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郊到旷野,运动创造附近|年终策划

笑笑看养护 2025-01-27 06:38:34

在人类学者项飙提出“附近”概念的第五年,年轻人的附近,从生活周围的半径500米延伸到了500公里。从年初的“妈妈,人生是旷野”,到年末的大学生夜骑开封,运动扩大了附近的边界,垂直向上的“野攀”,垂直向下的“溯溪”,构成了立体的三维“附近”。

滑动查看更多

徒步线路:内蒙古浑善达克 ; 徒步爱好者们带着自己的宠物漫步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这里是中国著名的有水沙漠,为徒步爱好者提供了独特的探险体验 | 图源:spet

“附近”最初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社会空间和人际关系,强调个体与其周边环境的直接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性。而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来重构自己的生活,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在主观意识上,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如果说真实的社区和街道会带来心安,成为面对失控生活而重新找到的“锚”,那徒步、骑行、越野跑、野攀、溯溪等项目在2024年的持续爆火中,则是年轻人对安全感的重塑,脱离现代社会,用双手和双脚去感知世界的反馈,去认知真实的自我。

运动集成的社群重新定义了社区,兴趣搭子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500米的物理界限被打破,运动成为共同的锚点,他们建立起新的社区和邻里关系。

越来越大的 ,是物理距离的大——周边环境的延伸。骑行动辄100公里,徒步、攀岩、溯溪等也需要先驱车几十上百公里,附近不只是街坊和小卖部,还有更远的公路、森林、碎石、土路,也有远离城市的风雨云,打破原子化的方式,不只有邻里喧嚣的真实,也有自然环境的真实。

小李在社交媒体上观望许久后,从没玩过户外的她终于在今年入秋时决定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徒步——主要目的是遛狗。她家的柴犬刚满一岁半,正是体力摸不到天花板的年纪。

徒步相较于一些其他的户外运动,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和昂贵的装备,只要有一双舒适的鞋子和适合的衣物,就可以出发 | 图源:颜

她选了京郊的一条经典赏秋路线“喇叭沟门”,距离10公里,爬升将将300米,一路上走走停停,狗子开心到像是回归了山野。比起城市中的绿意,山里已经是一片五彩的秋景,踩在落叶上,发出嘎吱的声音,小李终于感觉自己从几乎24小时不间断需要恢复的工作消息中,得到了片刻喘息,碰到了一点儿真实感。

徒步的热度,从2023年火到2024年。只需要花上一天时间,就能领取一张野人体验卡,去近郊的山里得到短暂的内心安宁。

京郊徒步秋景 | 图源:受访者

徒步还是不够快,于是越野跑成了户外人的新宠。只需要一个不足10升的小包和2瓶水,就能在山林里穿梭,把“轻盈”二字贯彻到底。

越野跑者大森在2024年清迈UTMB 50公里组别的比赛中。在本次比赛中中国选手达到了2600人,占全部选手的38%,超过了泰国本土选手的23%。近年来,越野跑成为了继马拉松之后,广受中国跑步爱好者们追捧的的超长距离赛事。越野跑的赛道更为复杂,覆盖山地、陡坡、溪流等各种复杂地形,对跑者体能和意志力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图源:清迈UTMB

在骑车人眼中,自我和运动的载体成为一体,无须借助任何其他交通工具,踩上踏板就能拓展附近的边界。比走路快,比开车慢,中速的骑行度刚好能让人看清眼前的风景,又能感受清风拂面的惬意。

骑行者钰哲。北京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有许多骑行路线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例如,北京中轴线骑行路线等。骑行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以中速节奏感受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情 | 图源:ShIsla

运动也让社区变得越来越大。附近500米的空间被打破,年轻人因为兴趣爱好而形成新的社区。市区健身房大大小小的活动,每次都能吸引参与者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而来,围绕着运动场,爱好者们成为现实的社区和邻里。

健身爱好者坨坨今年加入了一个运动主播建立的女性运动社群,每月和社群伙伴一起体验一个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想要挑战人生第一次斯巴达比赛,她们建立了一个50多人的社群,每周开展CrossFit和攀岩活动。

斯巴达是一项户外体能障碍赛,距离覆盖5~50 km,除了要求参赛者具备一定的有氧耐力,还需要具备负重、攀爬、悬吊、翻越等专项能力,换句话说,需要进行专门的备赛训练。

坨坨在参加斯巴达DEKA 室内体能比赛,比赛将体能训练与游戏化的竞赛形式相结合,选手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运动表现极限,这种自我挑战的精神也是斯巴达运动的核心价值之一 | 图源:坨坨

在北京,从丰台到望京,单程地铁时长超过1.5小时,这是坨坨每次参加训练的通勤时长,她乐此不疲,感觉自己每周去赴一场聚会,除了为共同的目标一起训练,更重要的是和朋友“每周见一面”,除了聊如何举起更重的铁,也聊想要完成的挑战,最近的生活困境。“可能都是高敏感人群,都是女性,意外合拍,成为很亲近的朋友。”

climber日子在白河NB峡谷岩场尝试完成5.12b运动攀线路“礼物”。白河攀岩社区是中国发展最早最有氛围的线下攀岩社区之一,初创于2000年,攀岩爱好者们在这里白天攀岩,晚上喝酒吹牛,生活简单纯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攀岩文化和社交圈子 | 图源:秋鱼

在北京的密云白河,隐藏着一个因攀岩资源丰富而形成的白河攀岩社区,白河有大小岩场20多个,攀登线路上千条,称得上是北京甚至全国岩友的精神乌托邦。岩友们周末聚集而来,攀岩两日后又纷纷散去,因此还诞生了一趟“白河攀岩班车”,每周发车,从市区出发,开往白河——一个精神栖息地。

滑动查看更多

2022年6月10日,白河攀岩盘车首发车次上看到的朝霞。白河攀岩班车由攀岩爱好者雨湖发起,现在已提供了北京往返白河、龙安,上海往返临安等众多野攀目的地的周末固定车次,极大方便了攀岩爱好者们的出行 | 图源:雨湖

身处一线城市,人们成了一个又一个孤岛。每天在家和公司间两点一线奔波,很难和周围的真实生活环境发生交集,楼下的便利店、附近的菜市场,维持生活运转的清洁工、保安、外卖员,看似紧密相连,但从未发生过真正的链接,形成心理上的空洞。

但运动,会链接新的社区。

项飙提出的“最初500米”,就是让人们重新关注和观察自己生活周边的500米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和环境,这是个体与更广阔世界联系的起点。一方面,是锻炼我们的“社会大脑”,即提升我们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从而提升心智健康;另一方面,这种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理解,也有助于重建附近,恢复社区的活力,也把那些淡漠的、碎片化的、断裂的关系重新连接起来,从而建立心理上的安定。

飞蝇钓和路亚钓,是近年来流行的钓鱼方式,北方爱好者们普遍秉持着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理念,提倡“钓获放流”,即钓到鱼后,在确保鱼健康的前提下将其放回自然,以保护鱼类资源和生态平衡。这种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让社群成员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环保的社群文化 | 图源:小安

我们对社区的想象,是让我们即使身处巨大的社会机器中,也能感受到任何人的关联。社区是有交集的邻里,见面点头,偶尔寒暄,是对附近早餐店、小卖铺和夜宵大排档的熟知,加班回家可以走进面馆,吃一碗热乎的汤面。运动爱好创造了新的社区关系,把原子化的人重新串在一起。

运动的朋友喜欢把某个场馆形容为“快乐老家”——地方不大,但不论是训练者和训练者,或是训练者和场馆经营者之间,都是紧密的伙伴。这种联系会打破传统健身房仅影响附近3公里的模式,把影响力辐射到5公里,甚至更远 。

北京的浩石攀岩馆被岩友评价为“有社区感”,远在10公里外的海淀岩友也能一周保持1~3次的训练,这对一家不以攀爬面积为特色的中小岩馆来说并不容易,一方面,因为线路极具风格;另一方面,则是馆里的教练很亲切——常常不吝指导。“我们更像是邻里,”浩石攀岩馆的创始人阿豪说道,“教练很内向,导致人和人的熟悉常常在缓慢中推进。”但这种链接一旦形成,就能增强自发的归属感。

浩石攀岩馆 | 图源:阿豪

位于北京望京佐佑同行综合体能训练馆想要主动用社群的价值观影响用户。创始人左浩介绍道,一方面,训练馆会设置更多不同难度的课程,让不同训练水平的朋友都能参与和融入;另一方面,用馆赛把训练者聚集在一起,即使物理距离相隔较远,训练者也会因为共同的目标连接在一起。而特殊节日如中秋和春节,不仅开设主题课程,也会一起吃月饼和包饺子,“除了训练,这里也是你的生活。”

佐佑馆赛|图源:左浩

户外运动,则是把附近的触手伸向更远的大自然,脱离手机和社交网络,在行进中思考和认识自己。

Siyu在2024年从时尚行业跳槽进入了户外行业,她原本以为自己也算是户外爱好者——户外游泳,也会在旅行时徒步4小时去看沙滩,直到参加了第一次在北极圈内的五天四夜重装徒步,颠覆了她对户外的认知。

图源:siyu

背着34斤负重徒步,对Siyu来说并不难,她有健身习惯,也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但是到了第三天,她开始发烧、失温,感觉背包越来越沉,她开始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到底为什么要来这里?等到她撑到终点见到公司老板,对方问她:为什么在重装包上挂了这么沉重的钥匙链?原本是想帮朋友的品牌做宣传,但她发现,当她的目的是完成一次五天四夜的独自重装行走时,她需要做出筛选——哪些物品才是重要的,哪些朋友值得一起走。

两名徒步者在北京海淀区的大觉寺三峰徒步路线沿线 | 图源:小安

户外运动常常会带来这样的“顿悟”时刻,因为只能专注眼前和脚下,原本纠缠在脑海的问题都有机会细细拆开,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比山更高》一书中,自由攀登者严冬冬说:“我追求的是什么?是你在跟暴露感、恐惧感、孤独感这些东西打交道的过程中得到的,在其他形式上不那么容易得到的体验,那种暴露感还是很爽的。包括有时候去solo一些冰也是。那个时候会感觉自己活着,就是很真切的生命力的那种感觉。”

结束了这一趟徒步后,Siyu再也没买过一个奢侈品包——那些偶尔用来搭配衣服的外在装点,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跑者Vivian在丹东鸭绿江马拉松途中。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已超过600场,马拉松超长的比赛时间,具备极强的社交性和互动性,可以在爱好者群体中引发广泛的传播效应 | 图源:丹东鸭绿江马拉松赛会组

户外的行走往往呈现出一种“孤独”,或许是像苦行僧一样形单影只,即使团队出行,车只能自己骑、墙也只能自己爬,这看起来并不能治愈因为“附近”的消失带来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也会让人看清自己和现实的生活,为自己建立更大的安全感边界。

约翰·卡格在《攀登尼采》一书中将步行定义为最能“肯定生命”的人类活动之一,“是我们组织空间,在这个广阔世界里为自己找到方向的途径。它鲜活地证明了,重复活动——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实际上可以让人做出有意义的进步。”无怪乎为人父母者会庆贺自己的孩子迈出第一步——步行是一个人最初而且可能也是最重要的独立标志。

climber煤煤在岩馆比赛中完成一条v4抱石路线 | 图源:秋鱼

一份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调研报告《长途徒步旅行者的动机和心理健康:定量和定性方法》访谈了多位长途徒步者的动机,1/3的受访者都提到了徒步对孤独症状的影响。徒步就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孤独的行走中与孤独和解了,又因为有了一起同行的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支持而不再感到孤独。

户外会形成新的“社区”,爱好者们仅仅因为一份共同的热爱而产生联系。这样的社区里,无关乎社会意义上的身份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知,像候鸟一样,在特定的节点相聚在一起,和世界失联,结束了又各自散去,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看似风轻云淡,但在行走过的人心中,已经掀起过一阵巨浪。

全球知名徒步路线香港麦理浩径一段的西湾沙滩边,两个少年正在海边玩橡皮艇。麦理浩径全程长达100公里,共分为十段,沿途有十分丰富的景观,如丛林、山脉、海滩、溪涧、城市风光等 | 图源:小安

和坨坨一起备赛斯巴达的策仔提及这段经历时说:“聚是一团火,群里有人呼就有人应,大家专注运动,也只谈运动,我们见证了彼此的突破和进步。”

见证、陪伴、探索、挑战,运动连接起原子化的人,成就新的社区。

文字 | 颜

编辑 | 周鑫

设计 | ShIsla

图片 | 见文中标注

0 阅读:0
笑笑看养护

笑笑看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