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中心县工委的成立
1937年12月的一个寒冷早晨,赖若愚带着坚定的使命感,抵达了晋城北部的西大阳村。这个时候,抗日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整个国家都在紧张地进行战争动员和准备。中共中央为了加强敌后地区的抗日力量,决定在山西晋城地区建立一个新的抗日组织枢纽。
西大阳村位于山丘和平原的交界处,交通并不便利,但这也为抗日力量提供了隐蔽的优势。村中的大庙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庙内香火缭绕,历经岁月洗礼仍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会议召开那天,大庙内聚集了晋城、阳城、沁水、高平等地区的党的代表和活动分子。大庙的正厅被简单地布置了一下,几张长条桌拼在一起,上面铺着白布,布上放着必要的文书和文件。赖若愚站在厅堂的中央,向来宾详细介绍了中共中央的决策和指示。
会议过程中,赖若愚与各地区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具体分配了组织抗日活动的任务和责任。他们讨论了如何在敌后地区展开有效的地下工作,包括情报收集、群众动员、党的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他的领导下,会议最终确定了晋城中心县工委的组织架构,包括各专责小组的设置及其领导人选。赖若愚被一致推举为书记,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整个地区抗日行动。
赖若愚的群众路线
赖若愚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他白天走村入户,与当地群众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抗日的意愿,晚上则召集干部商讨工作计划。1938年5月和6月间,在他的领导下,各类救国会的成立工作全面展开。
在成立工救会的过程中,赖若愚首先联系了阳城县几个较大的煤矿和作坊工人。他找到工人代表开会,讲述全国的抗日形势和工人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耐心地解释组织工救会的意义,鼓励工人们团结起来,通过集体的力量支援前线,同时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工人们对他的提议十分支持,不少人主动加入工救会,承诺无论是在前线运输物资还是后方修路筑桥,都全力以赴。
农救会的成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赖若愚带领干部深入到乡村,与农民代表见面,召开小型会议。他讲解了农民如何通过农救会组织起来支持抗战,比如将剩余粮食捐给前线,将多余的农具提供给有需要的家庭,同时还可以通过集体劳动提高生产效率。许多农民听后踊跃报名,表示愿意通过农救会为抗日事业尽一份力。
青救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动员青年学生和热血青年参与抗日活动。赖若愚召集了几名热心的乡村教师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在学校和村庄组织抗日演讲,讲述敌人的残暴行径和抗战的必要性。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青年的注意,他们纷纷加入青救会,成为抗日宣传的骨干力量。
妇救会的成立得到了许多女性的积极响应。赖若愚特别注重和当地有威望的妇女代表沟通,通过她们向更多家庭传播抗战思想。妇救会成立后,这些妇女们组织起来为前线缝制军衣、编织毛袜,同时还负责在村内照顾孤寡老人和伤员,成为抗日后方的重要支撑力量。
据《新华时报》报道,仅阳城县在1938年上半年,农救会的成员就达到了3万人,工救会有2万人,青救会有2000人,妇救会有3000人。动员起来的群众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数字背后,是赖若愚带领工委干部和群众夜以继日的努力,是一场场会议的成功组织和一次次走访的耐心沟通。
坚守太行,铁血抗敌
1939年7月,赖若愚接到晋冀豫区党委书记李雪峰的通知,调任晋东太行二分区地委书记。这片靠近太原的穷山区,地形复杂,既是敌后斗争的重要据点,又是日军和伪军“扫荡”的重灾区。当时的形势极为严峻,城镇和交通要道被日军牢牢控制,而中共的活动只能在山间和乡村开展,敌我双方的势力犬牙交错,抗日斗争的压力巨大。
在抵达太行二分区后,赖若愚迅速投入工作。他白天带领干部开会,部署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晚上则经常在村间穿行,秘密了解基层情况。敌人的“扫荡”随时可能到来,有一次,他和战友们刚刚结束会议,日军突然包围了附近的村庄。赖若愚当即带领几名干部迅速转移。在路上,他们遭遇敌军追击,为了掩护其他人,他一个人选择了另一条小路。李雪峰后来回忆,有一次赖若愚就是在这样的危机中,临时跳入一座墓坑,才侥幸保存性命。
面对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封锁,他带领党组织迅速重建地下网络,恢复被破坏的群众组织。在敌占区,他组织干部深入村庄,发动农民成立抗日救国会;在根据地,他推动减租减息的政策落实,团结更多百姓投入抗战。
1940年9月,赖若愚被任命为晋冀豫二地委书记,全面负责太行二分区的党政工作。在他的组织下,太行二分区的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在这场大规模战役中,他不仅协调了地方武装的参战,还组织民众修筑防御工事、提供物资支援。
到了1945年,赖若愚已经成长为太行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9月到10月间,他担任太行区组织部长,参与了“上党战役”的筹备和实施。在战役期间,他协调党政军民各方力量,确保粮草和弹药供应,并亲自指挥后方的群众支援工作。
1947年7月,赖若愚被任命为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这时,太行根据地正面临着土改和整党的艰巨任务。他上任后,仅用半年时间,就推动太行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随着土改和整党的完成,赖若愚又将目光转向发展生产,带领根据地从战争经济向恢复生产的方向过渡。他鼓励群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并支持手工业和小型合作社的发展。
政治生涯的升迁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赖若愚在山西的工作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组织才能。他被任命为山西省委副书记,很快升任省委书记,并兼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和省军区政治委员,成为山西地区的核心领导。他主导了土地改革、经济恢复和社会重建等重大任务,每一项工作都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平衡和深远的社会变革。
赖若愚在担任山西省委书记期间,遇到了两次令人尴尬但又无法回避的家庭事件,先是他的哥哥因贪污问题被揭发,接着是他的妹夫韩国俊的投敌行为被曝光。这两件事在当时的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哥哥事件发生在赖若愚刚刚担任省委书记不久。有人向省委举报,他的哥哥利用特殊关系,暗中扣留了一笔农民缴纳的粮款,还试图通过权力关系掩盖这件事。当时,这一情况迅速传到了赖若愚耳中。党内一些同志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赖若愚或许会低调处理,毕竟涉及亲属,处理得太严可能会影响他的家庭关系和声誉。
赖若愚在得知此事后,并没有采取回避态度。他亲自召集了相关部门进行核查,指示按照程序处理。他的哥哥一开始通过家人试图和赖若愚沟通,希望能私下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愿意退还扣下的粮款,但赖若愚始终没有作任何让步。他明确表态,无论是谁,都必须接受组织和法律的审查。最终,经过调查,事实清楚,他的哥哥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赖若愚亲自批准了这个决定。
这件事处理完后,家人对他的决定感到不满,甚至有人公开质疑他是否还顾及亲情。然而赖若愚的态度一如既往,他不仅没有因此妥协,反而在多个会议上重申了党员干部必须公私分明的要求。他还以此为例警示其他干部,强调亲属和私交不能成为破坏纪律的借口。
不久之后,另一个更具冲击性的事件发生了。赖若愚无意中得知,自己的妹夫韩国俊在抗战时期曾因恐惧而选择投敌。这个消息让党内不少同志感到震惊。
赖若愚再次选择了正面对待。他详细了解了韩国俊的行为和背景后,第一时间向上级组织汇报,并要求彻查此事。经过调查确认,韩国俊确实在敌军压力下投敌,犯下了严重的叛国行为。赖若愚亲自签署文件,要求按照法律对韩国俊进行审判。在审判的过程中,有亲属再次试图找赖若愚说情,甚至以家庭关系来施加情感压力,但赖若愚毫不动摇。最终,韩国俊被判处死刑。
1958年,赖若愚因肝癌病逝,他年仅48岁,正值壮年,却因积劳成疾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岗位和事业。赖若愚的吊唁会在北京举行,场面庄重而肃穆。尽管时间紧迫、消息传播有限,但前来送别的人络绎不绝。包括党政军各级领导、老战友、下属干部以及普通群众在内,多达3000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前来致哀。许多人从外地赶来,不少是他在山西工作时期的同事和百姓。
参考资料:[1]王永玺,戴文宪.略论赖若愚对新中国工运事业的重大贡献[J].工会理论研究,2014(6):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