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刚制裁中资银行,就被一记重拳打懵:中方这次怎么不“惯着”自己了?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1958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基民盟成员,2019年起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她早年学医,后投身政治,2013年成为德国首位女国防部长,处理过军费短缺和北约协调等棘手问题。她在欧盟推动“战略自主”,对华政策常在合作与施压间摇摆。她主导的“去风险”战略,试图减少对华依赖,尤其在关键原材料上。她的决策风格果断,但也因强硬立场引发争议,比如这次对中资银行的制裁。 安东尼奥·科斯塔,1961年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律师出身,2015年至2023年担任葡萄牙总理,带领国家走出经济危机,靠务实作风赢得口碑。2024年当选欧洲理事会主席,负责协调27国立场。他擅长平衡各方利益,倾向通过对话化解分歧。在对华关系上,他更注重经济合作,多次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次峰会,他与冯德莱恩联手,试图在制裁风波中争取主动,但中国强硬回应让他面临更大挑战。 两位领导人各有风格,冯德莱恩偏对抗,科斯塔重协调。他们的北京之行,本想谈稀土和气候合作,却因制裁风波蒙上阴影。两人背景不同,但都深知中欧关系的分量。这场博弈,他们如何应对中国的反制,值得关注。 2025年7月18日,欧盟宣布第18轮对俄制裁,意外将七家中国实体列入清单,其中包括东北的绥芬河农村商业银行和黑河农村商业银行。欧盟指控这两家银行通过金融交易间接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制裁措施冻结了这些银行在欧盟的资产,禁止欧洲企业与其往来。这次行动选在冯德莱恩和科斯塔访华前几天,明显是想给中国施压,为峰会谈判争取筹码。欧盟内部认为,点名中资银行能展现强硬姿态,尤其在美欧关税战阴影下,凸显欧洲的独立性。 中国反应迅速。7月19日,商务部和驻欧盟使团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欧盟的单边制裁,指其“缺乏国际法依据,损害中欧经贸关系”。中国外交部随后发布全球声明,措辞严厉,敦促欧盟“立即停止”错误做法,并警告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权益。声明特别提到制裁对中欧金融合作和经贸往来的负面影响,暗示反制可能涉及稀土出口和农业贸易。中国的表态不像以往那样留有余地,语气更像最后通牒,超出欧盟预期。 欧盟原本以为制裁能压中国让步,尤其在稀土出口许可和气候合作上。稀土对欧盟绿色转型至关重要,中国供应占其进口的99%。但中国没按欧盟的剧本走。7月20日,商务部启动对欧盟农业进口的审查,瞄准法国葡萄酒和西班牙猪肉等高价值品类,总额约18亿欧元。金融领域,中国监管机构开始限制与欧盟企业的部分交易,国有银行收到内部指引,暂停某些跨境支付。这一系列动作精准打击欧盟经济痛点,显示中国不愿被动挨打。 欧盟内部出现分歧。德国和意大利等国企业担心中国报复影响出口市场,尤其是汽车和机械行业。匈牙利公开批评制裁决定,认为时机不当,破坏峰会氛围。欧盟智库分析,制裁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因为被针对的银行规模较小,更多是地方性机构。但中国将此视为挑衅,反应之快让布鲁塞尔措手不及。外交人士透露,冯德莱恩团队低估了中国的决心,以为北京会以拖延战术应对,没想到直接硬刚。 中国的强硬有迹可循。近年来,中欧关系因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趋于复杂。2021年中欧投资协定因欧盟制裁中国官员被搁置,双方互信下降。此次制裁银行,触及中国金融主权底线,促使北京采取更果断姿态。商务部数据显示,中欧2024年贸易额达8000亿欧元,相互依赖度高。中国的反制选择农业和稀土,精准掐住欧盟命脉,显示出战略上的深思熟虑。 峰会临近,气氛剑拔弩张。中国公开表示,若欧盟不撤销制裁,稀土出口和气候合作谈判将无进展。欧盟面临两难:坚持制裁可能导致峰会空手而归,撤销则被视为示弱。布鲁塞尔内部会议记录显示,部分官员承认制裁时机欠妥,但冯德莱恩坚持“去风险”路线,强调不能对俄问题妥协。中国的回应却让欧盟意识到,单边行动的代价远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