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原鮡:长有两个肝脏的雅鲁藏布江古老鱼类

科普三舍 2024-06-05 02:30:32

黑斑原鮡(学名:Glypotsternum maculatum)是鲇形目鮡科原鮡属鱼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特有种。

长有两个肝脏的高原冷水鱼

黑斑原鮡(zhào)是鲇形目鮡科原鮡属鱼类,俗称拉鲇、石扁头、巴格里(藏语)等,自然分布于海拔高度2800~4200米的雅鲁藏布江流域。

鮡科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其物种的分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直接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地质变化和水系格局孕育了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的特有鱼种。在我国,已记录的鮡科鱼类有12属,主要分布在怒澜亚区,以雅鲁藏布江下游分布最为集中,而黑斑原鮡是雅鲁藏布江8种鮡科鱼类中唯一分布到中、上游的种。

黑斑原鮡在我国国内仅在雅鲁藏布江拉孜、谢通门、拉萨、江孜、日喀则、林芝、墨脱等江段及拉萨河、尼洋河等支流有发现,而最好的种质资源分布区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昂仁县支流的多雄藏布。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黑斑原鮡体延长,体表光滑无鳞,背鳍自吻端向后逐渐隆起,头部和前躯平扁,头宽约与头长相等,腹面平坦,后躯侧扁,臀鳍短,尾鳍近于平截。须较长,上下颌有齿。鳃孔从头的腹面向两侧扩展,有利于从激流中吸取大量氧气。背部和体侧黄绿色或灰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侧有明显的斑块分布。生长缓慢,成鱼体长可达20厘米,重200克以上。

黑斑原鮡眼小,上位,视觉退化,眼区骨骼退化,未发现围框骨,可能与其营底栖生活、视觉器官退化有关,主要依靠触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

黑斑原鮡最特别之处在于,除在腹腔内具有正常的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还有1个特殊器官——腹腔外肝。黑斑原鮡内肝和外肝的结构基本一致。有学者认为,该结构可能与鮡科鱼类的系统发生和进化有关。研究发现,腹腔外肝是鮡科鱼类在适应高海拔、急流环境的过程中,随体形的变化而形成的,是对高海拔、急流这一特殊环境的适应。

黑斑原鮡主要生活于石隙中,以在石隙中游动或在石面上刮铲的方式进行捕食,主要以鱼类、藻类、水生昆虫、原生动物为食,其中硅藻、蓝藻、绿藻、小型裂腹鱼亚科鱼类和高原鳅属鱼类是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黑斑原鮡生长缓慢,初次性成熟年龄为5龄左右,雌性比雄性早成熟。繁殖期集中在每年的5~6月,产卵区要求水质清澈,水温在11℃以上,产卵活动一般在夜里进行,需一定幅度的水位上涨和强日照作为刺激因素,卵黏附于砾石缝中孵化发育。

“十大水产优异种质资源”之一

2021年,农业农村部公布“十大水产优异种质资源”,其中就包括黑斑原鮡。据介绍,这是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我国首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后,从收集的34个特色资源中遴选出的优异水产品种,既包含具有营养观赏价值、传承渔业文化的特色名贵鱼类,也涵盖科研价值极高、开发前景广阔的稀有水生生物资源。

黑斑原鮡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冷水性鱼类,也是西藏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因肉质鲜美、肌间刺少等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但由于生长缓慢、数量少,其市场价格每千克一度高达上千元。

图片来源: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在藏语里,黑斑原鮡称为“巴格里”,因其营养味美,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备受消费者喜爱和推崇。近年来,由于生长缓慢、性成熟晚、个体生殖力较弱以及栖息地环境变化、滥捕滥捞、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原因,黑斑原鮡栖息地范围不断缩小,野生资源逐渐枯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开展黑斑原鮡种质资源保护与人工驯化、繁殖刻不容缓。

黑斑原鮡保护初见成效

作为西藏特有的珍稀土著鱼类,黑斑原鮡资源量日渐衰退。与此同时,其市场价格却在一路飙升,出现一鱼难求的现象。自201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西藏农科院水产所)工作人员在黑斑原鮡曾经的分布区拉萨河连续尝试捕捞,但没有采集到一尾黑斑原鮡。面对这样的情况,西藏自治区提出要对黑斑原鮡进行资源保护,加快黑斑原鮡的养护进程。

实际上,科学家们很早就对黑斑原鮡开展了人工繁育工作,但因没有合适的开口饵料等因素,制约了黑斑原鮡的人工驯养进程,直到2015年西藏农科院水产所科技人员联合四川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对黑斑原鮡进行暂养、人工催产、繁殖、孵化,探索并研发了黑斑原鮡进食饵料供应模式,黑斑原鮡的人工繁育工作才取得重要突破。

2017年4月,“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正式启动。在4~5月间,科研人员深入雅鲁藏布江腹地,成功采捕到野生黑斑原鮡,重点开展了野生鱼暂养、异地长途运输和保存工作。首批50尾黑斑原鮡幼鱼,经过近24小时的航空运输,运抵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鱼试验站,全部成活,我国黑斑原鮡的研究工作在种质资源采集、运输及保存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黑斑原鮡原创彩绘图

2018年8月14日,黑斑原鮡的基因组公布,这是首个青藏高原特有鱼类的基因组被公布,表明我国在青藏高原鱼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学界和养殖行业提供宝贵的遗传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黑斑原鮡的野外资源,攻克其全人工繁育技术是人工养护的必经之路。西藏农科院水产所科研团队一直开展人工繁育技术攻关,终于在2021年6月获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获得黑斑原鮡1龄鱼苗4700余尾、2龄鱼苗近2000尾。黑斑原鮡人工繁育的突破性进展,对自然资源保护、增殖放流和养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经过集中攻关,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基本成功,大规模苗种繁育还在研究中。

作为“十大优异水产种质资源”之一,黑斑原鮡特殊的进化发育特性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黑斑原鮡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冷水性鱼类和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大力开展黑斑原鮡的种质资源保护、人工繁育和养殖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0 阅读:22

科普三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