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完了!”
1948年11月22日,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摸住腰际那支冰凉的小手枪,缓慢举起,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伴着旷野上杂乱的枪声,他趔趄了一下,身子突然扑倒下来。
就在几天前,他刚刚带领一众属下冲出了邳州碾庄圩,行至一苇滩地,就听到喊杀声四起。
面对华东野战军的围攻和蚕食,他再也没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他抽出马刀,狠狠地砍在院里的一株老槐树上,长叹一声:“完了!”而后,便将手摸向了腰际……
伴着黄百韬的自尽,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圆满结束。
可一个月后,黄伯韬的遗体却被人偷偷运出了解放区,运送到了南京。
这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1948年11月,碾庄圩这个地图上难找的地方,在淮海大战中一夜成名。
国共双方五六十个师拥向此地,展开殊死拼搏,场面十分惨烈。
总司令黄百韬利用兵团的阵地,层层设防,组成了强大的交叉火力网。
他打仗经常带头冲锋,甚至亲自登上坦克冲阵,救部队于危难。
由此,南京方面捧黄百韬为英雄,老蒋还用飞机把勋章送到了前线阵地给他。
15日凌晨开始,整个包围圈没有了枪声、炮声、喊杀声,连人影似乎都消失了。
然而,另一种声音却在此传响:挖土的咔咔声、倒土的沙沙声、扛运木头的喘息声......
原来我解放军改变了战术,决定利用土攻,将战壕尽可能挖到接近敌军阵地的地方。
黄百韬想过反击,但部队的战斗力都需要依靠阵地来发挥,几波反冲锋都被我军打了回去。
他兵团坚固的防御阵地,被解放军蚕食鲸吞了。
转眼六天过去,解放军的包围圈一天天缩小,逼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徐州“剿总”的电报天天都有,说拥有美械装备的邱清泉正在挺进解围,但却至今不见踪影。
眼下,狭窄的包围圈里挤满人马和辎重,遍地都是伤兵,血迹遍地,脓腥熏人。
黄百韬站在院子里,面孔就像他的阵地,一日消瘦一日。
20日,解放军连续炮火攻击,数万枚炮弹将碾庄“碾”为平地。
在炮火掩护下,解放军实施了坑道作业,硬是将前沿阵地推到了距离碾庄不足百米的位置。
22日凌晨,黄百韬所在的司令部被炮弹击中,他和副军长杨廷宴换上士兵服,冲出包围圈。
还没跑出几公里,年近半百的黄百韬,大腿被流弹击中。
天黑了,战火越来越密集,黄百韬万念俱灰,认为天意已定。
他拔出手枪朝自己身上开了一枪,随即倒在地上,拼着最后的气息对杨廷宴说:
一是为什么这两天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
二是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候第44军两天?
三是李弥兵团既然要回过头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掩护我后撤?
黄百韬说完,身上血如泉涌,却迟迟不断气。
杨廷宴看他满地翻滚,惨不忍睹,只好补上几枪送司令归西。
黄百韬命归黄泉后,杨廷宴急忙叫随行的参谋转回小村,抱来两条军毯。
几个人手忙脚乱地将黄伯韬的尸体裹进军毯,又找来降落伞带子草草捆上,放进挖好的坑。
杨廷宴在一张烟盒纸上,画下了这个坑的方位、地点,方便以后找到。
随后,他从黄百韬的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个铜牌,原来是通行总统府的17号“来宾证”。
杨廷宴把这个“来宾证”,放在黄百韬遗体身上,以便作为物证。
做完这一切后,杨廷宴在干兄弟陈明远的掩护下,逃过解放军的追捕,回到了南京。
他先找到了当时的老长官顾祝同,向他详细讲述了,黄百韬兵败自杀的原因。
顾祝同听完后,感慨万千,又将此事告知蒋介石。
蒋介石得知黄百韬自杀后,默然半晌,悲不自胜。
自“剿共”以来,败而自杀的指挥官不曾有过,黄伯韬真可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了。
随后,杨廷宴专程去往黄百韬的家中,将此事告知他家人。
得知消息后,黄家大小无不痛哭流涕,包括黄百韬用来照看家人的副官李文正。
想到丈夫“曝尸野外”,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当场崩溃,几度晕厥。
李文正希望杨廷宴与他一起,去解放区找回黄百韬的尸首。
但杨廷宴以公事为由推掉了,没多久,他偷偷带着家人出国避站。
李文正只好找到黄百韬早年的朋友张进叶,一同前往解放区的碾庄。
张进叶是徐州人,对碾庄的环境非常熟悉,当即慨然应允。
李文正和张进叶到了碾庄之后,找到杨廷宴的干兄弟陈明远二人,用高价报酬聘请他们。
按照那张香烟纸上标示的地形、方位,他们在芦苇地里把黄伯韬的尸体挖了出来。
李文正验明遗体上衣口袋里的17号“来宾证”,大家慌慌张张把遗体装进一口棺材,抬到独轮车上。
当时,国共虽然开战一路盘查,但只要没有大的嫌疑,一般都会放行。
就这样,李文正一行人在解放军眼皮底下,推着黄百韬的尸体准备出城。
陈树森在后面推车,陈明哲在前头拉着,6个人昼伏夜行,一路南下。
行至至大李集,前面突然闪出两个民兵挡住去路。
李文正连忙递烟,可两个民兵就是不接,定要开棺检查。
掀开棺盖,两个民兵一看死者穿军装,还裹军毯,顿生疑窦。
张进叶巧舌如簧:“他是我远房哥哥,被抓役抓来的,临装棺材的时候没办法,从地上捡件衣裳遮一遮”。
两个民兵一听怪可怜的,都是贫苦大众,就抬手放行了。
到了五河县,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隔河相守,岗楼相望。
河北岸的4个民兵,警惕万分,硬要李文正他们将尸体抬出棺材检查。
张进叶这个老江湖也应付不了,李文正虽然急得直冒虚汗,但只好按照民兵要求做。
陈树森陈明哲把棺材打开了,将尸体抬了出来,但尸臭味令人难以忍受。
民兵们主要检查棺材临里,有没有藏着武器弹药,他们看里面真只是一具尸体也就未加留难。
不过,过河时,李文正几个人倒是费了一番周折。
那摆渡的老艄公非常精明,一看四个人的架势,就猜到棺材躺的是个大官。
老艄公死活不肯开船,敲诈李文正,硬要10块大洋才往对岸。
李文正囊中已空,和张进叶把仅有的几条香烟献出,再把身上的长袍、礼帽留下来作押。
他们好说歹说,答应老艄公上岸后,找亲朋好友借钱来还。
老艄公这才撑篙开船,刚抵南岸,李文正三脚两步跑向国民党军岗楼。
他气势汹汹地叫来一群士兵,跳上船来,不由分说,狠狠地甩了老艄公一顿耳光。
在五河驻军某团军官,简单为黄百韬举行了致哀仪式后,连夜将他遗体送往明光车站。
南京政府立即派来来一列专车,午夜时分将黄百韬遗体送到浦口,渡江后直发白下路殡仪馆。
国防部派参谋次长林蔚代表蒋介石公祭黄百韬,并决定追封他为上将,厚恤遗属。
此次战役中,黄百韬全军覆没,只因拥有美械装备的邱清泉兵团没有尽力驰援的结果。
所以,黄百韬与其说死于粟裕之手,还不如说他是死于邱清泉之手。
几个月后,邱清泉本人战败自杀,与黄百韬一起成为蒋介石手下在淮海战役中自杀身亡的最高将领。
蒋介石用人有一个习惯,要么是黄埔军校出身,要么是浙江人,这样才会重用。
黄百韬是广东人,参加过北洋军,也参加过其他军阀。
他以一个杂牌将领,得到蒋介石的恩宠和信任,的确有过人之处。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黄百韬堪称典范,不贪生怕死、作战勇敢。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最难打的就是黄百韬兵团,华东野战军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
可惜!他站错了队伍,选择了与人民为敌,最终成为了国民党的陪葬品。
---end---
参考资料:
潘强恩《第二十四卷·阵前起义》
作者:穆清
编辑:池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