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你们回家!”8万远征军忠魂,埋葬异国80年,故土从此天边

一份历史白名单 2023-11-26 06:42:04

“走啊!我带你们回家!”当段奕宏饰演的龙文章,对着南天门嘶哑地喊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愧疚。

这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那些他带出去与他并肩作战打日本人的兄弟,作为中国远征军中的一员,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

中国远征军,是一个曾在80年前名震中外,而今却逐渐被淡忘的名字。

国人都知《我的团长我的团》,却少有人知中国远征军。

姓国姓共,大义为先,国难当头,千里奔袭

1942年,应英方要求,同时,也为了救危难之中华民族,杜聿明亲率中国远征军3个军团共10万余人,远赴缅甸,协同英军印度军抗击日寇。

三年血战10万将士埋骨缅甸,其惨烈程度,惊动欧美抗法西斯战场。

时隔80年,因各方原因,官方仅得以寻回600多具烈士遗骸,2015年民间组织挖掘出347具遗骸,至今未获安葬。

也就是说,至今回国的烈士遗骸占战事伤亡总数的1%都不到。

而战后生还的远征兵老兵,除少数几人在生前被政府授勋,其他大多散落缅甸和国内的村野,伤残贫病一生,难以追踪。

时光退回到2005年缅甸的一个小村落。

面对关于后不后悔的采访问题,流落缅甸60年的远征军老兵李光钿回答:不后悔!

日本人都打到门口了,还管是姓国姓共,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嘛。

云南宣威,1940年一天,17岁上中学的李光钿放学没回家,一腔热血直接跟征兵部队走了,只是没想到这一走就是70年,横跨了大半个世纪。

在异乡的这大半辈子,李光钿因身份敏感,处境比底层老百姓更为艰难,但他仍誓死不加入缅甸籍。

直到2015年在国内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李光钿才得以携子孙回国,并户归原籍实现毕生夙愿。

这迟到的“幸运”已不再是幸运,更多的人则是成为了战场上的“炮灰”。

1942年到1943年,中国30万远征军两次入缅打击日寇,历时3年零三个月后,最终取得完全胜利,给予日寇以有力打击,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

巨大的胜利往往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

第一次入缅援英,出动103000兵员,伤亡6万多人。第二次入缅反攻,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牺牲3万多人。其中,13位团以上将士殉国。

这冰冷模糊数据里的每一个1,几乎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是家中娇儿女,是在读学生,是刚成家的年轻丈夫,是留美归来的天之骄子……。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下,出于匹夫有责的朴素动机,毅然决然奔赴缅甸。

先辈们的爱国觉悟跨越大半个世纪,仍灼灼照耀我辈后人。

无定河骨,犹入梦中,悲歌当泣,远望当归

讲述中国远征军的历程,绕不开中缅印边境的野人山,因为它噬夺了比在战场上伤亡数还要多的生命。

1942 年4月18日,孙立人的新38师在仁安羌大捷轰动世界后,因日军猛增兵援局势扭转,英盟军放弃抵抗,中国远征军也被迫于5月兵分两路撤退野人山。

5月是南亚最为潮湿闷热的月份,部队在40度的高温武装越野。

因撤退仓促,随行物资匮乏,很多士兵没有地图和指北针,有的人一头钻进树林中,再也没能出来。

野人山林区枝叶遮天蔽日,盟军无法联络地面空投补给,食物和药品的短缺成了致命问题,常有人因过度吞食芭蕉叶而活活憋死。

后有日寇追击,前有瘴气毒虫埋伏,越深入原始密林,环境越恶劣,疟疾、痢疾、回归热等疾病在队伍里迅速传播。

一旦有人倒下,几乎再无生还的可能,水蛭、火蚁便会蜂拥而至,在数小时内将其啃噬成一具白骨,这些尸骨甚至成为后来者识别方向的路标。

在野人山殒命的将士遗骸,已不可考,他们永远埋在了异乡的密林、山岗、暗流深处。

一年后缅甸大反攻,中国远征军再度走进野人山,与日寇狭路相逢。

队伍中未来的历史学家、《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写道:“他们正在以刺刀与手榴弹,写着一首血的史诗。”

在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仗打到哪里,就把墓修到哪里的的号令下,当时修建的陵墓遍及南崁、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四周。

最初每个墓地都建有纪念碑、公墓大门和栅栏,严整而肃穆,埋葬人数高达425位的南崁公墓还专门留下三两伤残士兵看守。

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忠魂,得到了战友在抗战时期力所能及的照拂。

后来50年代,八莫等多处墓地被摧毁,远在台湾被软禁的孙立人,辗转听闻,这位曾被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的将军,在看守所以拳击床,泪流满面。

犹记起守墓远征军老兵被采访时说:将领们离开时酒洒碑前,向英灵们许诺,暂时由鲜花河流代为陪伴你们,等局势一稳定,一定立刻用最高礼节迎回。。。。。。

遗落缅北,八十载去,英灵遗骸,云胡不归?

十几年前,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多次赴缅实地考察,听到当地人讲述远征军墓地“闹鬼”的故事,他本不相信鬼神之说,但仍觉愧疚不安。

段生馗是原滇西抗战博物馆馆长,收集与滇缅抗战物品30年,一度“魔怔”出现心理问题。直到2011年交还政府2万余件藏品,他才得以精神解脱。

近年来,像戈叔亚、段生馗这样怀着情结,自发承揽起超越自身历史责任的志愿者、企业家不在少数,英烈遗骨安息故土,是众望所归。

但距离1944年过去近80个年头,时间增大了继续寻找远征军遗骸的难度,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如今只余缅甸的非开放区未去搜寻。

从20世纪 50 年代开始,17处远征军公墓有15处被缅甸人悉数捣毁,原因有二。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残部2千余人逃往缅甸,大部分缅甸人把他们视为“侵略军”,把气撒在境内各处驻印远征军墓地上。

60年代反华浪潮严重,八莫市政府铲平远征军墓地,在原址上修建市政楼,默允民众随意丢弃英雄骸骨……

与之形成讽刺对比的是,战败国日本在战后“处心积虑”的大规模祭奠与宣传。

他们在缅甸捐建了无数纪念碑,把慰灵塔建在十字路口的转盘中心,日夜绕圈行走的车辆相当于给亡魂超度。

日本人还向缅甸民众发放写有亡者姓名的哨子,哨子响,立“招魂”,他们还故意放低牌位,人一弯腰看,就相当于祭祀拜谒。

这样丧心病狂的心思让人不寒而栗。

有人疑问,以我国现在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跟缅甸沟通,甚至是施压,让更多老兵遗骨回归故里应该不是难事。

的确,我国政府和民间爱国组织曾多渠道与缅甸联系,分别于2011年和于2014年发起两次“忠魂归国”活动。

顺利寻回原葬于缅甸密支那、南崁、八莫近700名阵亡将士的部分遗骸,并高规格安葬于国殇墓园。

但也有协调未果的事例。

比如2015年龙越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孙春龙,发起“迎接远征军遗骸归国”的活动。因归葬选址与缅甸密支那云南同乡会产生罅隙,导致在缅挖掘出的347具DNA鉴定为四川籍的将士遗骸至今未归还。

显然,遗骸归国问题纷繁芜杂,涉及政治、外交、民族情绪、民间组织的行事边界,绝非我们想象倚仗国力强大就能解决那么简单,历史破冰需要时间。

只是,十几年前找到的30位腾冲县的抗战老兵陆续去世,尚在的几位老兵也时日无多。

散落在缅甸各地数万战友的遗骸,不知何日能魂归故里。

写在最后

笔者在翻阅远征军史实资料时几次泪目,无意中找到一段历史的边角料,出于“私心”,极力想从中找到些许痕迹,与诸君分享,聊以心安。

也许,这样一群与你我同龄的人,在生死未卜的缝隙里,也曾有过笑得眉眼舒展的短暂时刻,也曾得到过别人一颗或许还算善意的糖。

1942 年5月,一部分远征军随美英盟军走出野人山林区,抵达印度兰姆训练营,与大批从昆明乘坐美国运输机的国内士兵重编为中国驻印军。

在兰姆伽,经三军协商,由英国提供后勤保障,美国提供教练和配备兵器,5万多中国士兵接受了长达8个月的严格训练,。

训练营长官史迪威,对作战勇猛的中国士兵青睐有加。

他用美国方式训练这些中国年轻人,有时他还会自己趴在靶场上,手把手地教授每一个士兵步枪射击的要领。

在写给妻子的信件中,史迪威把这些中国青年称作“我的孩子们”,而这些“孩子们”则叫他“乔大叔”。

那时的兰姆伽,中国人用英文唱着《雪绒花》,而美国人则在放声高歌《义勇军进行曲》。

如今,烽火虽已远去,但历史的记忆必将永存!

---end---

作者:寒来鼠往

编辑:池鸿

1 阅读:57
评论列表
  • 2023-12-02 11:53

    带回家太麻烦了,直接变为家吧!

一份历史白名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