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在评价刘备时指出:“刘备擅长识人用人,善于凝聚人心,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这番话概括了刘备在人才管理上的独特才能。他能够慧眼识才,将各类人才聚集在自己身边,并通过有效的领导方式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为蜀汉的发展贡献力量。刘备的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他对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核心人物的重用上,更表现在他能够妥善处理与各方势力的关系,建立起稳固的同盟。正是凭借这种用人之道,刘备才能在群雄割据的三国时代脱颖而出,建立蜀汉政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毛泽东在选拔人才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强调了解一个人的全面素质,才能将其安排到恰当的岗位上。毛泽东独具慧眼,能够精准识别人才,他的用人策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充分体现了他在人才任用上的独特智慧。
在中国革命和建国初期,毛主席通过深入考察,选拔并重用了大量人才,这些人遍布各个层级,从基层士兵到高级将领,数量众多,影响深远。
毛主席对李先念的评价颇具深意。他称赞李先念为"少年英才"和"永不言败的将领",充分肯定其能力。同时,毛主席也认为李先念是担任财政部长的最佳人选。不过,在肯定之余,毛主席也指出李先念性格温和,认为他"为人正直,但稍显优柔"。这些评价既展现了李先念的才能,也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
在与李先念四十年的交往过程中,毛泽东曾两次以“好人”来形容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次评价发生在周恩来去世之后。
【毛主席第一次与李先念见面:果真英雄出少年】
1931年,红四方面军正式组建,徐向前出任总指挥,李先念则担任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的政治委员。
在此之前,李先念的主要战斗经验局限于游击战术,他从未直接统领过一个团级单位进行作战。大规模军事行动并非他的强项。
李先念接任后,首要任务是尽快掌握作战技能,突破军事难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全团官兵的信任和尊重,避免成为他人议论的焦点。
之后,李先念进入了高强度训练状态,日复一日地练习骑术和枪法,深入研究行军布阵、营地布置、阵地构建以及战术分割等军事技能。通过不懈努力,他的军事素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提升。
1931年11月10日夜间,黄安战役打响。徐向前坐镇指挥,李先念首次独立带领一个团投入战斗,表现十分出色。这场战役中,红四方面军取得全面胜利,成功消灭了国民党军队超过一万五千人。
李先念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信服,赢得了众人的认可。晚年时,他回忆起自己参与的首场战斗,依然充满自豪:“起初,有些人并不看好我,但第一仗就打了个漂亮仗,大家就都心服口服了!”
此后,李先念参与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战斗,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指挥官。
1931年,年仅22岁的李先念被任命为团级政治委员。一年后,23岁的他迅速晋升为师政委。到了1933年,24岁的李先念再次获得提拔,成为红四方面军红三十军的政委。短短三年内,他连续三次升迁,这种快速晋升的速度令人瞩目。
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和陕西交界处建立了川陕苏区。这一革命根据地的成立,对蒋介石的反动势力以及四川的军阀造成了沉重打击,推动了西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快速发展。
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川陕苏区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根据地,在建立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影响。"这一评价充分彰显了川陕苏区在当时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1934年初,年仅25岁的李先念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成员。
在四川阿坝州的小金县,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四姑娘山,被誉为“东方的阿尔卑斯”,这让小金县声名远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小金县的名字是“懋功县”。
1935年6月,毛主席和朱德带领中央红军翻过夹金山,来到懋功县的达维镇。这时,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第二十五师的师长韩东山,带着他的部队,站在路边热烈欢迎他们。大家早就盼着能见到毛主席、朱德和中央红军的战友们,这一天终于来了。
当地居民纷纷走出家门,自发组成了盛大的欢迎队伍,用热烈的掌声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红四方面军的全体官兵和当地百姓,将提前准备好的大米、食盐、豆瓣酱、茶叶、辣椒面等物资亲手交给中央红军的战士们。这些地道的四川特产,承载着大家对中央红军的深厚情谊。
曹团长望着手中丰富的补给品,耳边回响着群众的欢呼,眼中不禁泛起泪光。他满怀感激地说道:“多亏了大家的帮助,特别要感谢徐向前总指挥亲自安排这次物资运送,这无疑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
红军抵达的消息迅速传遍四方,夹金山地区的民众无不沉浸在喜悦与激动之中。整个区域被一种难以言表的欢腾气氛所笼罩,人们相互传递着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街头巷尾都洋溢着对红军到来的热烈欢迎。这种集体性的情绪高涨,使得夹金山成为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期待的地方。
6月16日,毛主席一行抵达当地,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在一座法式教堂的东厢房迎接。毛主席微笑着走向前,与李先念握手,眼神坚定地注视着他,称赞道:“果然名不虚传,年轻有为。”
李先念初次亲眼见到毛泽东,心情异常兴奋,表现得比往常更加激动。
毛泽东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李先念,嘴角微微上扬:“你今年多大了?”他显然觉得面前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令对手头疼不已的政委看起来格外年轻。
李先念朗声回应:“我是属鸡的,再过几天就26岁了。”
毛主席显得有些惊讶:“我比你大16岁,生肖属龙,现在已经40多岁了。”
毛主席看着对方,略带羡慕地笑着说:"你还这么年轻,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毛主席这番话一出,李先念略显腼腆,笑着回应:“其实我手下还有更年轻的将领,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才20岁,那才是我们队伍中的年轻猛将!”
毛主席高兴地鼓掌说道:“太好了,太好了,我们的党和军队都充满希望!真了不起,真了不起!你是湖北哪个地方的?”
李先念解释道:“在红军到来之前,红安这个地方原本叫黄安。”
毛主席微笑着说道:“明白,明白,董必武同志也是来自黄安的。看来你和董老还是同乡!”
李先念表示:"没错,董老既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导师,更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
毛主席对董老说:“你正好在部队里,抽空去探望一下你的同乡和恩师吧。”
“明白!”
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红四方面军全体官兵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并对他们在战场上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与李先念就当前革命局势进行了深入交流。毛泽东仔细研究桌上的地形图,向李先念提出具体问题:"岷江和嘉陵江一带的天气情况如何?当地地形有什么特点?老百姓现在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毛主席转过身,目光落在李先念身上,满怀期待地等待他的回应。
李先念详细地陈述道:
位于岷江和嘉陵江之间的这片区域,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集。这里的主要居民是汉族,同时也有羌族和藏族居住。对于军队来说,这里的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都相当充足。从战略角度来看,这个地区东面紧邻川陕革命根据地,北面靠近陕甘地区,南面则连接成都平原,地理位置十分有利,既适合进攻也适合防守,进退自如,战略纵深广阔。如果红军能够进入这一区域,不仅可以获得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还能进行休整和补给,恢复战斗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目前,茂县和北川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这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可以迅速采取行动,否则一旦失去这些地区,再想跨越岷江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毛主席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可,李先念的讲话深得他赞许:“不错!讲得很有道理,见解独到,分析透彻!”
毛主席对李先念表达了高度的赞赏,他说道:“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往往在年轻时便崭露头角,我们相识的时间真是太晚了。”
1936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河西走廊建立新的根据地。程世才和李先念分别担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的军长和政委,他们带领两万一千八百多名战士向西渡过黄河,这支队伍最初被称为“河西军”,之后更名为“西路军”。这支队伍的人数约占当时红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二。
西路军在这场战役中遭遇了巨大挑战,被马步芳的军队全面包围,损失惨重。李先念带领剩余的士兵撤退至祁连山,那里人迹罕至,整片山区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环境极其恶劣,连鸟类都难以生存。
敌人采取极端手段封锁山区,企图利用严寒和饥饿消灭红军。李先念率领剩余部队在冰天雪地中坚持行军35天,最终成功穿越祁连山,为党组织保留了一批核心力量。
毛泽东对李先念在西路军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将军不下马”。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李先念在军事行动中的英勇和坚韧。李先念在西路军的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和战斗精神,始终坚守在战场上,带领部队奋勇作战。毛泽东的评价不仅是对李先念个人能力的肯定,也反映了他在西路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先念的这种精神和贡献,为西路军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原军区,将其列为全国七大解放区战略区域之一,负责保卫华东、华北和东北解放区的战略要地。李先念被任命为该军区的司令员。
陈毅曾经提到,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原军区的部队原本可以轻松转移到华东或华北解放区,甚至可以带走所有个人物品。然而,为了整体战略考虑,他们选择了留在原地。
在革命战争年代,李先念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性格朴实,行事稳重,始终以整体利益为重。
毛主席曾说过“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看人准、眼光独到。他善于发现年轻人的潜力,认可他们在年轻时就展现出的非凡才能。
【毛主席:我们这样的做法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1949年5月,武汉获得解放后,李先念被委任为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1954年,中央计划从地方选拔一位熟悉经济、了解国内发展情况的干部到中央工作。陈云非常看好李先念,并向毛主席和周恩来积极推荐,建议他担任财政部长。
陈云对李先念的能力有深刻认识,但他极力推荐李先念的关键原因是什么?陈云后来解释道:“能够带领部队成功穿越祁连山,并且保全了大量人员,这足以证明他非同寻常。”
李先念却觉得财政工作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责任重大。他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怕挑不起这个担子,所以一再推脱。
毛主席听到消息后,马上打电话给李先念,约他到中南海见面。两人一碰面,李先念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财政部长这个职位我胜任不了,我的能力和经验都不够,建议中央另选他人。”
毛主席淡然一笑,说道:“如果你不愿意接手这项工作,或者觉得自己无法胜任,那我就只能考虑把远在台湾的宋子文请回来,让他来负责财政事务了。”李先念听后立刻回应:“主席,这可不行,我还是听从中央的安排吧。”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在选人用人方面的魄力和信任。李先念同志没有让主席失望,他以卓越的工作成绩回报了这份信任。
1958年,毛泽东与古巴银行行长格瓦拉会面时,特意向格瓦拉介绍了身边的李先念。
革命成功后,我们面临财政人才匮乏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步意识到培养各类干部的重要性。然而,即便我们努力培养,人手始终不足。无奈之下,我们只能让普通士兵来管理财务。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并未带来不良后果。
【毛主席:是好人,但软了点】
1954年,李先念被调往中央,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部长及财贸办公室主任等重要职务。从那时起,他成为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助手,在财贸领域表现出色。李先念与周恩来合作时间最长,是周总理最信赖的副手之一。
李先念和周恩来在作息安排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周恩来习惯于通宵达旦地处理公务,常常工作至天明。相比之下,李先念无论前一天的工作多么繁重,或是休息时间多么短暂,都会准时早起。他每天清晨都会进行户外散步,以此锻炼身体,之后享用早餐,继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这种规律的生活习惯使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
那时候,国务院的部长们、工作人员和地方官员,还有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人,都喜欢谈论“周晚、李早”的事。大家还经常互相传这句话,“周晚、李早”成了他们之间常说的话。
1972年,周恩来被确诊患有膀胱癌。两年后,他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他经历了13次手术,包括大手术和小手术,承受了极大的痛苦。
李先念频繁出入医院,次数多达百余次。他常常向周恩来汇报工作进展,或专程前往探望周的健康状况。在众多领导人中,李先念与周恩来在医院内的互动最为频繁。
1976年1月5日和6日,李先念接连两天前往医院探望周恩来。
那天夜里,毛主席在床上翻来覆去,几乎整晚没合眼。等到天快亮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他周恩来手术顺利完成了,毛主席这才放下心来,终于睡着了。
1976年1月7日,周恩来总理健康状况急转直下,毛泽东主席获悉这一情况后,内心充满焦虑与关切。
1976年1月8日上午接近10点,周恩来总理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先念立即赶往医院,成为首位到达现场的中央领导人。
1月8日中午,工作人员将周恩来的逝世通知递给了正在床上休息的毛主席。当工作人员读出“周恩来同志去世”的消息时,毛主席眼中泛起了泪光。他轻轻抬起头,目光凝视着天花板,低声喃喃道:“恩来,你还是离开了。”泪水无声地流下,瞬间浸湿了枕头。
周恩来去世后,毛泽东失去了一位并肩作战五十多年的老搭档,也失去了一位在军事和政治上不可或缺的得力伙伴。在国家发展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深知周恩来的离世对国家意味着巨大的损失,他内心充满了沉重的悲痛。
1月8日,李先念情绪不佳,午饭和晚饭时都沉默不语,几乎没有动筷子。到了晚饭时间,他突然站起来离开了餐桌。没过多久,家里人就听到一声沉重的“嗵”,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紧接着就听到李先念急切地喊着女儿的小名:“小妹,小妹……”
李先念突然摔倒在地,家人见状立刻冲上前将他搀扶起来。起身后,他沉默不语,家人从他神情中察觉到一丝悲伤,心里既忧虑又焦急。
当时,李先念的面容显得苍白无力,明显透露出深沉的悲伤。作为一名资深革命者,他向来以情感深厚著称。在那个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刻,李先念孤独的身影和疲惫的表情,无声地传达了他对周恩来逝去的深切哀思。
1976年1月14日,毛泽东亲自审阅了为周恩来撰写的悼词。他仔细推敲着每一处措辞,认真思考着每一句话的含义。这份悼词不仅概括了周恩来一生的奋斗历程,更让毛泽东回忆起两人共同经历的岁月。在过去五十多年里,他们携手并肩,带领人民走出民族危亡的困境,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如今,这位并肩作战的战友却永远地离开了。
听闻毛主席的哭声,工作人员急忙冲进房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令人心碎的场景:主席伏在桌上,情绪难以自抑。这一瞬间,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主席内心深处的悲痛与沉重。
1976年1月15日下午3点,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周恩来总理的告别仪式。由于毛泽东主席当时健康状况不佳,加上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因此他未能出席这场追悼活动。
毛泽东同志亲自献上了花圈以示哀悼。当天,他早早地守在收音机旁,反复确认时间,生怕错过追悼会的直播。
追悼仪式拉开帷幕,广播中持续播放着哀伤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深深触动了毛泽东的内心。他感到极度的悲痛,泪水悄然滑落。
在周恩来去世后,毛泽东在物色新的国务院总理时提到了李先念。他对李先念的看法是:“人品不错,但性格稍显温和。”
步入暮年,毛泽东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由专人负责为他朗读书籍和报刊。在周恩来去世后,他常常独处一室,关闭所有灯光,专注地聆听广播中的诗词和音乐。
毛主席在发现这首诗后,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拿着这本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接着,他充满感情地念道:“这棵树已经老态龙钟,没有了生机……当年在汉南种下的柳树,如今看着它凋零,心中不禁感到凄凉。树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感慨!”
毛主席一口气把整首诗朗诵了一遍,虽然已经感到疲惫不堪,连说话都觉得吃力,但他还是忍不住又念了一遍。尽管身体不太舒服,他还是坚持着再次背诵,似乎意犹未尽。
曾经在汉水之南种下的柳树,当年绿意盎然,如今却已枝叶飘零,江边的景象令人心生悲凉。树木尚且如此,何况是人?这首诗通过描绘树木从繁茂到衰败的变化,巧妙地比喻了人生从青春壮志到暮年垂老的深刻变迁。
这首诗歌很可能反映了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回忆起多年前与同伴们共同经历的艰难岁月,那些日子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传奇。如今,他已步入晚年,难免心生感慨。
【后记】
毛泽东、周恩来和李先念,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始终为国家奉献一切。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深厚情谊,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