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看戏,看到观音菩萨或是关公出场,就找个理由回避,先到廊子前站一会儿再回座。 慈禧在观看戏剧时,每当观音菩萨或关公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她便会及时离开座位,寻找借口离开。她通常会走到廊子前站一会儿,稍作停留后,再返回到原位。 光绪二十七年秋,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回銮之行已渐入河南境地。当年九月十四日,两宫的大军穿行至洛阳,进入这座古老的都城。 为迎接两宫的驾到,洛阳知府文悌早早开始了迎接准备工作,他不遗余力地整修道路,且为了给两宫营造一个尊贵的气氛,还建起了一座豪华的行宫。可以说,文悌的周到安排,令慈禧十分满意,甚至让洛阳成为她回銮途中最为停留的地方。 这一次回銮,慈禧与光绪的行程相对缓慢。由于两宫每日行程不超过二十里,且几乎每到一地都要停留过夜,这样的出巡方式让慈禧得以亲身游历许多历史遗址。 而在洛阳这个名胜古都,她自然不能错过关林这一重要景点。关林作为纪念三国时期名将关羽的圣地,历史悠久,其地位在古都中尤为显赫。 关林与其他关帝庙不同的是,洛阳的关帝庙被称为“关林”,其中的“林”字显示出一种尊崇与崇敬的氛围。关羽的墓地位于洛阳东南门外,当年曹操为关羽厚葬之地,之后这里逐渐成为祭祀关羽的中心。 关羽一生忠诚、仁义,被后世广泛崇敬,尤其是在明清时代,他更是成为了忠义的象征。为此,历代帝王纷纷为关羽建庙立像,祭祀不息。 关林的建立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经过清代扩建,它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宗教圣地。康熙五年,康熙帝为关帝庙敕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并赋予“关林”这一名称,使之与山东曲阜的“孔林”齐名。 当慈禧的回銮队伍抵达洛阳时,作为一位深知历史与文化象征意义的统治者,她自然对关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关羽,她向来怀有敬仰之情。宫中经常上演的“关公戏”中,每当关羽登场,慈禧便会起身以示敬意。 在庚子年时,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仓皇西逃,在北京郊外一处关帝庙度过了她的第一晚。这一经历,使得她更加感受到关羽忠义精神的伟大与安慰。 在慈禧的安排下,她的回銮队伍于九月十五日前往关林参拜。尽管此时的关林年久失修,略显破败,但对于这位曾在困境中屡次获得关羽庇佑的太后而言,这一处圣地依然承载着深远的象征意义。此行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祈愿。 慈禧抵达关林后,亲自瞻仰了关羽的陵墓。她对破败的景象深感遗憾,并当场命令随行的大臣准备纸墨。她挥笔题写了“威扬六合”和“气壮嵩高”两块匾额,旨在表彰关羽的英勇和威武,并希望能借此为国家祈福,期盼国家能够恢复昔日的荣耀与强盛。 这两块匾额后来成为了关林的标志,虽然许多历史学者对于这些匾额的真伪存在疑问,但它们无疑代表了慈禧在那个特殊时期对关羽的尊崇。 慈禧的此次洛阳之行不仅限于祭拜,她还决心对关林进行修缮。由于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严峻,慈禧从内务府拨出了一笔款项,指定洛阳知府文悌负责修复关林。 这笔款项总计约为一千两银子,虽然这一数额显然不足以完成大规模的修复,但在慈禧的推动下,当地的士绅和善男信女纷纷捐款,最终才凑齐了修葺所需的费用。经过修复后的关林,再次恢复了昔日的庄严气度,也成为了当时人们心中一种寄托希望和信仰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在回銮途中并非首次题写匾额。她途经河南时,曾在其他多个祠庙中也留下了题字。然而,经过后人的考证,只有关林中的两块匾额确实出自慈禧之手,其他地方的匾额则是由其他人代笔所作。 对于清代皇帝和高官题写匾额的习惯,很多历史学者都进行了研究。清朝的赐匾制度并非简单,通常只有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有着特殊地位的祠庙,才会获得皇帝亲自赐匾。 关林作为关羽的墓地,虽然在许多史料中未被列入国家的祭祀体系,但慈禧仍为其题写匾额,可见她对关羽的尊重程度。类似的祭祀行为和匾额赠送,在清朝朝廷中并不罕见,但多见于功勋显赫的臣子或重要的祠庙。
慈禧看戏,看到观音菩萨或是关公出场,就找个理由回避,先到廊子前站一会儿再回座。
底层史观吖
2025-04-26 10:51:52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