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坐落在在喀尔巴阡盆地的中央。这个国土面积仅9.3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平原面积却占到全国总面积的70%以上,平均海拔不足200米,是中欧最平坦的国家。与周边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形成鲜明对比,肥沃的平原造就了它"中欧粮仓"的美誉。
周围全是山,匈牙利在盆地中间
一马平川的平原之国
匈牙利全国可划分为三大地理区域:东部的大平原、西北部的小平原和北部的中等山地。其中大平原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54%,从首都布达佩斯向东一直延伸到罗马尼亚边境,一望无际。
小平原则位于多瑙河以西,约占全国面积12%。真正的山地仅分布在北部地区,最高峰凯凯什峰海拔也不过1014米。
与周边国家相比,匈牙利的地形优势尤为明显。西边的奥地利被阿尔卑斯山占据62%的国土;北部的斯洛伐克山地面积占80%;东边的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脉蜿蜒曲折;南边的塞尔维亚同样多山。
唯独匈牙利像被群山特意放过。大平原源于地质史上的潘诺尼亚海消退,海水退去后留下的沉积盆地,经过多瑙河、蒂萨河等河流数百万年的冲积,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广袤平原。
其实匈牙利历史上也是“四塞之国”,但“燕云十六州”丢了
现今匈牙利平原比例这么高,实际上是因为丢了盆地周围一圈山地。公元896年,马扎尔人从乌拉尔山脉西迁至喀尔巴阡盆地时,建立的匈牙利王国版图要大得多。
注意观察山脉与国界,古代匈牙利很长时间是依山脉自守的
鼎盛时期的圣伊什特万王国,领土包括今天的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等地,这些周边地区多是山地,正好为平原核心区提供了天然屏障。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四塞之国”。
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改变了这一切。1526年莫哈奇战役后,匈牙利大部分领土被土耳其人占领。持续150年的奥斯曼统治导致匈牙利人口锐减,大量本族马扎尔人(匈牙利人的别称)或战死或逃亡,平原一度沦为荒芜之地、尤其是平原边缘。
匈牙利历史上打过的大仗位置,不少是和土耳其人打的,导致平原边缘人口锐减
战后哈布斯堡王朝为恢复生产,从德国、塞尔维亚等地迁入移民,这些新居民在平原上重建了村镇,导致其他民族的比例迅速上升,匈牙利人只在平原核心地带保留了人口多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0年的《特里亚农条约》使匈牙利失去了72%的领土和64%的人口。
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则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一战后匈牙利被大割地,只剩下红色的部分,但割地前已经在大部分领土占不到人口多数了,图例由上到下分别是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德国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鲁塞尼亚人(乌克兰人的亲戚)
这些被割让的地区大多是山地和丘陵,留下的核心区恰好是最平坦的部分。一夜之间,"四塞之国大匈牙利"变成了"小平原国",这种地理上的剧变至今仍是匈牙利人心中的痛。
奥匈帝国时期完美的“大匈牙利”(蓝色),周围一圈山,还有出海口
平原气候四季分明,真正的天府之国
匈牙利平原气候兼具大陆性与海洋性特征。冬季寒冷但不严酷,一月平均气温-1℃至-3℃;夏季温暖而不酷热,七月平均气温21℃左右。
平原上年无霜期达180-200天,农作物可以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降水分布均匀,夏季雷阵雨频繁但少有持续暴雨,既保证了水分供应又不会造成严重洪涝。偶尔来自东欧的寒流或地中海的热浪会影响收成,但总体上平原气候稳定可靠。
虽然瘦了一圈,好歹祖先最肥的一块土地留住了
匈牙利大平原是该国农业的根基,肥沃的黑钙土厚度可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达4-8%,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之一。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1℃,年降水量500-600毫米,日照时间长达2000小时,堪称农作物生长的天堂。
平原上最著名的作物当属匈牙利辣椒,特别是塞格德地区出产的辣椒粉,色泽艳红、香味浓郁,是制作传统美食古拉什汤的必备调料。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年产量约500万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
平原一景
向日葵种植同样发达,使匈牙利成为欧洲主要的葵花籽油生产国。在南部地区,大片的葡萄园出产著名的托卡伊贵腐酒,这种甜白葡萄酒曾被法国路易十四赞为"王者之酒"。
畜牧业同样是平原经济的重要支柱。广阔的草原养育着匈牙利特有的灰牛和曼加利察猪。这种卷毛猪能够适应平原的严寒冬季,其肉质鲜美,是制作萨拉米香肠的上等原料。在霍尔特巴吉国家公园,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牧马方式,匈牙利非纯种马以其耐力和温顺著称。
平原下的宝藏
匈牙利平原土壤肥沃,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塞格德附近,欧洲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埋藏在3000米深的地下,探明储量超过600亿立方米。在北部平原与山地过渡带,铝土矿储量达1亿吨,为匈牙利铝工业提供了原料保障。
地热资源尤为丰富,全国80%的国土下有地热水层。在平原城市米什科尔茨,地热井水温高达98℃,既用于供暖又开发了众多温泉浴场。匈牙利每年利用的地热能量相当于100万吨石油,是世界上地热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之一。著名的塞切尼温泉浴场每天涌出600万升温泉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块土地泡温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现在也有大泡温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