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人物沈继宗:也是一种“现象”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10-01 22:50:53

远观近鉴宋朝人•173·也是一种“现象”:沈继宗

宋朝官员服饰

沈继宗(958-1102),字世卿,“得福蒙报,不是侥幸”的宰相沈伦之子。《宋史·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三·沈伦传》后有附传。

附传记,沈伦地位还低的时候,娶妻阎氏,但阎氏久而无子,就娶了妾田氏,田氏生了继宗。沈伦地位高了后,阎氏因沈伦受到朝廷诰封,但阎氏坚持把享受的“封邑”让与田氏,沈伦就为阎氏在老家太康(今河南太康)修建了住宅,而在京城把田氏立为“正室”,士大夫因此对沈伦产生了议论。

沈伦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副长官“枢密副使”的时候,继宗因父亲的“恩荫”被录用为皇帝的侍卫“西头供奉官”。沈伦升任宰相,继宗因之升任“水部员外郎”,后再升都官员外郎、职方员外郎,实任浚仪县(治今河南开封)知县,后回朝任“屯田郎中”,又离京任单州(治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单城镇)知州。

在单州三年任满,朝廷命继宗到京东路(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规划财赋。京东路所辖的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县旧城镇)按规定须向朝廷上贡的白银和织品,应该从百姓上缴的税赋中折去,却没有抵扣,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节度使府分配属县缴纳药物,这些都给百姓造成了痛苦。继宗回朝后,向宋太宗一一建言,都予废除。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沈伦去世,有关部门为沈伦初议谥号“恭惠”,继宗向宋太宗上言:“亡父从20岁就做儒学之业,幸遇清明时代,做了宰相。国朝故相,薛居正谥‘文惠’,王溥谥‘文献’,这虽然是近来才有的制度,实际已经成为常法。有关部门如果认以臣父起家不是文人,但臣父也曾任集贤、修史之职啊!恳请改谥臣父‘文’字。”

负责议定谥号的“太常礼仪院”长官“判太常礼仪院”赵昂、属官“判考功”张洎反驳说:“沈伦在后周、本朝两朝为官,早升相位,有谨慎守职之美,有矜恤周济之心。案《谥法》:不懈于位,与夫谨事奉上、执事坚固、执礼御宾、率事以信、接下不骄、能远耻辱、贤而不伐、尊贤贵让、爱民长悌、不懈为德、既过能改等项,都谓之‘恭’;又云:慈民好与,与夫柔质慈民、爱民好柔、宽裕不苛、和质受谏,数者皆谓之‘惠’。自汉代以来,都被认为是美谥。如唐朝宰相温彦博之出纳明允,止谥曰‘恭’;窦易直之公举无避,乃谥曰‘恭惠’。而沈伦作为宰辅大臣,出于际会,只能谨慎以自保全,以‘恭’配‘惠’,就够美的了。

又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忠信接礼曰‘文’,宽不慢、廉不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修治班制曰‘文’。过去张说谥‘文正’,杨绾谥‘文简’,人们都觉着不合适。这是因为二人躬行仁义有所不足,虽然经皇帝特别赐予这样的谥号,实在不是最为公正;而且,如果允许大臣之子为其父陈述理由,请求美谥,则礼制、考功部门就成了摆设,而谥号扬善去恶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继宗以其父曾任集贤殿学士及监修国史之职为由,拿薛居正、王溥做比较,薛居正、王溥都是奋迹辞场,执掌起草皇帝诰命之人,以‘文’为谥,符合国家制度。至于集贤、国史之职,都是宰相兼领之任,不一定由文雅而得位。

沈伦的谥号,请还是采用原来的为好。”

宋太宗同意了赵昂、张洎的意见。

至道末年(997),继宗任淮南路(治扬州,今江苏扬州)转运使。

继宗是贵家子弟,懒得从政,处理繁杂繁重的政务,后来借着生病,主动请求退休,朝廷批准他以“将作少监”官职退休。

但在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泰山的时候,继宗又请求“扈从”宋真宗,朝廷授予他“职方郎中”官职,允准他随行。封禅礼毕,继宗改官职为“太仆少卿”,实任吏部选任官员的部门“吏部南曹”长官“判吏部南曹”,后升官职“光禄少卿”,实任国家最高财政机构“三司”所属掌审查各地申报三司的钱粮百物出纳帐册簿籍,审察其差误加以查究的“三勾院”长官“判三司三勾院”。

继宗善于经营家业,注重养生,不饮酒,不嗜好音乐歌唱,却喜欢接待宾客,整天待客也不疲倦。

大中祥符五年(1012),继宗去世,享年55岁。

《宋史》卷后之“论”没有对继宗做出评价。

但我们从附传所记继宗行迹可以看出,继宗身上有很突出的所谓“贵家子弟”的作风:对“名誉”很看重,所以要为父亲争“美谥”;想当官,又不愿意为处理政务挨累,所以主动请求退休,但赶上“封禅”这样的“大事”,又要“露脸”,所以主动请求“扈从”皇帝;既注重养生,不饮酒,不嗜好音乐歌唱,却又喜欢接待宾客,整天待客也不疲倦。

这也是一种“现象”。

宋朝官宦子弟

0 阅读:4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