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曾希圣在大会上缄默无言,面容凄楚,毛主席:做人不要忘本

公西子横说历史 2025-03-13 17:05:41

1965年,杭州的一场会议上,气氛微妙。

毛主席坐在首位,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一个熟悉的身影上。

曾希圣,那个曾经被誉为“红军的千里眼”的人,如今却沉默不语,脸上带着说不出的苦涩。

毛主席顿了顿,扫视在座的干部,语气不轻不重地说道:“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

做人,不要忘本。”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现场鸦雀无声,几位老同志低下了头,仿佛在回忆什么,又仿佛在思索什么。

为什么曾希圣,一个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

曾希圣,湖南人,出身书香门第,却在少年时期就和家庭划清了界限。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团总”,仗势欺人,做了不少让他难以接受的事。

16岁时,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正赶上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血气方刚的曾希圣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后来,他进入黄埔军校,参加北伐。

此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风起云涌。

他的父亲被农协抓了,命悬一线,家乡的亲戚跑来求情。

曾希圣只是淡淡地写下五个字:“必杀则杀之。”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斩断了父子情分,也让他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在国民党军队里做过情报工作,后来被派往上海,潜伏在阴影里,分析敌人的动向,向中央苏区输送重要情报。

长征路上,他领导的情报局成为红军的“千里眼”,帮助毛主席掌握敌军动向,让红军在四渡赤水中避开围剿,成功突围。

毛主席曾经夸赞:“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可是,战争结束了,新的问题出现了。

曾希圣被派往安徽,负责地方建设。

这片土地饱受洪水侵袭,百姓苦不堪言。

毛主席一声令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曾希圣二话不说,带着安徽的干部和百姓,硬是修建了五座大型水库,让淮河变得温顺起来。

可是,时代的浪潮不是一个人能掌控的。

五十年代末,全国上下都在追求“大跃进”,安徽也不能例外。

浮夸风盛行,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了粮食危机。

曾希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试验一种新方法——责任田。

他组织农民试点,把土地划给个人管理,让他们按收成交公粮,剩下的自己留着。

结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农民们把责任田称为“救命田”。

但好景不长。1962年初,政策风向突变,曾希圣因为推行责任田被批判。

有人甚至在会上喊出:“开除党籍,杀头!”毛主席这时站了出来,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如果没有曾希圣,当年长征是不可想象的。

以后杀头的事情,不要再提了。”

尽管如此,曾希圣还是被免职,赋闲在家。

他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向中央请求,不要牵连其他干部:“责任田是我推行的,所有责任我一个人担。”

三年后,毛主席在杭州开会,曾希圣也在邀请之列。

毛主席看着他,问:“最近的工作如何?”

曾希圣没有回答,只是沉默着,脸色难看。

毛主席叹了口气,环视四周:“你们这些长征过来的同志,为什么不给曾希圣分配工作?做人,不要忘本。”

这句话落地,没人再敢吭声。

几个月后,曾希圣被派往西南,参与三线建设。

虽然不再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但至少,他还有事情可做。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候它给你一顶桂冠,有时候又让你跌落尘埃。

曾希圣的一生,不是一个人的沉浮,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曾是战场上的英雄,情报战线上的传奇,建设安徽的功臣,但在政治的风暴中,他也曾无奈低头,被卷入潮流,身不由己。

有人说,他的结局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必然。

0 阅读:0
公西子横说历史

公西子横说历史

公西子横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