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漂亮宣布对多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主要针对东方大国、欧盟和部分亚洲国家的产品。其中,对电动汽车的关税进行了大幅提升,同时对相应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清洁能源产品的关税也进行了关税提升。此外,对来自欧盟的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并对部分半导体和医疗用品提高税率。这些措施旨在保护本土产业,但也可能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此举是为了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但多国批评这是单边保护主义,或将引发报复性措施。

关税的加征会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胀压力,因关税导致商品价格的增长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
由于供应链全球化,低收入群体受影响更大,因为他们在食品、服装等必需品上的支出占比更高。短期内,消费者可能面临更贵的商品选择。
面对这一局面,普通人该如何调整策略,确保自己的钱袋子不受太大冲击呢?
本文将对普通人群从消费、投资、职业发展和资产配置四个维度提出应对方案。
一、及时做好消费的调整,以应对物价的上涨关税战的直接影响之一,是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例如,若某国对汽车、电子产品或日用品加征关税,消费者可能面临更高的购买成本。对此,普通家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选择国产替代品,降低对进口产品的依赖许多国产品牌在质量和技术上已不输进口商品,且价格更具优势。
比如,我们的电子产品,在性能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越部分进口机型,且价格更低,完全没有必要必须要选择进口产品。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在性价比上已经明显优于进口品牌;另外,国内的服装、家用电器、食品等行业供应链成熟,消费者无需为进口关税额外买单,除此之外,选择国产品牌还能享受政策补贴。
2.要善用利用跨境电商和免税渠道为自己省钱部分进口商品通过跨境电商(如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购买,可享受较低的行邮税,比一般贸易关税更划算。此外,出境旅游时合理利用免税额度(如中国居民每年5万元的跨境购物额度),也能降低购物成本。
3. 抓准时机适当囤货,但避免投机对于因各种因素,一些生活必需品必须依赖进口商品,比如,进口奶粉、进口药品等,可适量提前购买,但不宜大量囤积,以免资金占用过多。

关税战不仅影响消费市场,还会冲击股市、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投资者需调整策略,以应对潜在风险。
1. 规避受关税冲击较大的行业对于出口依赖型企业,比如低端制造业、高进口原材料公司,比如依赖国外芯片的电子企业可能受关税影响较大。但是,国产替代(半导体、新能源)、内需消费(食品、医疗)等行业可能因政策支持而迎来增长。2. 增加抗通胀资产配置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黄金在不确定性时期往往表现稳健,可配置5%~10%的资金到黄金ETF或实物黄金。3. 管理汇率风险若持有美元资产或计划留学、海外购物,需关注人民币汇率波动。可通过银行的外汇期权等工具锁定汇率,减少损失。

关税战可能导致部分行业收缩(如外贸加工、国际物流),但也会催生新的机会。普通人应未雨绸缪,提升自身竞争力。比如,向内需行业转型,国内消费、新基建(5G、人工智能)、养老医疗等行业受关税影响较小,且政策扶持力度大,就业机会更多。另外,了解关税政策、国际贸易规则,可在相关行业(如跨境电商)中找到新机会。
四、资产配置:长期稳健策略面对经济不确定性,合理的资产配置比短期投机更重要。
首先要保持现金流动性,比如要预留3~6个月的生活应急资金,避免因突发情况(如失业、医疗支出)被迫低价变卖资产。
第二,尝试多元化收入来源,比如发展副业,如跨境电商、知识付费、短视频带货等,利用互联网经济降低对单一收入的依赖。
第三, 关注政策红利行业,比如,一些新型的产业(如新能源、乡村振兴)往往有税收优惠或补贴,投资相关领域可能获得更高回报。

只要采取合理的策略,普通人不仅能规避风险,甚至可能在新经济格局中找到财富增长点。关键在于灵活适应变化,主动调整策略,才能在经济波动中守住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