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毛远志去世,丈夫整理遗物时发现一封旧信,打开后泪流满面

历史学馆 2023-11-09 21:11:00

毛主席逝世的那一天是1976年9月9日,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从那以后,每年的主席诞辰和忌日,主席纪念堂都会有一对夫妇出现。

他们会早早地排队,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后默默离去,从未在签名簿上留下过名字。

纪念堂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毛主席的亲侄女毛远志和侄女婿曹全夫。

事实上,不只是工作人员不认识他们,就连周围的邻居也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家里的几个孩子倒是习惯了父母的低调,特别是毛远志,从来不跟他们提起她和伯伯毛主席之间的亲情。

直到1990年,饱受肝癌折磨的毛远志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她和老伴曹全夫商量着,把二儿子曹宏叫到了身边。

他们让曹宏准备好录音笔,花了几天的时间,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曹宏一边记录一边流泪,因为母亲虚弱的话语里充满了太多国人熟悉的名字:

她的伯父毛主席、伯母杨开慧、父亲毛主席、小叔叔毛泽覃、毛岸英……对于旁人来说,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对他们来说,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亲人。

毛远志是毛氏故土韶山冲出生的长女,她的父亲是毛主席的亲弟弟,早年在家乡当“管家”,为兄长处理家务、提供经费。

在父母相继病故后,毛主席在哥哥的影响与指导下投身革命浪潮,开始了长期在外奔波的生活。

毛远志是毛泽民的长女,生母是毛泽民的原配夫人王淑兰。她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对父亲的印象几乎为零。虽然她没有父亲的童年记忆,但她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整日在山野中打闹、爬树,无忧无虑地成长。

长大以后的毛远志,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她告诉别人:“其实我对父亲的样貌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他只在我幼年时回过两次家,第二次是我五岁那年,只住了三天就匆忙离开了。后来我才知道,他那次回来是为秋收起义筹备军饷物资。我年纪太小,没能记下父亲。”

对于毛远志来说,没有父亲陪伴的童年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她的小伙伴也是这样的。他们整日在山野中打闹、爬树,就像“疯小孩”一样无忧无虑。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的“国民革命”失败让他们受到了牵连。毛远志不得不跟着母亲在老乡和组织成员的掩护下,千里迢迢赶赴长沙,开始了四处流浪、朝不保夕的悲惨经历。

毛远志的母亲王淑兰在丈夫和亲属的影响下,也是一名坚定的无产主义者。

她坚持地下工作,以乞讨者的身份为掩护,常常带着年幼的毛远志执行“任务”,历经各种磨难。1929年,王淑兰不幸被捕,那时只有六岁的毛远志也和母亲一起沦为阶下囚。

在监狱中,年幼的孩童亲眼目睹了敌人对母亲的严刑拷打,但母亲坚韧不屈的态度却在她的心底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火种。母亲和狱友约定,如果谁牺牲了,活下来的人一定要抚养牺牲者的孩子;她还和母亲一起趁乱逃出监狱,并多了一个“兄长”,是母亲狱友罗醒的儿子毛华初。

之后,她们三人东躲西藏了一阵子,实在过不下去时,王淑兰忍痛将毛远志送到一户封建家庭当童养媳。虽然户主常常打骂毛远志,但至少性命有了保障。那段艰辛的日子在毛远志的世界留下了很深阴影,使她更加渴望平静幸福的生活。

直到1937年,王淑兰终于收到了毛泽民的来信,信中提到希望她带着毛远志来到延安读书、工作,并在信封中留下了一笔路费,方便她们前往延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6岁的毛远志在地下党同志的帮助下,从湖南一路北上,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来到了延安。

当晚,作为伯伯的毛主席亲自邀请毛远志来到凤凰山的窑洞中见面。毛主席看着面前的小姑娘,立即就想起了那个在韶山流鼻涕的小女孩。

多年的艰苦生活让毛远志变得瘦骨嶙峋、面黄肌瘦,这让毛主席很是心疼。

还没等毛主席说话,毛远志就拆开随身带的纸包,拿出了里面的家乡特产云片糕,害羞地说:“伯伯,这是妈妈给我做的云片糕,我舍不得吃,现在都给伯伯了。”

毛主席在外征战多年,已经很久没有闻到家中的味道了。随后,他伸出厚重的大手将云片糕送到了口中,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啊,好吃。小远志谢谢你了。”

这句话也让毛远志感到非常温暖和感动。

毛远志看到伯伯吃得如此尽兴,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突然,她问道:“伯伯,我什么时候能见到爸爸?”

毛主席听到这句话,原本忙碌的手顿时停了下来,他看向地图,脑海中浮现出毛泽民的身影。过了一会儿,他走到毛远志面前,轻轻握住她的手,慈祥地笑道:“娃,你父亲现在工作去了,这段时间就由伯伯照顾你,好不好啊?”

毛远志听到这里,心中充满了失望。但在伯伯面前,她还是怯生生地回应说:“……好……”毛主席看着侄女伤心的模样,心中十分心疼,眼角也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起来。为了缓解她的悲伤,毛主席和她聊了许多家乡的趣事。

毛远志听了伯伯的话后,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她大声对毛主席说:“伯伯,我要参加八路军,成为人民的大英雄。”

毛主席听了非常欣慰,夸赞道:“不错嘛,我侄女的志向还不小哩。”随后,他从抽屉中拿出一张纸,让毛远志读出上面五个大字。

毛远志虽然幼年受苦,没有时间上学,但她仍然不好意思地回答:“伯伯,我……我不识字……”毛主席拍了拍她的后背,语重心长地说道:“娃娃,你现在应该好好学习,等你懂了很多知识后再去抗大继续深造。”

听完毛主席的话后,毛远志点了点头,回答说:“好的,我听伯伯的。”看着懂事的侄女,毛主席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于是,在毛主席的帮助下,毛远志来到延安鲁迅小学学习。她年纪最大,知识基础最弱,为了不让伯伯丢脸,她如饥似渴地补课学习。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终于成为了班级中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

毛主席在1945年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当时无数人都在担心他的安危,毛远志同样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等待,毛主席终于平安归来,毛远志高兴极了,赶紧前去看望。

毛远志和她的男友曹全夫,以及余建新一起去看望毛主席,同时,她还想告诉伯伯,自己和男友准备前往东北工作。看到毛远志,毛主席也很高兴,专门让人做了一大碗扣肉招待他们。席间,他们谈笑风生,气氛非常欢乐。

突然,余建新拿出一张毛泽民的照片问道:“很久没有毛泽民的消息了,他现在在哪里?”

听到这话,毛主席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下来。他眉头紧皱,嘴角抽动了几下,半天说不出话来。毛主席在极力控制着情绪。

毛主席说:“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

毛远志犹如遭受晴天霹雳,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父女团圆的梦想就在此刻彻底破灭了。

为了不让毛主席伤心,毛远志强忍自己的情绪,不愿在伯伯面前流泪。毛主席转身走进窑洞办公。毛远志终于控制不住了,泪流满面。她赶紧离开饭桌躲到房间里哭。

情绪平静之后,毛远志擦干眼泪,整理好头发与衣服,走到毛主席的办公桌前,语气坚定地说道:“伯伯,您放心,我能挺得住,我会坚强的……”

分别前,毛主席考虑到毛远志有严重的神经衰弱性头痛病和肠胃病,担心路途遥远她的身体吃不消,特意吩咐秘书将自己的棕马送给毛远志。

毛主席拉着毛远志的手,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希望人家鼓掌;

第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团结身边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组织不依靠家庭,不要有任何的特殊。

这三个要求成为毛远志的行为准则,她恪守终身。同时这也让毛远志想起毛主席曾对她说:“你们在二局做了多少工作、立了多少功都不会通报嘉奖!你们只能默默无闻的奉献……”

毛志远在1948年的某一天,突然得知寄养在东黄泥村的孩子曹志卫患了痢疾,生命危在旦夕。他急忙赶往,途中经过西柏坡也来不及停下,毛岸英听说后,便赶紧前去追赶。

毛远志和毛岸英的第一次相遇充满了戏剧性,毛远志出生于1922年,毛岸英出生于1924年,按年龄算,两人应该是姐弟关系。

毛岸英听说毛远志的儿子处在危难之中,便让她赶紧赶路,无需停留,后又自己骑马前往东黄泥村,带着母子二人返回西柏坡中央医院,这才帮助孩子捡回了一条命。

由于工作繁忙,两人很少有见面的机会,直到1950年初的一天。毛远志在南昌,她在1949年5月来到此与在四野部队中的丈夫会合。一天,她意外地收到了一封家书。

这封家书是毛岸英亲笔书写,但他并不知道姐姐与姐夫具体所在的位置,只知道他们随四野部队转移了。他只能托付四野的司令员转交。

信中,毛岸英关切地询问了姐姐近来的情况,也表达了自己和父亲等一家人对他们的思念。

希望他们能尽早团聚。经历过苦难的毛远志非常珍视亲情,后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传来,她更是心痛万分。

她经常拿起主席送给她的那张主席与毛岸英的合影照片,轻轻抚摸着,默默流泪。而弟弟写给她的那封信也成为她最珍贵的回忆。

从转业后,毛远志被调回了北京,在中央组织部交通干部处工作。在北京生活期间,她除了参加妹妹李敏的婚礼外,再也没有去过中南海。那时候,毛远志的夫婿曹全夫在朱老总身边工作,手里还有出入中南海的特别通行证。按理来说,毛远志去看望主席并不困难。

但她一直克制着自己的思念之情。她明白新中国刚刚从战争的阴云中走出,百废待兴,主席为新中国的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自己作为主席的侄女怎么忍心去打扰他呢?

于是她一直死死压抑着对主席的思念,将这份思念全部化为工作的动力。直到1963年,经历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新中国渐渐走上了发展的正轨。

适逢主席即将70寿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没有毛远志的参与怎么行。于是,李敏和毛远志商量,决定趁着这个大好的日子,来中南海为伯父庆生。主席得知许久不见的侄女要来看望自己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2月26日,毛远志一家来到了中南海。当晚,毛远志一家和主席一家以及工作人员一起,在中南海共进晚餐。相聚的时光是短暂的,晚餐结束后,为了不打搅伯父的工作和休息,毛远志在和其他人告辞后,准备悄然离去。

然而就在毛远志将走未走之际,正在客厅看书的毛主席连声招呼说:“远志,先不要急着走,过来和伯伯说话。”

这一刻,毛远志仿佛回到了二十几年前的延安,坐在主席身旁识字的场景。

主席紧紧握着毛远志的双手,带着点埋怨的语气说道:“远志啊,为什么这么多年,你们都不来中南海看我这个老人,就算不来,也好歹写几封信吧!”

毛远志听到主席的“小埋怨”,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解释道:“主要是怕打搅伯父的工作,再说,如果经常到这里来,说不定会给伯父带来一些困扰,造成不好的影响。”

听到毛远志的解释后,主席微微点了点头,心中不由感慨:“我这位侄女真是颇有贤能之风啊,已经是真正的革命战士了。”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回忆起昔日在延安的种种,不由感慨岁月如梭、韶光易逝。

就在两人相谈甚欢时,负责警卫工作的工作人员走过来说道:“主席,工作人员和宾客们都想和您老人家合影,您看……”毛主席听到后,高兴地站起身来,拉着毛远志的手和众人一起走进了摄影棚。

这一天是这么多年来主席最为开心的一天。

寿宴结束后,毛远志和家人们回到了自己的寓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毛远志再也没有前往中南海看望自己的伯父。

当时她心想,伯父的身体没问题,而自己也还年轻,以后相见的机会多得是!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主席七十寿辰的那一天竟成了他们伯侄之间的最后一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离世,享年83岁。得知这个消息后,毛远志感到心如刀绞。她坚守着不提家庭的行为准则,即便如此,她仍然远远望着主席的灵柩,寄托自己的哀思。

此后,每逢伯父的诞辰和忌日,毛远志都会带着孩子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然而,她从未在签字簿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她始终铭记着伯父生前对自己的教导,将全部精力都扑在为党的工作上。作为一名老干部,她从不摆架子,对于那些从基层上京办事的干部群众,她平易近人,热情周到。

1990年,毛远志的肝癌恶化,她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她找来了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儿子曹宏,通过录音记录的方式讲述了毛主席对自己的关爱和教导。

不久之后,毛远志便与世长辞,享年68岁。

在毛远志去世后,孩子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毛主席写给她的书信和照片。这些信件和照片揭示了毛主席和毛远志之间的动人亲情。看到这些,孩子们不禁热泪盈眶。

曹宏将母亲生前的录音材料整理成文章《怀念伯伯毛主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0 阅读:1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温一壶酒,煮一杯茶,请君暂座儿,听我道尽那茫茫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