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无恙”出自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其中有“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之言,原意是指人的身体平安没有疾病,后也用来形容事物平安没有遭到损害。
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年),赵惠文王薨逝,太子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年弱,故由其母赵威后代为执掌国政。
彼时,在秦昭襄王的统治下,秦国不断蚕食韩魏两国,楚国又遭遇“鄢郢之战”的惨败,齐国则在“五国伐齐”后国力大衰,战国形势已经逐渐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山东六国之中,唯一有能力抵御秦国者,便只剩下了经过胡服骑射后的赵国。
因此,从赵武灵王到赵惠文王,秦赵两国明争暗斗不止,赵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而在战场上,双方也是频频交手,秦国更是在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的“阏与之战”中,被赵奢打得大败。
为了报“阏与之战”之仇,更为了彻底击败劲敌赵国。趁着赵国先王薨逝,新王初立,国内政局不稳的机会,秦昭襄王于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年)发兵攻打赵国,夺取赵国三城。
赵威后
赵国自胡服骑射后虽然军事实力大涨,但国力整体却不如秦国,如今国内又政局不稳,如何能够与秦国对抗。于是,面对秦国的进攻,主持国政的赵威后便派人向齐国求援。然而,由于赵惠文王在位时,曾多次进攻齐国,因此面对赵国的求援,齐王提出,赵威后必须派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质,齐国才能出兵。
赵威后最初并不舍得小儿子前往他国为质,甚至威胁大臣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于是入宫,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由劝说,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为长安君之计短,非爱之也。赵威后这才被说动,将长安君送到了齐国为质,齐国随后出兵协助赵国击退秦军。
不久后,齐王建派遣使者出使赵国,向赵威后递上了齐王国书。赵威后接过国书,却并未打开,而是问使者道:“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赵威后原本只是礼貌性地问候,齐国使者听罢却有些不高兴地说道:“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面对齐使的责问,赵威后并未恼怒,而是反驳道:“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齐使听罢,无言以对。赵威后又接着问道:“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在赵威后的一连串逼问下,齐使始终无言以对,只能灰头土脸地退下去了。
自春秋战国以来,民本思想已经逐渐崛起,不少思想家、政治家都意识到了百姓对于国家安定和强盛的巨大作用,孟子更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赵威后提出的“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显然与孟子的思想高度吻合。
从这段对话来看,赵威后显然是一位拥有远见卓识执政者,可惜的是,在代掌国政两年之后,赵威后便于赵孝成王二年(前264年)薨逝了。赵威后薨逝四年后,“长平之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