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授衔时破格授少将的正师职军官吴长富:大兴安岭的灭火功臣

不吃亏加冰 2025-02-21 09:50:29

1987年5月,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突如其来的火舌将绿色的大地染成炙热的火海。

连续数日,大火吞噬了百万公顷的林地,无数房舍顷刻间化为灰烬。

烈日下,森林轰鸣,烈焰高达数十米,焚烧的烟柱直冲云霄,几百公里外都能闻到呛鼻的气味。

就在这时,一支队伍紧急奔向火场。他们没有特殊的灭火设备,也没有充足的人员补给,只有几十辆装满铁锹和推土机的军车,以及满腔赴死般的决心。

这支队伍的指挥官,是时任正师职的吴长富,一位日后成为人们口中的“大胡子师长”。

面对无法遏制的火势,他是否有足够的胆略和智慧扭转局面?

第一支扑火部队的挺进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

从早晨开始,大兴安岭的天空便被浓烟和烈焰映得腥红刺眼,方圆几十公里内炽热的气流仿佛要将空气点燃。

不到一天时间,黑龙江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四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全部陷入火海,吞噬房屋与林地的火势连绵不止,成千上万的人面临生命危险。

灾情迅速传到相关部门,军方决策层果断下令调集部队支援重灾区。

时任步兵某师师长的吴长富第一时间接到命令——带领全师奔赴火场!

部队集结时,一声声紧急集合的哨音还回响在空中,士兵们已迅速登上运送车辆,推土机、灭火装备、钢盔和军用铲一应俱全。

一辆辆满载士兵的军卡快速驶离驻地,卷起阵阵尘烟。吴长富站在最前线的卡车前部,目光笔直地注视着前方。

烈日和烟雾侵蚀着窗外的一切,风中不时传来焦枯木头燃烧的味道。他低声对身边的参谋说道:“希望我们赶到时还能控制住形势。”声音虽然低沉,却难掩他的焦虑。

抵达火场时,士兵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火焰的高温和刺鼻的烟雾便无情地笼罩过来。此刻,突击部队成为大兴安岭火灾中第一支赶到灾区的救援力量。

“以火攻火”

吴长富站在一块已开辟的临时高地上,试图从更高的视野判断火势蔓延的方向。风速太快,而林区的干湿程度极不均匀,火点蔓延的路径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士兵们用水泵、灭火器紧急扑救,甚至直接用湿毛巾裹住树干试图阻止火势嫁接,但效果微乎其微。

吴长富额头满是汗珠,手中的地图早已皱成一团。

他深吸了一口气,对身边的参谋沉声说道:“这种势头如果不压制下来,再过几个小时就会烧到居民区。”

经过一阵冷静的思考,吴长富果断下达命令:“以火攻火!”

他指挥工程兵使用推土机迅速开辟防火隔离带,并命令士兵携带的点火装置沿着隔离带线点燃反向火力。

他的思路很清晰——通过人为制造焚烧带,提前烧尽隔离带内的可燃物,迫使森林大火失去延伸的“燃料”,从而阻挡其前进。

工程兵连冒着沉重浓烟,用推土机、铁锹硬生生在巨大的火海前开出一条数十米宽、沿线极为笔直的隔离带。

他们的肌肉因高温和持续的劳作而酸痛,一些士兵的鞋底甚至开始发软,但没有人退缩片刻。

火场的士兵们,从开辟隔离带到点燃反向火带,所有动作一气呵成,紧张而井然有序。

然而,就在吴长富以为局势稳定之时,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改变了方向。火头和反向火焰相遇后合并爆燃,势如巨兽一般逼近。

吴长富眼见险情迫在眉睫,立即果断下令:“全员撤退!弃防火带,立即汇集力量选取新的点位,重建隔离线!”

撤退的号令掷地有声,惊动了所有士兵,没有人质疑这位“大胡子师长”的指挥能力,所有人都井然有序地迅速完成撤离和集结。

不眠不休的战斗意志

一条用血汗与生命开辟出的防火屏障,终于在清晨到来时展现出它的模样。这是吴长富率领全师硬生生从火魔手中夺回的阵地——一条贯穿林区、宽达125公里的防火带,如同一道钢铁长城,将熊熊大火牢牢压制在另一侧。

清晨,火光始终未熄,烧红的天际与隔离带两边截然不同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侧是尚未完全扑灭的火线,黑红交错的烟柱冲进云霄,像是吞噬天地的巨兽;另一侧则是被成功保护下来的一片片林地,尽管烟尘依然弥漫,但它们依旧鲜活地存在着。

吴长富此刻站在防火带的一头,亲眼看到火势被进一步压制。

他的整个人仿佛被浓烟和灰尘包裹,原本整洁的军装早已汗湿、烤干,又重新沾满灰烬,杂乱的胡子更是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但站在这条屏障边缘,望着渐趋平静的火场,他少有地舒展了眉头,露出了微笑。

他转过头,声音沙哑但充满欣慰地对随行的参谋说道:“这一仗,打得值!”

29个昼夜,吴长富几乎没再脱下他的军装,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压缩到可怜的几个小时。

每天清晨,他都站在地图前,研究火点的分布和残火可能蔓延的区域,手上的记录不仅标记了每个火点的位置,还详细记录了清理部队到达的时间与进度。

从火场英雄到人民“保护神”

1987年,扑灭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后,吴长富和他所领导的部队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这场持续21天的大火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正是吴长富带领的部队和其他扑火人员的果断决策与不懈奋战,才让火势最终被控制,挽回了许多人的生命和更多森林资源。

战斗归来后,吴长富部属的步兵某师荣立集体一等功。

吴长富本人由于此次火灾中的突出表现,破格被授予少将军衔,并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这位火场上的指挥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形象也定格为那个被烟火熏黑、胡须凌乱却又始终坚定果断的“大胡子师长”。

接受荣誉的时候,吴长富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低调。

他几乎没有对媒体过多谈论自己的成就,而总是提到团队的重要性。

他认为,无论是扑火还是管理部队,自己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军人的职责是保护人民,保家卫国,这是我们分内的事。”

庆功会后,他把集体奖章让士兵轮流传看,说道:“荣誉是全体的,没有你们这一条命一条命拼出来,就没有今天的‘英雄部队’。”

11年后,吴长富再一次站到了行动的最前线。

1998年,中国遭遇了自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水灾害,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都面临巨大的防汛压力。

此时,吴长富已经是沈阳某集团军的副军长。面对吉林省境内一段长达800公里的松嫩平原上不断上涨的嫩江洪水,他主动请缨到抗洪第一线,担任吉林省防汛副总指挥兼集团军抗洪抢险前线总指挥。

洪水无情而迅猛,沿江两岸的农田、村落、道路被无情淹没,到处是浑浊湍急的洪流。

吴长富带领部队不分昼夜奋战在堤坝上,哪里险情最严重,他就出现在哪里。他每天至少驱车500公里,检查防护堤坝、调配救援部队、协调物资供应。

极度紧张的工作让他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三小时。

许多战士发现,他们的总指挥甚至亲自在堤坝上扛沙袋、填土筑墙,每一个动作都和普通士兵无异。

连续奋战多周后,险情逐渐化解,洪水的威胁得到了控制。

回望那些漫长而惊险的日夜,群众和士兵都忘不了这位始终冲锋在最前线的总指挥。

他们给了他一个新的称号——“人民的保护神”。

“大胡子师长”

尽管荣誉加身、声名赫赫,吴长富始终保持一名朴实军人的本色。

他没有借助任何头衔为自己谋福利,无论是火灾后成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还是在抗洪中再次赢得民众的赞誉,他生活的节奏始终如一。

他曾经对身边的亲朋直言:“我是靠部队、靠国家培养起来的,不能靠它来谋私。”

从部队退休后,吴长富的家中短时间内热闹了起来。

许多旧部下登门造访,请求他帮忙为升迁打招呼,有的甚至专程从老部队赶来。

然而,他却一一拒绝,语气既坚定又不失情谊:“不用这样,凭自己的本事,干出来最好!”

这句话让许多原本抱有侥幸心理的来访者一时语塞,最终只能无奈而有些敬佩地离开。

除此之外,还曾有一家来自外地的商业公司找到吴长富,向他递交了一份高薪邀请函。

对方表示,吴长富只需要挂个虚职——“总顾问”,并允许公司的宣传资料上使用他的名字,就能每月领取1.3万元的酬劳,此外还提供进口轿车供其使用,每年还有俩月的国内旅游待遇。

吴长富却当场拒绝了这一“优厚条件”,甚至未多加思考。

他挥挥手斩钉截铁地说道:“难道我吴长富的名字就值这些钱?你们走吧,这事没门儿!”

“大胡子师长”始终保持内心的清正和责任感,直到2017年8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76岁。

参考资料:[1]王茂新,叶一舫,张青山.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气象成因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0,1(1):107-112

0 阅读:15
不吃亏加冰

不吃亏加冰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不吃亏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