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愚公,但不同的是,他移动了群山。”
这位曾挥洒豪情壮志的文学大家,晚年却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抉择。
82岁的徐迟,毅然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从六楼跃下,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徐迟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他才情横溢,诗句真挚浓烈,直击人心;妙笔细腻,将万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为报告文学领域的引领者,他展现科学魅力,触动无数读者,影响深远。
备受尊崇、堪称文学巨匠的他,以这般决绝的姿态告别尘世,不禁让人满心疑惑: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到底经历了怎样鲜为人知的遭遇?
1914年,徐迟生于浙江南浔镇,自幼酷爱文学,诗集名著成为其文学启蒙。
1927年,他考入南浔中学,受徐玉诺白话诗集启发,坚定了文学追求。
那年秋天,徐迟一家子搬到了上海安家。这座到处冒着新鲜劲儿和时髦想法的城市,给他打开了更大的文学天地。
在光华大学附中读书时,他不仅交到了一大帮志趣相投的好友,有次逛油画展还碰巧遇见了新月派的大佬徐志摩。
打那以后,徐迟写诗作文遇到啥难题,徐志摩都会手把手教他,可算是给他后来的创作路子打了个扎实底子。
十八岁时,徐迟在燕京大学借读。期间他的文学才华开始显现,处女作散文《开演之前》发表在校园月刊后立即引起全校轰动,使他成为燕大知名的文学才子。
此后他创作热情高涨,陆续发表译诗《圣达飞之旅程》及多篇诗文,作品见刊于《北斗》《时代画报》等刊物,逐渐在文坛站稳了脚跟。
事业顺遂的徐迟在爱情方面也迎来春天。
1935年,21岁的他回南浔中学教书。暑期代课时,学生陈松托腮听得入神的样子吸引了他,他后来的回忆中写道:“她是我见过最美的少女。”
第二次见陈松是在学校晚会,她穿青布旗袍,徐迟再次惊艳。
第三次相遇在1936年早春清晨,徐迟与友人散步时偶遇陈松,四人划船,她的笑声令徐迟沉醉。
当日徐迟开始每日记录爱慕日记,十天后陈松被真诚打动,两人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
同年于《南浔周报》登订婚启事,1937年元旦,徐迟和陈松喜结连理,两人相伴近50年,育有四子女。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1985年陈松确诊癌症时,正在国外访问的徐迟立即中断行程赶回国内。
他放下所有工作日夜守护妻子,清晨准备营养餐食,深夜守到妻子安睡才敢合眼。
然而病情持续恶化,陈松最终离世。
葬礼上徐迟颤抖着念出写给亡妻的《挽陈松》:“彼岸有什么可怕呢?有最有情义的你在渡口等着我呵。”
字句间浸透的思念让在场者无不动容。
此后他时常枯坐在故居终日凝视照片,失去挚爱后,他眼中再未亮起光芒。
徐迟度过了八年独居生活,子女各自忙碌,他只能凭借回忆来慰藉内心的孤寂。
1989年,在一次作协活动中,徐迟邂逅了比自己年轻25岁的大学教师陈彬彬。
她热情奔放,主动追求内敛深沉的徐迟,两人性格迥异却相互吸引,很快开始了黄昏恋。
尽管亲友对这段年龄悬殊的感情表示疑虑,甚至女儿为此远走他乡,徐迟还是在 1992 年毅然与陈彬彬结为连理。
但两人性格差异导致婚姻矛盾频发。徐迟追求宁静与精神富足,偏爱独处与创作;陈彬彬热爱社交,渴望成为焦点。
在一次文学界的重要聚会上,陈彬彬的言行举止过于随意,与现场氛围格格不入,甚至在众人面前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动,这让徐迟在同行面前尴尬不已,颜面尽失。
徐迟常被邀请参加不感兴趣的活动,感到疲惫。这些行为逐渐消磨了徐迟的爱意,取而代之的是失望与无奈。
此外,陈彬彬的出现也让徐迟的亲子关系陷入危机。
子女们不满她成为继母,认为她破坏了家庭和谐。小女儿坚决反对父亲再婚,选择出国,父女关系疏远。
其他子女也在家庭聚会上刻意疏远陈彬彬,家庭氛围压抑沉重。徐迟身处子女与陈彬彬之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痛苦。
徐迟进入老年后,创作激情依旧,但情绪不稳定。
情绪高涨时,他兴高采烈,急于创作;情绪低落时,他自艾自怨,惶恐不安。
为摆脱寂寞,他将精力集中在创作上,特别是自然科学生物工程、宇宙、海洋、人类与自然关系等题材。
他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常谈论陌生科学名词,但朋友多听不懂。
他拒绝了写自传体长篇小说和回忆录的建议,坚持探索自然科学题材。
谈论这些时,他常感到孤独,加深了寂寞,影响了生活勇气和创作激情。
从徐迟日记与交谈中,晚年他实际上很寂寞孤独,常与友人书信倾诉孤独痛苦,甚至流露轻生之念。
尤其他最后曾给野曼一封信上,这样写道:
“……且逍遥潇洒,然后直去太空,目的地:火星或者木星卫星。”
1995年开始,徐迟身体越发不适,多次住院,写作基本停止。
在武汉的大医院住院期间,经检查,他并无严重病症,只是患有血压不稳、支气管炎等老年常见病。
不过,他经常抱怨睡眠质量差,还常做噩梦,并反复提及站在六楼病房窗前,看到亚洲大酒店顶楼旋转餐厅的灯光闪烁,如同星星一般。
住院期间,他的身体恢复状况日益良好,便一直坚持写日记,直至十二月十一日。
1996年12月12日,武汉同济医院病房氛围沉重。
白天,徐迟向徐鲁表达出院意愿,欲前往三亚过冬并采访写作。
下午,儿子来探望他,徐迟情绪高昂,交谈至傍晚,依依不舍地亲自送儿子出门。
到至深夜,大概十一时半至十二点间,徐迟悄然起身,走到阳台边缘向下凝视。
病友以为出去透气,继续沉睡。
数小时后,护士查房发现病床空荡,紧急搜寻后在楼下发现徐迟已经离世。
就这样,一位备受敬仰的诗人、作家,悄然告别了他深爱的世界。
经过法医调查,迅速得出了结论:徐迟是从六楼跳下摔死的,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
但对于他是有意识自杀,还是无意中失足,或是因梦游等病症导致的悲剧,法医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有人认为,他是因为疾病缠身,无法忍受身体的痛苦,才选择了自杀;
有人说,他是因为第二段婚姻的失败,家庭的破裂让他心灰意冷,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还有人猜测,他是因为对文学现状的失望,无法接受严肃文学被冷落的现实,从而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但无论历史的真相究竟为何,徐老留下的文学著作,犹如璀璨星辰,在文学的浩瀚苍穹中熠熠生辉。
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造诣,实现了传统文人精神与现代艺术思潮的双向交融。
当我们细细梳理他的创作谱系与文化活动轨迹,便能深切感受到,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与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