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的真相:私有制崛起过程中的一次意外,让了,又没有完全让

历史信笺 2024-12-11 10:51:58

你真的相信尧舜禹的禅让是和平交接吗?你认为会有一个帝王能心甘情愿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让给一个外人吗?

李白在《远别离》里就说过:“尧幽囚,舜野死。”意思是说尧是被囚禁而死,舜是被流放而死,这不是李白喝醉了胡说,而是禅让制背后有着惊人的真相,那就是:让了,又没有完全让。

今天我就给大家揭开这段历史的真面目,故事要从一场惊天动地的自然灾害说起,也就是传说中的“十日并出”和“汤汤洪水”。

《竹书纪年》记载,当时的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逼得大量部落迁徙到黄河中游地区。大家想想,这么多人挤在一块地方,能和平相处吗?

这时候尧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他虽然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手底下这些部落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以共工为首的一派,野心勃勃,整天打着治水的旗号搞小动作。

《史记》里说共工是“水官”,听着像个普通公务员,实际上这位可是炎帝的后裔,手底下掌控着强大的部落力量。

尧当时就很头疼:要是让共工继续这么搞下去,自己这个盟主的位置怕是坐不稳,但你说直接动手收拾共工吧,又怕引起其他部落的反弹,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舜的年轻人进入了尧的视野。

舜是谁大家都知道,《尚书》还记载他是个大孝子,但大家别被这个“孝子人设”骗了,舜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孝顺,而在于他极其擅长笼络人心。《史记》记载,舜在耕田的时候,方圆很多里的农民都主动让地给他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在基层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

尧看中了舜这一点,还玩了一手高招: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表面上看这是给舜机会,让两个女儿考察他,实际上呢?这是尧在给自己找个得力助手对付共工派,让自己女婿去收拾政敌,多完美的计划。

果然,舜一上位就雷厉风行,他先是收拾了“三苗”,这是共工派的重要盟友,然后又以“治水不力”的罪名干掉了共工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鲧。

鲧是谁?就是大禹的老爹!

《尚书》里说鲧是因为治水失败被处死的,但大家想想,治个水失败就要人命?这里面有问题。

历史学家王国维在研究古文字时发现,鲧很可能是个部落首领,他和共工是一个阵营的,所以鲧的死根本原因是政治斗争失败。

就这样,舜帮尧清除了政敌,自己的势力也水涨船高,以至于到最后尧反而变成了舜的摆设,《竹书纪年》里说,尧晚年“因眇眇”,意思是被架空了。

更惨的是,尧的儿子丹朱连见老爹最后一面都做不到,为什么?因为舜把尧软禁起来了!

这就是所谓“尧让位于舜”的真相:哪有什么岁月静好的禅让,不过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

但这还不是最精彩的部分,接下来发生的事才是这部禅让政治剧最高潮的地方,故事的主角也要换成禹了。

且说舜干掉了鲧之后,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治水这活儿还得有人干,《史记》说他“举禹于童土之中”,意思是从基层提拔了禹来接手他爹的工作。

表面上看这像是给禹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但大家想想,舜刚杀了人家老爹,现在又把儿子提拔上来?这不是典型的“养虎为患”吗?

舜当然不傻,他这是在玩一招险棋:如果禹治水失败,他就有理由再清除一个政敌;如果禹治水成功,他就能收获一个感恩戴德的死忠,

但舜万万没想到,禹比他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史记》记载禹“辛苦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很多人觉得这是禹太拼命,错了!这是禹在经营自己的政治资源。

大家注意,禹治水的方式和他爹完全不同,鲧用“堵”的方法,就是到处筑堤坝,禹用“疏”的方法,就是疏通河道、划分区域,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禹必须走遍天下每一个角落,接触到每一个部落的首领,《尚书》里说禹“随山刊木”,这可不是简单地砍树开路,而是在建立自己的政治网络。

我给大家讲个有意思的细节,《吕氏春秋》记载,禹在外干活的时候,经常召集各地首领开会,给大家摆酒,史学家杨宽说这叫“始于治水,终于外交”。

你想,大家都在喝酒的时候,禹顺便聊聊“大家那边有什么困难啊”、“需要我帮忙解决什么问题啊”,这不就在拉拢人心吗?

更绝的是,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顺便把全天下的土地都丈量了一遍,《尚书·禹贡》里详细记载了九州的物产和贡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禹掌握了全天下最重要的经济数据!

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禹“过家门不敢入”了吧?不是他不想回家,是他不敢停下脚步,他知道自己只要一停下来,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就这样,禹用了整整十三年,在治理洪水的同时也织就了一张遍布天下的政治网络,等他再次站在舜面前的时候,已经今非昔比了。

《史记》里有段有意思的对话,禹在朝堂上说“予德罢矣”(我很有德行啊),大臣皋陶马上捧场说“德动天地”(您的德行感动天地啊),

这对话听着像是马屁文学,但大家注意,这可是在朝堂上,在舜的面前!禹和皋陶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向舜示威啊!

更厉害的是,皋陶是谁?他是当时最高的司法官,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这说明禹已经把朝廷重臣都拉到自己这边了。

《竹书纪年》告诉了我们舜的结局:晚年“南巡狩,崩于苍梧”,翻译成白话就是:舜被迫去南方“视察工作”,然后人就没了。

李白在《远别离》里写:“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权力交接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这也是禹的逆袭之路:从一个罪臣之子变成了手握天下权柄的共主。

好,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禹这么厉害,为什么他最后也要搞禅让呢?或者说禹既然已经掌握了实权,为什么还要谦虚一下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必须这么做,大家想啊,禹用治水积累了这么多政治资本,他的合法性来自哪里?来自他解决了天下百姓的困难,说白了,他是靠“能力”上位的。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继承人的选择只看能力,那他儿子启怎么办?

《史记》记载,禹临终前指定了伯益为继承人,就是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专业能力没得说,但问题在于底下的人不买账。

为什么?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考古发现证明,尧舜禹时期,私有制已经相当发达,这意味那些握有财产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财产能传给子孙。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当私有制成为主流,世袭制就成了必然,那些支持启的人嘴上说的是“吾君之子”,其实是在维护自己传家的权利。

《尚书》里有句话很有意思:“克明峻德,以亲九族。”意思是说要对自己的亲族好,大家发现没有?就连官方文件都在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所以禹的禅让注定是个昙花一现,因为它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像是在一个私营企业遍地的年代,你说要搞公有制,这现实吗?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启推翻了伯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

这个结局与其说是启打败了伯益,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世袭制本身就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初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当皇帝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大家现在明白他什么意思了吧?他是在说:这种权力交接的把戏,我懂,我都懂。

所以与其说尧舜禹的禅让是上古时代的主流,不如说它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意外,它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恰恰是因为它的特殊性。

说到这儿,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禅让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不是儒家宣传的那种岁月静好,也不是后人想象的那种公平竞争,它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在私有制崛起过程中的一次意外。

很多人可能会说:你这样解读历史是不是太过现实了?是不是破坏了历史的美感?

但我想说的是:历史从来就不是童话,当我们透过那些美化的传说看到真实的历史时,反而会发现更深层的东西。

比如说为什么舜明明杀了禹的父亲,禹却还能在他手下效力?因为在权力的游戏中个人恩怨往往要为现实利益让路。

再比如,为什么禹要花十三年时间走遍天下?因为在政治角逐中掌握资源和人脉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东西才是历史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有趣的是,后来的统治者都心照不宣地懂得这个道理,你看魏晋南北朝那些所谓的“禅让”,哪次不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剧?

所以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禅让制的时候,与其纠结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不如想想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传说,因为这个传说本身就是我们理解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

正如《史记》所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权力的更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总有其内在的规律。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漂亮说辞的背后,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拨开迷雾,看清本质。

0 阅读:0
历史信笺

历史信笺

我替历史为你送来了一封信笺,请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