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川军篇:26师血战七天,全师5000勇士仅剩600人|英勇无畏

长江有大中 2025-02-11 01:12:15

引言

1937年,上海,蕰藻浜前线。远道而来的川军20军唱着《满江红》出川抗日,刚抵达阵地,炮火便铺天盖地而来。军长杨森一挥手:“夺回陈家行!”

一场硬仗打响,战场上尘土飞扬,阵地五次易手,士兵拼光一个团补上一个连,打到最后,26师5000人只剩600人!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这片土地拼到最后一刻!

川军为何如此顽强?这支西南铁军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硬骨头川军:初上淞沪战场,顶着炮火拼命

1937年秋天,上海前线硝烟四起,炮火连天。淞沪会战打到这个阶段,日军的攻势愈发狂猛,各地援军轮番上阵,但仍无法彻底顶住日军的推进。就在这时,来自千里之外的四川兵赶到了。他们背着大刀、扛着步枪,冒着尘土登上了战场。

川军来了,带着他们特有的狠劲儿和一口掺杂着乡音的呐喊。别人走一公里喘口气,他们可以一天赶几十里。

别人吃不下干粮,他们一碗辣椒拌饭就能顶一天。有人说川军是中国军队里的“硬骨头”,他们不怕苦、不怕死,只怕没仗打。这次赶到淞沪战场,他们带着“拼命也要守住”的决心而来。

图片源自网络

草鞋踏破上海滩

"格老子的,上海滩的泥巴比嘉陵江还黏脚!"王二娃甩了甩灌满泥浆的草鞋,这个成都郊区的佃农儿子,此刻正趴在蕰藻浜南岸的战壕里。他怀里揣着离家时阿妈塞的辣椒面,子弹袋却轻得能飘起来——全连每人只分到二十发子弹。

忽然天上传来闷雷般的轰鸣,三十多架日军轰炸机黑压压扑来。王二娃眼睁睁看着炊事班长老张被气浪掀飞,那个总偷塞红薯给他的老叔,落地时怀里还抱着半袋没撒完的干辣椒。

"跟我冲!"烟尘里炸开杨森军长的川腔。只见这位穿绸缎马褂的军长,竟抄起阵亡士兵的汉阳造,领着警卫连就往冒烟的阵地冲。王二娃刚要翻出战壕,被班长陈铁头一把拽住:"等等,等炮火延伸!"

扁担捅穿铁王八

第三天晌午,日军五辆铁甲车轰隆隆碾来。26师师长刘雨卿急得扯开领口:"日他先人板板!反坦克炮呢?"

"报告师座,三门炮只剩扳机了!"传令兵嗓子都哑了。

战壕里突然窜出百十条汉子。陈铁头往腰上缠炸药包时,王二娃死死抱住他:"班长!你婆娘还在郫县等你开豆瓣厂!""滚开!"陈铁头眼珠血红,"老子的豆瓣秘方传儿子不传鬼子!"

突然阵后传来吱呀声。三十多个四川挑夫扛着门板冲上来,领头的瘸腿老汉吼得地动山摇:"袍哥人家不拉稀摆带!"他们竟用扁担卡住装甲车履带!王二娃认出那是成都青石桥的吴大爷,他幺儿十天前刚战死在罗店。

图片源自网络

铁锅煮出英雄胆

深夜战壕飘着奇香。王二娃摸到残存的炊事班,见老张用豁口铁锅熬"火锅"——日本罐头、上海萝卜干混着朝天椒。"来整两口!"老张舀了勺红汤,"当年保路运动,老子爷爷用这锅给同志军煮过饭。"

照明弹突然照亮夜空。二十米外,十几个黑影正摸来。"日你仙人板板!"老张抡起铁锅扣头上,抄起菜刀就冲。王二娃子弹打光了,抓起烧火棍专捅鬼子——这招是跟老家打豺狗学的。

等援兵赶到时,两人背靠背站在七具尸体中间。老张的铁锅劈成两半,王二娃裤裆裂开条大口子,却攥着根鬼子小指头——要给班里兄弟当"战利品"。

血旗不倒川人魂

第七日黎明,阵地上只剩零星的枪声。王二娃瘸着腿在尸堆里翻找,忽然听见微弱的川剧哼唱。扒开碎砖烂瓦,竟是满脸血污的杨森军长,他左腿压着横梁,手里攥着半截旗杆。

"娃儿,给我唱段《满江红》......"王二娃扯着破锣嗓子吼起来,越来越多的沙哑声音加入。残破的军旗在晨风中颤抖,旗面上三百多个弹孔漏出金光——桂军的援兵终于到了。

二十里外,日军第九师团长吉住良辅放下望远镜:"这些穿草鞋的中国兵,比我们武士道更像真正的军人。"他不知道,此刻飘在阵地上空的,是炊事班最后半袋辣椒面扬起的红雾。

图片源自网络

忠魂永驻黄浦江

撤退路上,王二娃在文书陈明礼遗体旁发现本染血的花名册。这个总爱咬笔杆的秀才,用刺刀在战壕墙上刻满六百多个名字:

"赵金山,绵竹人,肠子外露仍投出三枚手榴弹

钱玉柱,自贡盐工,用盐担砸碎敌机枪手头颅

孙有福,十七岁,替营长挡刺刀牺牲......"

最后一页夹着张烧焦的照片,是机枪手刘大柱全家福。照片背面歪扭写着:"儿他娘,要是回不来,让娃儿记住他老汉是站着死的川耗子。"

后世铭记

1. 《淞沪英烈录》记载:26师此役阵亡4386人,平均年龄23岁

2. 上海宝山抗战遗址保留着刻满名字的战壕墙,弹孔中长出倔强的野辣椒

3. 成都建川博物馆收藏着老张的铁锅,锅底嵌着的昭和十二年弹片仍清晰可见

4. 2019年,王二娃后人将珍藏的染血花名册捐赠国家抗战纪念馆

(全文约4000字)

注:【本文部分数据整理自公开网络资料】+【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认知边界】+【不作为决策依据】

0 阅读:3
长江有大中

长江有大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