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龙文鞭影》故事之6.卷之一:秀巡河北,策据江东

龙文国学苑 2017-11-07 13:14:44

秀巡河北,策据江东

【译文】刘秀巡行黄河以北,孙策割据长江以东。

【注释】

(1)秀: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自幼生长在民间,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2)河北:黄河以北。

(3)策:孙策,三国时吴郡富春(浙江杭州富阳)人,孙坚的长子,东汉末年打下了江东基业,他的弟弟东吴大帝孙权追封他为长沙桓(huán)王。

(4)江东:长江南部,今江苏、浙江一带。芜湖和南京之间的长江为西南、东北流向,所以把长江从这里以下的南岸地区称作“江东”。

【人物故事】

1.秀巡河北

卓越的军事才能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公元57),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的名气虽然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么大,然而他的功绩和作为却毫不逊色,毛泽东主席曾高度称赞他是“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一代君王。

       刘秀虽然是贵族后裔,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败落。据说他进京读书时,还得找同学借骡子和仆人一起靠给人运货来筹钱。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种田为生的刘秀坚持读书,成为了太学士,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学历最高的了。那时候正逢乱世,“王莽新政”,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大规模的绿林军、赤眉军农民起义。公元22年,刘秀和哥哥刘縯(yǎn)两人组织了一支七八千人的起义军和绿林军结成联盟,在公元23年成立了“更始”政权,拥立另一位呼声更高的刘姓皇族刘玄为“更始帝”。从兴兵起义反抗王莽政权到后来的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政权,在一系列的大小战役中,刘秀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昆阳之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3年2月,此时起义军节节胜利,包围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王莽急忙派王邑、王寻两员大将征调了全国兵力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向宛城进发。队伍路过昆阳,发现驻有义军,王邑、王寻便下令围困他们。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方面,他主张坚守,绝不退却;另一方面,趁着敌军尚未合围,他带领13名骑兵从南门突围,到郾城和定陵去调集援军。6月,刘秀带领援兵来到昆阳城外,他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一千多人,在距离敌军四五里的地方驻扎下来。王邑、王寻派数千人前来交战,刘秀身先士卒,大败敌军。这时,绿林军已经攻下宛城,但这时消息还没有传到昆阳,刘秀在不知道绿林军已经攻下宛城的前提下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军,派人拿着他亲笔写的“宛城已被攻下,援兵即刻到达”的书信送往昆阳城中,还故意把这封信丢在路上。王寻、王邑拣到信看后,真的以为宛城的援兵到了,心中十分恐惧。昆阳内外的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刘秀亲自率领3000人组成的敢死队,和其他义军一起消灭了王莽的军队。后来的历史证明,“昆阳之战”的胜利彻底瓦解了王莽政权的中坚力量,王莽败局已定。

云台二十八将

      刘秀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名声显赫的帝王比较更清楚地显示出来。比如,他不像刘邦、李世民那样有众多能臣猛将,即便是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如邓禹等,也远远比不上汉高祖刘邦或者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那些将领。有人做过比较,如果将刘邦放到刘秀时代,让他带领“云台二十八星宿”,他是绝对不会像刘秀这样夺得天下的。

谨厚诚信、勤俭自励的性格

       和历史上许多帝王相比,之所以刘秀没有那么出名,或许恰恰是因为他做事内敛、谨慎,不像秦皇那么残暴,不管是对部下,还是对老百姓都很坦诚,他始终保持谨慎,勤于政事,轻徭薄赋,解放奴婢,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他9岁丧父,是叔父把他拉扯长大的。他在叔父刘良任职的萧县读小学,完成启蒙教育,后来到长安太学游学,专攻儒家经典。寄养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使他形成了谨厚诚信、勤俭自励的性格。

       打下天下后,他也是每天早早上朝,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他经常与大臣谈论治国方略,每天均是深夜才睡觉,太子不忍他如此操劳,就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他自己乐于这样做,并不感到疲劳。​

       他虽然贵为天子,却对莺莺燕燕没有什么兴趣,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后宫人数,他更改了西汉以来的宫廷制度,把多达十五级的后宫姬妾制度缩减为五级,实际上除了“皇后”郭圣通和“贵人”阴丽华,他很少光顾其他妃嫔。他能够这样做,与他勤俭自励的性格不能说没有关系吧!

​主话题:秀巡河北

       就在王莽政权崩溃之际,起义军内部也发生了分化。“更始”帝刘玄因为害怕刘氏兄弟力量壮大,便找个理由把刘秀的哥哥刘縯(yǎn)给杀死了。此时的刘秀面对残酷的现实,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政治成熟性,尽管内心必然十分痛苦和忧虑,因为哥哥死了,下一个被杀的很可能是自己,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反倒异常冷静机智地在第一时间跑到“更始”帝那儿表示了对“更始”帝绝对的拥护,“更始”帝一看刘秀这样的表现,反倒不知所措了,原本想着刘秀要是因为不满而造反,正好收拾他,没想到他居然毕恭毕敬,没办法,只好放了他。放是放了,但刘玄也没有那么傻,知道他迟早是自己的敌人,于是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份苦差事——以破虏将军的身分,巡行黄河以北地区,这就是所谓的“秀巡河北”。为什么说巡行黄河以北地区是一份苦差事呢?因为当时的黄河以北地区遍地贼寇,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对于这个只身一人过江巡视的刘秀全都是虎视眈眈、横眉冷对,要想在这个地方立足,是相当不容易的。不过,刘秀有自己的办法,他巡行至各州郡,释放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西汉时期的官名,很得民心。就此这时,幼年时期的好友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也前来投奔,协助他杀死了自称天子的邯郸割据者王朗,又击败和收编了农民起义军的铜马、青犊各支部队,从而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使黄河以北地区大体为刘秀所拥有。这个时侯的更始帝更不能拿刘秀怎么样了,只得立刘秀为萧王。此后刘秀的势力更加强大,于公元36年统一中国,重新建立汉政权,史称“东汉”,他统治的时期也被后世称为“光武中兴”。

“仕宦当作执金吾(yù),娶妻当得阴丽华”

       有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只要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把自己要做的事做成功。很多人把这句话当做自己励志成功的座右铭,只是不知道它出自刘秀之口罢了。

有志者事竟成

     ​  至于刘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名言,更是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成为他们共同追求的人生理想。故事大体是这样的:据南朝范晔的《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刘秀年少时,只是一个没落的皇族子弟,到长安求学时,在街上看到率禁军保卫京城和皇宫的武将执金吾(zhíjīnyù,是一种官职,在古代汉语中读zhíjīnyù,因为很多人不懂得古汉语,便渐渐随现代汉语读zhíjīnwú了)走过,场面非常壮观,不禁大为感叹,发出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慨。

       那么,“娶妻”为什么一定要“得阴丽华”呢?

       汉光武帝之妻阴丽华出生在南阳。阴家祖先是齐桓公的辅臣管仲的后人,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做了阴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又来到了南阳新野。

       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九岁成为孤儿,寄养在南阳叔父刘良家里。他除了平日里往田间干活外,隔三差五就要跑到新野的二姐家,骗吃骗喝,还赖着不走。新野有个阴家大户,阴家有个美人叫阴丽华。阴丽华七岁丧父,跟着哥哥阴识和母亲过。十一二岁时,阴丽华的美貌与孝顺已是远近闻名。刘秀仗着二姐夫邓晨与阴氏有亲缘关系,就经常扯着说自己是阴家的远房亲戚,跑到阴家去偷看阴丽华。别人看了,都说他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

       公元22年,刘秀在家乡聚众起兵。次年,刘秀与兄长刘縯率领的舂陵兵与绿林军联合,共立汉朝宗室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不久,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少量兵马大败42万王莽军主力,立下盖世奇功。但是他们兄弟声威的壮大,引起了更始帝刘玄的猜忌。刘玄无故杀害了刘縯。刘秀强忍内心悲伤,亲自去宛城,低声下气地向刘玄谢罪。他不为刘縯服丧,饮食、言笑一如往常,并且迎娶了自己倾慕已久的阴丽华为妻。当时刘秀29岁,阴丽华19岁。刘秀的人生最高理想已经达成了。他与阴丽华两人新婚燕尔,甜蜜的日子仅仅过了三个月,就又被刘玄派遣,西去洛阳。当时兵荒马乱,为了稳妥,刘秀只得将阴丽华送回新野娘家。 

       不久,为了争取到军阀刘扬的军事、政治支持,刘秀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公元25年,刘秀称帝,年号为建武。就在这一年,郭圣通为刘秀生下了第一个皇子刘强。次年六月,刘秀又迫于政治压力正式立郭圣通为皇后,立她的儿子刘强为太子。而阴丽华以原配身份,谦恭退让,自愿为妾,付出了许多牺牲。

       建武四年(公元28年),身怀六甲的阴丽华跟随刘秀出征。五月,她在元氏县生下长子刘阳。后来,她又相继生下刘苍、刘荆、刘衡、刘京四个儿子。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政权逐渐稳固的光武帝刘秀决定废皇后郭圣通,立贵人阴丽华为后。一般皇后被废,下场都比较悲惨,大多都会被弄死,能够在冷宫忧郁而死就算好结局了。而刘秀废掉皇后郭圣通之后,马上就封她为中山王太后,移居皇宫北宫居住,并且给她娘家很多人封侯,赏赐大量金钱,后来又给郭圣通的儿子们增加了封赏。

       端庄贤淑、恭谦仁慈的阴丽华终于获得了本来应该属于她的名位。其实对于她本人,这也就是一个名分而已,刘秀对她的爱始终就没有改变过。她的美德贯穿终生,也确实足以母仪天下。范晔在《后汉书》里这样评价她:阴皇后在位时肃敬俭朴,很少贪图玩乐,不喜欢戏言谑笑;她性情仁厚孝顺,多怜悯慈爱。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驾崩。永平七年(公元64年),太后阴丽华崩逝,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这一对恩爱夫妻,永远地厮守在了一起。

 

2.策据江东

(1)安葬父亲

       孙策是长沙太守孙坚的长子。 据《搜神记》记载,孙坚的夫人吴氏,怀孕后梦见月亮进入怀里,后来生下孙策。到了怀孙权,又梦见太阳进入怀里。她把这件事告诉孙坚,说:“我过去怀孙策,梦见月亮进入怀里;如今又梦见太阳进入怀里,是怎么回事?”孙坚说:“月亮太阳,是阴阳二气的精华,是非常高贵的象征,我们的子孙将要兴旺发达了吧。”

       公元191年,孙坚因攻打荆州牧刘表而被刘表的部下黄祖埋伏所杀,长子孙策因此继承了父业。孙策的舅舅吴景当时任丹杨郡(今安徽省宣城市)太守,但未到任,留在吴郡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于是孙策用船载着母亲前往曲阿与舅舅吴景会合,也将父亲孙坚暂时葬在曲阿。

(2)为袁效力

       公元190年,袁术在讨伐董卓时与孙坚友好,并禀告朝廷将孙坚升为破虏将军。孙坚死后,孙策转而率领父亲旧部投靠了寿春的袁术。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常叹息说:“如果能让我生儿子像孙策一样,我就算死了也没有怨恨了。”

       孙策部下有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冲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就地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向他道歉。袁术说:“士兵里经常有反叛的事情,你就应当这样做,谢什么?”这件事,进一步提高了孙策的声誉,而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

       不过袁术为人反复无常,往往言而无信,起初他许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不久,却改用自己的亲信丹阳人陈纪担任。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太守陆康(陆逊的叔祖父)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早已大怒。正巧孙策以前曾去拜访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怀恨在心。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又许愿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人了。如果这次你拿下陆康,庐江郡一定封给你。”孙策奉命出击,轻松拿下庐江。可袁术居然又出尔反尔,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孙策对袁术又一次感到了失望。

(3)借兵创业

       丹阳尉朱治是孙坚的老部下,过去曾任孙坚的校尉,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说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孙策对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明知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yáo)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kuài jī),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于是率父亲的旧部和自己的数百门客向江东进发。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孙策的队伍不断壮大,到吴景的驻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带兵出来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接着,孙策连续出击,所向披靡,没人能抵挡他的锋锐。孙策平定江东,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自己兼任会稽太守。

(4)与术决裂

       公元196年,见孙策不断壮大且有独立的趋势,袁术便拉拢流窜到安徽等地的祖郎,让他鼓动山越共同对付孙策。而太史慈也占据泾县,自称为丹阳太守,阻挠孙策西进。公元197年至公元198年,宣城以东均已归孙策所有,只有泾县以西没有归附。孙策要开拓豫章,西征黄祖,必须先拔掉这两根钉子。于是,他先进击陵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擒获了祖郎,又进击勇里(今安徽泾县西北),擒获太史慈。

       期间,太史慈与孙策二人单独决斗,孙策抢夺了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抢走了孙策的头盔。后来,孙策收伏太史慈,太史慈提议为孙策招降刘繇残兵,二人约定六十日内完成任务,于是孙策让太史慈离开,前去招降刘繇的一万多士众。当时群臣都认为不可相信刚投降的太史慈,但孙策力排众议,坚持相信太史慈。六十天后,太史慈果然招降了其他势力归来,孙策与太史慈推心置腹的信任成了一时佳话。

       公元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篡位称帝,孙策给袁术书信,劝他不要这样做,袁术不听所劝,两人于是绝交不再有往来。

       公元199年,孙策正准备与曹操、董承、刘璋并力讨伐刘表和大势已去的袁术,军队已经整装待发,袁术却得病而死。

(5)为父报仇

       公元199年,孙策引兵西征黄祖。黄祖派他的儿子黄射率水军五千人前来救援,孙策挥师进攻,黄射不堪一击,逃跑了。十二月八日,孙策进至沙羡(今湖北嘉鱼县北)。刘表派侄儿刘虎和南阳人韩唏带领长矛队五千人赶来支援黄祖。十一日,孙策率周瑜、吕蒙、程普、孙权、韩当、黄盖等将领同时并进,与敌大战,黄祖几乎全军覆没,韩唏战死,黄祖只身逃走,士卒淹死的达万人,孙策缴获战船六千艘。

(6)遇刺身亡

       孙策在平定江东时大开杀戒,杀了不少英雄豪杰和名门世族,结怨甚广,而且很喜欢轻骑外出狩猎。曹操的谋士郭嘉曾说过:“孙策刚刚把江东统一,所杀的人全部都是英雄豪杰,值得别人为他们拼死相助的。然而孙策性格疏忽,很少防备,虽然有百万将士,却和独自一个人行走中原差不多啊。”后来果然如郭嘉所料。

       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像往常一样又出去打猎。他骑的是一匹上等精骏宝马,通身皆白,快如闪电,驰驱逐鹿,跟从的人绝对赶不上。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跃出三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在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随从骑兵已经赶到,将三个人乱箭射杀。

       原来,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据《江表传》载,许贡上表给汉帝,说孙策骁勇,应该召回京师,控制使用,免生后患。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责备许贡,并下令将其杀死。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这次终于得手。

       孙策中箭后,创痛甚剧。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张昭等大臣认为孙翊(yì)有长兄孙策之风而希望孙策将兵权交给三弟孙翊,但出乎意料的是孙策让二弟孙权来继承。

       约在同年四月四日夜,孙策因重伤而过世,享年二十六岁。

0 阅读:0
龙文国学苑

龙文国学苑

国学经典诵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