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你知道怎么种吗?

云谈农 2024-04-13 04:00:14
黑木耳露地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在应用黑木耳传统栽培技术过程中存在流程复杂、应用物料种类多、品质和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而黑木耳露地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技术应用问题。相关研究和种植人员积极引进轻简化露地高产栽培的黑木耳新品种,大力推广黑木耳高温季节养菌技术、高质量出耳技术、黑木耳采后加工技术,有效解决近年来广西秋季养菌期间异常高温造成的菌丝“低烧”无力和后期菌棒“憋芽”等问题,同时能够提高出耳质量,保证黑木耳采后商品率,全面提高广西黑木耳露地栽培技术水平,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1 选择栽培季节

黑木耳露地高产栽培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充分体现出黑木耳栽培季节选择的重要性。在中纬度、海拔低于1000m的区域,每年进行黑木耳春种和秋种。春种普遍是在每年2月中旬育种、下种,在6月下旬完成黑木耳采收工作;秋种普遍选择每年7月中旬育种、下种,在10月下旬完成采收。但是部分地区海拔高于1000m,气温较低,通常实施春种。栽培人员选择春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等条件,详细分析黑木耳露地栽培的实际情况,育种和下种可以适当延迟10~20d。另外,黑木耳品种应选择耳片厚、颜色黑、抗杂性能好的优质、高产品种,菌种应仔细挑选菌丝粗壮、无杂菌污染、不老化的优质菌种。

1.1科学配制栽培料

在黑木耳露地栽培过程中,对栽培料提出更高要求,通常需要栽培人员粉碎树枝,并应用 8 mm孔的细筛筛选木屑。另外,部分木材加工锯末、玉米芯、大豆秸秆等作为黑木耳栽培料,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在黑木耳露地栽培过程中,增加20%~30%的栽培料为最佳比例。在黑木耳栽培原料选用过程中,栽培人员要保证其新鲜度,不存在病虫害和霉变等现象。栽培人员在配制黑木耳栽培料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栽培料的搭配比例,结合试验和数据分析,明确各原料的配比,为黑木耳后续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1.2 拌料方法

黑木耳露地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栽培人员详细掌握栽培料的搅拌方法,按照相应配比,预先准备充足的栽培主料、麸皮、石膏、豆饼粉等相关辅助材料,并保持辅料干燥,和主料均匀搅拌混合,同时按照相应比例将生石灰和白糖溶入到水中,将溶液倒入辅料拌好的主料内均匀搅拌,控制栽培料湿度在50%~55%。另外,栽培人员可以采用直接目测的方法,将栽培料直接轻微攥在手中,观察栽培料是否符合黑木耳露地栽培要求,高效完成栽培料搅拌工作,并且结合气温情况闷置1~2h,将配制的黑木耳栽培料在当天完成装袋工作,防止栽培料变质,影响黑木耳生长。

1.3 菌袋培养

一是栽培人员将栽培料装袋,结合实际情况和黑木耳栽培需求,合理选择菌袋,保证其材质和厚度等各项参数符合相关要求。如聚乙烯折角袋作为黑木耳栽培袋是较好的选择 ,保持其规格为15cm×55cm×0.005cm为宜。填充栽培料的过程中,可以应用装袋机保持菌袋各个位置松紧相同,确保袋面平整。二是栽培人员要做好灭菌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择常压灭菌的方式,在温度上升到100℃的情况下停止升温,并保持10h,自然冷却到30℃之后结束灭菌工作。三是栽培人员要熟练掌握接种环节技术要点,保持在无菌环境内开展接种工作,将菌种放入到菌棒预先打好的孔内,塞上棉塞,转移到培养室,并且合理管控密度,通常情况下保持1kg菌种能够接种30~40袋,栽培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

1.3 菌丝培养

栽培人员要预先打扫培养室,应用气雾消毒盒按照5g/m³对培养室空间进行灭菌处理,或者应用5%甲酚皂溶液兑水在培养室内喷洒进行灭菌。当药剂味道全部散发之后,搬进筒袋,按照井字型或者平行堆放,控制其高度在1m左右。

另外,规范检查栽培热暖,及时发现袋内是否存在黄、绿、红等颜色的杂菌斑块,将其移出培养室进行单独堆放,针对具有橘红色链孢霉等严重污染的菌筒进行远处集中烧毁处理。菌丝培养过程中对光线具有较高要求,主要由于黑木耳菌丝见光之后容易产生耳基,对黑木耳栽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菌丝培养过程中要保持黑暗环境,白天要全部关闭门窗,防止阳光直射刺激菌袋,夜晚应保持通风。另外,黑木耳菌丝培养中,栽培人员应高度重视温度管控工作,按照黑木耳的不同生长期针对性控制温度。例如,接种后10d内将温度控制在26~28 ℃,有利于菌丝在适宜的环境内迅速定植蔓延,增强抗杂菌能力。

接种后10~20d,菌丝不断生长,袋内温度持续升高,袋温与培养室内温度相比高出2~3℃,需要将室温控制在22~24 ℃,同时在菌丝生长大约5cm时,按照顺序翻堆,拣出污染筒单独处理。接种后20~40d,菌丝生长过程中汲取营养物质的能力较强,保持旺盛的生长态势,袋内温度不断上升,将室内温度控制在 22 ℃,并且在菌丝生长中合理分堆散热,适当增加夜晚通风时长,避免温度较高烧毁菌丝,降低黑木耳栽培产量和品质;接种40d后菌丝进入成熟期 ,生长过程中袋温不断下降 ,室温控制为20℃即可 。

1.4 田间管理

一是合理选择栽培场地。栽培人员尽可能选择背风向阳、无遮挡物、地势平坦开阔的场地,保证土壤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但不存在积水现象,同时保证栽培场地具有良好的排水和浇灌条件,干净整洁、无污染,为黑木耳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是整地作床。栽培人员沿着流水方向预先挖好排水沟,之后作床,结合地形明确作床方向,保证方便排水、床面补给水即可。在实际操作中,床宽为150cm、高14cm,床与床之间预留50cm工作道,床面呈龟背形,并在其上面铺设厚3cm的干净稻草。另外,栽培人员应合理选择黑色塑料微喷水管,在黑木耳栽培床面上规范铺设,并配置相适应的半自动喷水浇灌设备。

三是病虫害防治。黑木耳露地栽培过程中,需要在制袋过程中防治绿色木霉、链孢霉、黄曲霉污染菌袋,保持主材料和辅材料新鲜、无霉变,针对培养料应用 0.5%石灰水预湿之后进行拌料,有效抑制杂菌污染,并且在接种中温度应小于 28 ℃,选择优质菌丝。出耳之后容易出现绿色木霉,同时在菌丝吐黄水的过程中耳筒背阳面容易出现绿霉,栽培人员在降水较多时应及时转边翻晒,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上下掉头,避免降低黑木耳栽培产量。

少数耳筒会出现严重的绿霉,可以使用消毒后的刀片划破该位置,自然风干,有效防止绿霉不断蔓延,减少其污染范围。耳场出现白蚁时,需要应用灭蚁灵合理设置诱杀点,吸引白蚁,在其带药进巢后全部消灭白蚁巢群,或者直接应用毒饵进行灭杀。黑木耳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蛞蝓虫,可以在傍晚应用51%速尔溶液喷洒场地,每隔4d喷洒1次,能够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或者应用 5%盐水、碱水进行滴杀 。另外,出耳后极易出现千足虫,栽培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石灰粉打隔离带包围种植地,有效防止千足虫扩散,出耳后2~3d采收,不应施用农药、生长激素类物质和抗生素等,不得随意、频繁、盲目施药。

四是发菌期管理。提前 6 d 左右对发菌室进行消毒。在发菌期,室内温度应该控制在 25 ℃左右,加强对温度和湿度的监控,及时清除杂菌的繁殖环境。同时,为了使黑木耳的菌丝有足够的氧气,发菌室还要保持通风。在理想状态下,经30d左右菌丝就可以布满栽培袋。五是床面要实、平。床与床之间留 30~50 cm工作道,床面喷除草剂,洒上石灰粉,再铺上地膜(打孔),防止造成耳片粘上泥沙,影响黑木耳产品质量。

菌丝培养70~80d后下田,选择晴天将菌棒转移到栽培场地,放置在床面上,在菌袋向上一面应用消毒灭菌之后的刀片按照梅花状排列刻画13~15个“+”字形,通常划口保持宽1cm、长2cm即可。另外,出耳管理过程中需要安排专门人员看管,经常检查耳芽的干湿情况,7~15d在穴口形成大量黑木耳耳芽,在该阶段不能向其直接喷水,应每天在地面喷雾 ,控制栽培地空气相对湿度在80%~85%,控制耳孔始终处于湿润不积水状态。

耳片在逐渐生长,不小于1.5cm的情况下,应针对耳片直接喷水 ,保持栽培地空气湿度在85%~95%,促进耳片干湿交替 。在出耳期间栽培人员,选择早晨或者傍晚喷水,避免在中午或者温度高于25 ℃的环境下喷水,并且喷水操作中要保持轻喷、勤喷,若耳片边缘发生皮卷现象,代表黑木耳即将进入成熟期。

六是耳片生长期管理。室内催耳后移到耳床摆放。耳床集中催耳后分床摆放,密度为 25 袋/m2 ,加强微喷设施水分管理。耳片形成的前期,早晚各喷1次,每次30min,视黑木耳子实体生长程度增加喷水量。气温低时少喷、勤喷,阴天可随时喷水。水分管理是黑木耳栽培过程中的关键,原基形成后,栽培场地应利用微喷水技术将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 90%~95%,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有利于黑木耳耳片正常生长。

七是采收晾晒。栽培人员在耳片全部成熟之后采收,在采摘前 1~2 d 停止喷水,在黑木耳子实体长到7~8分熟时、耳片全部开展后根基逐渐变小时采收。特别是在菌袋侧面近地的耳片需要提前采收,避免出现烂耳现象。在采收黑木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碰掉小耳芽,提高黑木耳产量,缩短采收期,并且在晾晒过程中不能翻动,保持耳片自然晒干即可。

3 结束语

黑木耳抗杂菌能力强、适应性广、产量和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较多地区不断加大黑木耳种植力度,大力推广和应用黑木耳露地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传统黑木耳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黑木耳栽培产量和品质,为种植户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并且更加符合市场要求,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0 阅读:0
云谈农

云谈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