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海辰储能IPO生死劫:专利纠纷再遭宁德时代起诉 海外大客户破产财务数据或被粉饰

日前,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将冲刺港股IPO的海辰储能及其创始人吴祖钰再度告上法庭,案件定于8月12日开庭审理。

这一时间点精准刺入海辰储能IPO的关键聆讯期。对这家估值250亿的储能新秀而言,这场诉讼或许只是海辰储能多重危机的冰山一角。

从百万违约金到587Ah电芯之争

这不是宁德时代与吴祖钰的首次法庭交锋。2023年,这位海辰储能创始人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被判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当时宁德时代的代理律师在法庭上直言,吴祖钰“大量挖角宁德时代核心技术人才,对宁德时代造成的损失早已不可估量”。

吴祖钰的“宁德基因”成为争议焦点。2012-2018年任职宁德时代期间,他作为技术骨干申请67项专利,2018年更跻身195名获股权激励的中层管理者行列。2019年离职创业时,他带走了孙明煌、张万财等多名核心成员,如今海辰储能四名执行董事中三人出身宁德时代。

本次诉讼的技术矛头直指海辰拳头产品——587Ah储能电芯。宁德时代在诉状中指出,该产品与其专利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际阈值。这款电芯恰恰是争夺第三代储能电芯定义权的战略产品,双方都将其视为市场制高点。

海辰储能则强硬回应参数差异。宁德时代587Ah尺寸73.05x274.6x218.1mm,能量密度434Wh/L,循环8000次;海辰产品尺寸73.5x286.0x216.3mm,能量密度415Wh/L,循环达10000次,是“高成本高性能”与“低成本长寿命”的技术路线分野。

15亿订单蒸发42%毛利率堡垒崩塌

当法律战火未熄,大洋彼岸又传来噩耗。2025年6月,美国储能巨头Powin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曾位列全球系统集成商前三的企业,员工人数从700人骤减至85人。

对海辰储能而言,这无异于心脏遭受重击。2024年初,双方刚签署5GWh电池采购框架协议,按0.3元/Wh的售价计算,价值15亿元的订单瞬间化为泡影。更致命的是,Powin极可能就是海辰2024年销售额22.4亿元、占比17.3%的海外第一大客户。

海外市场本是海辰储能的利润命脉。2024年其海外毛利率高达42.3%,五倍于国内市场的8.1%,贡献了近七成毛利。不过,美国政策环境的恶化让这座堡垒岌岌可危,修订版《通胀削减法案》要求储能电池组件100%本土化生产,对华关税更从10.9%飙升至最高64.9%。

政策绞杀下,美国已有三家储能集成商破产重组。海辰斥资2亿美元在得州建设的10GWh工厂虽已开业,但在成本飙升中,每度电反而可能带来0.17美元的亏损。

83亿应收款补贴粉饰盈利

翻开海辰储能的招股书,增长曲线令人眩目,营收从2022年36.15亿飙升至2024年129.17亿,年复合增长率89%;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35.1GWh,跻身全球前三。然而,华丽数据背后,财务暗礁遍布。

最刺眼的是激增的应收账款。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2.23亿元暴涨37倍至2024年83.15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69.5%。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元产品,近70元是“纸上富贵”,回款周期长达185.7天。

债务压力更令人窒息。截至2024年底,公司银行借款余额99.83亿元,资产负债率73.1%,远超行业60%警戒线;流动比率为1.29,低于1.5的安全值,现金储备42.94亿元,但仍面临36.58亿元短期借款的偿付压力。

盈利的真实性同样存疑。2024年表面盈利2.88亿元,实则依赖4.14亿元政府补助粉饰报表,剔除补贴后实际亏损超1亿元。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其中厦门基地从2022年99%降至2024年72.1%,重庆基地投产首年即跌至73.3%。

8月即将到来的双重“审判”

8月12日,这个被红圈标记的日期,将同时决定两场审判的走向:宁德中院的法庭与港交所的聆讯室。对海辰储能而言,这是真正的生死时刻。

法律战场一旦败诉,后果可能致命。参考宁德时代同类诉讼,蜂巢能源赔偿500万元,塔菲尔赔偿2200万元,而此次若涉核心产品禁售,海辰62GWh产能恐遭冻结。更严峻的是,港交所《上市规则》要求发行人自证“重大诉讼不影响持续经营”,否则可能终止IPO。

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流失。C轮融资后估值冲上250亿元,但私募基金已浮亏37%;农银国际2025年二季度悄然减持17%股份。随着Powin破产与诉讼狙击,87倍PE的估值逻辑面临崩塌。

雪上加霜的是扩产计划的资金黑洞。过去三年产能投入超80亿元,2025年还需200亿元扩建资金,但每月现金净流出已达4.3亿元。即便成功上市募资80亿港元,能否填补窟窿仍是未知数。

从专利暗战到生存红线

宁海之争的本质是储能行业洗牌的缩影。当产能利用率普遍跌破60%,价格战将电芯均价从0.8元/Wh打至0.3元/Wh时,技术定义权成为头部企业的生死博弈。

据了解,海辰储能3900项专利中72%与宁德时代高度重叠,121项正被专利局复审,核心的“模块化储能系统”专利已被初步认定无效。这场诉讼或将重塑行业规则,技术人才的流动从灰色地带转向合规化约束,专利壁垒成为清退中小玩家的利器。

美国市场的政策变局更迫使中国企业重构全球棋局。得州工厂的本土化只是第一步,新兴市场开拓与账期管理能力,将成为比产能更重要的生存技能。

8月12日的宁德中院第7法庭,法槌落下的声音将穿透资本市场。若海辰储能败诉,禁售令可能斩断62GWh产能销路,港交所大门或将关闭;若胜诉,则标志着“宁德系”创业模式打破巨头垄断的技术铁幕。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诉讼都已超越个案,当技术空心化遭遇资本寒冬,曾被680亿银行授信追捧的“独角兽”,终要在原创性与合规性的试金石上现出原形。而对于冲刺全球前三的中国储能军团,真正的战役或许才刚刚开始。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