徐乾学一生坏事做尽,为何康熙偏偏对他情有独钟?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17 11:00:10

在清代众多声名远扬的科举世家之中,若论及影响力,昆山徐家堪称首屈一指。于科举之途,徐家三兄弟成就斐然,其中一人高中状元,另两人荣膺探花之位,故而时人尊称为“昆山三徐” 。

徐氏一门才俊辈出,于科举之途成绩斐然。其中,长兄徐乾学在康熙九年殿试中荣膺探花;次兄徐秉义亦不遑多让,于康熙十二年同样摘得探花之位。而幼弟徐元文声名鹊起更为超前,顺治十六年参加殿试,一举高中一甲第一名,获顺治帝赞誉,称其为“佳状元”。

徐家三兄弟于科举之途载誉而归,旋即皆获康熙皇帝赏识,跻身朝堂要臣之列。其中,老大徐乾学虽未如老三般位极大学士之尊,却在一众兄弟中,尤为深得圣上眷顾与倚重。

对于涉猎过历史题材剧集《天下长河》的受众而言,理应能对徐乾学这一人物形成初步认知。剧中以客观笔触对徐乾学的品性与行事风格予以呈现。然而,回归正史记载,徐乾学实则是个令人唾弃的卑劣之徒。

【毫无人格可言的徐乾学】

徐乾学于科举之途顺遂畅达,高中探花后,旋即获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康熙十一年,顺天举行会试,徐乾学膺任副主考。彼时,他于众多弃卷之中慧眼独具,遴选出韩菼,使得韩菼得以获得参与会试之契机,进而在殿试里拔得头筹。

在此次科会试中,徐乾学于科考事务上犯下性质严重的政治性失误。其公然违背科场条例,在副榜选取环节,遗漏汉军考生试卷。此不当行为旋即被都察院检举揭发,经朝廷查实后,徐乾学受到降一级调用的惩处。

三年之后,康熙皇帝鉴于平定藩乱致使朝廷面临巨额财政亏空的严峻局面,颁行“捐纳”之制。此制即准许财力富足者通过捐输银两获取官职。徐乾学家境殷实,凭借雄厚财力捐输巨款,经由吏部铨叙,得以官复原职。

徐乾学工于心计,精于逢迎之道。旋即,因其行事风格契合时宜,获破格擢升,出任《明史》总裁官,并晋为侍讲学士。

在康熙统治时期,最为关键的政治使命在于为满清政权确立其入主中原的正统性,以此为其核心政治理念——“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奠定坚实基础。而编纂《明史》这一举措,便是承载着此等特殊使命而开展的重要工作。

出于维护康熙帝政治统治之目的,徐乾学竭尽所能营造各类舆论并构建相关理论体系以提供支持。其工作成效显著,深得康熙帝认可。即便后续徐乾学行为屡触法纪,康熙帝亦未予以严苛追究。

徐乾学身为朝臣,出于对皇权的尊崇,对康熙帝多有迎合之举,此行为尚可从封建政治生态角度予以理解。然而,其于仕途之中的种种行径,却着实令人不齿。

在康熙朝的前中期阶段,朝廷内部存在两股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势力,其代表人物分别为索额图与明珠。彼时,有官员徐乾学,其行事风格与为官之道尽显无原则之态,全然以攀附权势为导向,堪称典型的政治投机者。

初始阶段,徐乾学率先尝试依附索额图,遭拒后转而寻求明珠的支持。待索额图权势衰落之际,徐乾学旋即展开对其的强烈打击报复。在一系列政治博弈与投机活动中,徐乾学不断积攒政治资本,于朝堂之上逐渐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

明珠遭弹劾之际,徐乾学旋即转变立场,将批判锋芒直指明珠。于索党与明党激烈的权力角逐过程中,徐乾学凭借巧妙手段左右周旋,在复杂局势下应对自如,最终成为这场争斗里最大的获利者。

在这场朋党之争中,康熙帝实则处于绝对的主导与裁决地位。与之相比,徐乾学仅扮演着从属的角色,即便其一度获取了康熙帝的赏识,却也引发了朝中大臣的普遍不满。例如,李光地便对徐乾学作出如此评价:其行事诡谲、为人奸佞,堪称朝堂之上极具威胁性的人物。

清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贪墨之事东窗事发。此案件影响深远,诸多朝廷要员牵涉其中,诸如陈廷敬、徐乾学以及高士奇等。

据后续详实调查显示,张汧彼时向徐乾学、高士奇馈送银两。然徐、高二人极为狡黠,于证据匮乏之际,竟将此等事端归咎于陈廷敬,试图以此转嫁责任,混淆视听。

陈廷敬与张汧存在姻亲关系,张汧为其儿女亲家。陈廷敬秉持廉洁操守,在与张汧的交往中,始终未收受张汧任何财物。与此同时,张汧与徐乾学、高士奇之间的隐秘行径,亦未能逃过陈廷敬的观察。

陈廷敬为人忠厚,因与张汧存在关联,最终遭致严厉惩处。与之相关,徐乾学亦受波及。鉴于此情形,徐乾学呈递奏疏,以辞去官职、归返故乡为由请辞。康熙帝恩准其请辞之请求,然出于对其才学之认可,仍授予“修书总裁”之衔,令其于家中继续从事修史之工作。

【坏事做尽却能安享晚年】

康熙二十八年,已卸任官职的徐乾学仍留居京城。彼时,御史许三礼向朝廷上疏,对徐乾学予以弹劾。疏中指控徐乾学结纳朋党以营私利,热衷于权力角逐,与高士奇相互勾结、表里为奸,公然招摇以收受贿赂;不仅如此,还放纵子侄辈贪污纳贿,大肆兼并田产。

许三礼所呈指证,多与客观实际相符。然而,彼时徐乾学正为康熙帝着力宣扬“满清正统”理念,基于此,康熙帝对徐乾学存袒护之意。康熙帝意图将此事作淡化处理,同时严正告诫许三礼,勿无端生事,致使事态扩大。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许三礼性格颇为执拗。经其深入调查,竟掌握了徐乾学一系列确凿证据。在科举事务中,徐乾学于主持乡试、会试时,公然为亲戚与门生违规提供便利;商业活动方面,他与盐商勾结,在扬州大肆谋取暴利,且投资布商、开设银号;更有甚者,其多次借管家之手,收受各类名目的贿赂。

在确凿证据面前,徐乾学已无辩驳之余地。为暂避舆论锋芒,徐乾学遂以回乡祭扫祖墓为由,向朝廷请辞。康熙帝出于维护朝廷体面及对徐乾学学术贡献的考量,顺水推舟,赞誉其学识精深广博,于修纂史书一事功绩显著,恩准其归乡,并特许其继续从事编修书籍之工作。

徐乾学告离京城之际,康熙帝御笔亲书“光焰万丈”之匾额赐予他。此匾额旋即成为徐乾学在复杂局势中的一种庇护象征,发挥着类似保护伞的作用,助力其在一定程度上免受诸多纷扰。

徐乾学归乡未满三月,两江总督傅腊塔旋即向康熙帝呈上奏章,严词指控徐乾学家族长期于乡里恃强横行,多涉不法行径,并在奏章中详实罗列徐家所犯二十余桩劣迹。

康熙获奏报知悉相关事宜后,未予理会。时隔两载,便计划再度起用徐乾学。然而,彼时徐乾学已沉疴缠身,旋即溘然长逝。

徐乾学辞世后,康熙帝颁旨复其前职。然而,与常例相悖,既未恩准祭葬之仪,亦未赐予谥号。从康熙帝的视角审视,徐乾学或被视为德行有亏之人。其在世时,或因具备一定可资利用之处而获任用;但斯人已逝,在康熙帝看来,似已无对其作出盖棺论定之必要。

0 阅读:1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