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打!开!原来这些东西都没按说明书用啊……

国家人文历史 2024-10-21 09:43:37

文丨潇湘水冷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不仅人的劳动形式在不断变化,连一些器物也开始“不务正业”“打”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工”。在一档喜剧节目的半决赛中,脱口秀演员于祥宇便调侃订书机“从装订知识变成装订芝士炸鸡”“既能装订精神食粮,也能装订食粮”。其实,不仅是订书机,在日益变化的需求下,还有很多物品被开发出了“不按说明书”的用法,甚至有些已经变成了它们的“主业”。你是否知道它们的前世今生?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过时文具?不存在的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载体如何被连接一直是一个关乎日常使用的问题。在我国,先人们使用的竹简、木牍,其长度和宽度都有限制,无法书写大量信息。于是借助缝合布片的经验,人们开始使用草绳或皮革条等穿连简片,形成长卷的“册”。

在西方,古人使用的则是一种叫“纸莎草”的植物茎秆制成的纸草。纸莎草的汁液自带黏性,制作时将茎秆剖成薄片,然后将这些薄片按照纵横交错的方式叠压在一起,利用茎秆的黏性将它们黏合成一张纸草。如果遇到需长篇书写的材料,就用浆糊将单张纸草首尾连接,制成长卷书写。

纸张发明之后,这两种装订方式都以各自的方式得到了保留。但当纸张的使用深入寻常百姓家后,这些装订方式也都遇到了各自的问题:线装需要非常专业的工具和技术,并不能随纸张一起为普罗大众所掌握;粘连的方法虽也可用,但一次只能连接一张,效率实在过低。随着日常使用的纸张越来越多、记录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都在呼唤一种更便捷、更牢固的纸张装订方法。终于,在19世纪,一统后代办公桌的简便装订工具——订书机,登上了历史舞台。

追溯订书机的历史,其实还得从线装说起。除了常用的棉线和革条,西方在装订纸张时还会使用铁丝。2006年在约旦的一处洞穴中,就发现了一本用铁丝装订了70余张铁片而成的铁书,冶金学检测显示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为公元1世纪的遗物。英国的马克·米奥多尼克在《迷人的材料》一书中提到,18世纪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就有自己的专属订书钉,每一根上都刻着自己的名字。这种订书钉显然只是贵族的享受,却给发明家们提供了思路。相较于柔软的线绳,坚硬、有固定形状的铁丝无疑更适合便捷的机械化装订。1841年,塞缪尔·斯洛克姆(Samuel Slocum)发明了一种扎牢纸张的机器。它使用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见的U型订书针,而是更类似于一根别针,仅起到将纸张扎穿后固定的作用,因此不仅适用于纸张,还能用来穿地毯和家具(可见订书机在发明伊始就很有跨界的潜质)。1866年,乔治·麦吉尔(George W. McGill)为他所设计的铜制纸张扎牢器注册专利。但这时的纸张扎牢器仅有扎穿纸张的作用,而且一次只能压入一根订书钉。1869年,美国人托马斯·布里格斯(Thomas Briggs)发明了U型订书针,并改进了扎牢器的形制。这种扎牢器已与如今的订书机原理类似,也就是将U型订书针的两脚扎入纸张,并弯曲末端固定。只是托马斯的订书机是通过下压纸张,而不是下压订针来实现装订,而且订入后弯曲针脚的工作得由工人手动抡着铁锤解决(真是知识的重量)。1877年,亨利·海尔(Henry R. Hale)将装订和压弯针脚的工作整合到了一台机器上。1879年,乔治·麦吉尔又改变了装订思路,将下压纸张改为下压订针,并由此终于实现了订书机的商业化。不过麦吉尔依然没有解决每次只能装一根订书针的问题。有人想出了先用薄金属片连接订针,再在使用时通过按压切割的方法,只是这极大地增加了订书机的使用难度。直到1924年,今日所见的用胶水连接的订书针才由波斯迪奇(Bostich)1号订书机率先使用。

由订书机的发展历史可见,它的产生、改良与纸张的大规模使用息息相关。而到如今,随着“无纸化”在各个领域的推广,订书机也自然走向了它的“瓶颈期”。不过,由于其便捷、廉价,订书机可以连接的物品早已超出了纸张的界限。比如在外科手术中,就会使用一种专门的订书机来缝合伤口。相较于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合,这种“订书机”速度更快,在面对创伤严重的患者,或是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大量伤员时,能够极大节省医护人员的时间,抢救更多生命。

除了订书机,还有一样被调侃“跨界”的文具——卷笔器。卷笔器的发明和使用与铅笔息息相关。1828年,一位法国人发明了如今所见的使用机械原理的卷笔器。这个小玩意儿曾一度是中小学生的书桌必备。但它先是遭遇了更稳定、更易操作的手摇卷笔器被发明,之后又受到不需要削笔的自动铅笔的冲击,卷笔器的地位就变得岌岌可危。好在它又找到了自己新的岗位——削眉笔。恐怕在自动眉笔广泛使用之前,卷笔器都还能在我们的案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仅是订书机和卷笔器,还有一些似乎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文具,仍凭借自己的独特性“顽强”地存在着。比如本应和老旧的针式打印机一起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的针式打印纸。

作为最古老的打印机类型,针式打印机又名点阵式打印机。它通过在纸张上不断敲击针点,从而形成图案。这种打印方式对纸张的位置准确度要求极高,稍微偏差一点,都可能因印针歪斜而导致无法准确刻画图案。因此,为了避免反复调整纸张位置,大部分针式打印机使用的打印纸都是连接在一起的,仅在中间通过易撕线分割。时至今日,随着激光打印机的出现和普及,这种连接成整张的针式打印纸也不再是办公室里的必需品。但由于其近乎无限的长度,很快有人发现了它的新用法——用来打一些复杂数学计算的草稿,或用来做思维导图。普通单张的草稿纸,其书写范围终究有限,一旦推演过程过长,可能就需要另起一页从头开始。这往往会造成思路上的阻断,也会使之后的整理困难重重。而使用针式打印纸,就完全不需要在意这个问题。只要忽略易撕线的存在,再长的公式也能推理完毕。同时,页边本为用来在针式打印机的链条上定位和固定的小圆孔,也成了它们能够轻松被活页夹装订的利器。大概针式打印纸自己也没想到,在“老搭档”被迫失业的时候,它却能被称为“先天草稿圣体”,走上了更多人的书桌。

不务正业?拿来吧你

其实,单从器物的发明史上来看,“半道出家”“不务正业”的物品比比皆是。除了文具,食物、服饰、家电,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在食物界,最有名的“跨行转型”非可乐莫属。1886年,美国药剂师约翰·斯蒂斯·彭伯顿(John Stith Pemberton)将古柯叶(coca)与可乐果(kola nut)等药用植物混合,制成了一种“诡异”的褐色糖浆。这种糖浆最开始被当作药品在药店出售,之后加入了水和二氧化碳,做成了汽水的口感,成了如今风靡全球的饮料——可口可乐。

而它的“老冤家”——百事可乐,也同样出于药剂师之手。1893年,美国药剂师科尔贝·布莱德汉姆用可乐果、香草和珍贵精油混合成了一种碳酸饮料。他相信这种饮料可以发挥类似胃蛋白酶的功能,有助于消化。然而,时至今日,可乐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肥胖的“罪魁祸首”之一。无论百事可乐还是可口可乐,其发明之初恐怕都想不到,这瓶小小的饮料,如今最重要的价值只是向人们提供快乐吧。(注:目前二者均不含可乐果成分)

不同于其他物品“跨界”,总需要凭借自己某些方面的“一技之长”,服饰的跨界大多是仗着“美貌”“躺平”,从实用品变为纯粹的装饰。比如领带,据说它最早的原型是英国妇女为丈夫准备的擦嘴巾。为了防止丈夫吃饭时汤水弄脏衣服的前襟,妻子们灵机一动,在脖子上系一根丝巾,既保护了衣服,也让丈夫看起来不至于太过邋遢。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领带源于古罗马的军队。因为驻兵地区夏季炎热,古罗马士兵会在脖子上搭一条浸了水的围巾,以起到散热的作用(现代人夏季出行也会有这种做法)。久而久之,这条围巾就成了军队制服的一部分。不过,无论是起源于擦嘴巾,还是起源于军队中散热的围巾,如今的领带都已不再具有实际作用,仅作为正式着装中一种装饰性的“花瓶”存在着。

物品中“跨界”最狠的,就要数一些军事用品了。许多我们如今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由军需“跨界”而来。比如食品罐头,其产生本是为了满足军队的食品储存需求。十八世纪末,拿破仑的军队遍踏欧洲。频繁的战事,使军事装备的压力猛增,尤其在长途行军时,食物的携带和保鲜成了极为困难的工作。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拿破仑悬赏巨额奖金,向百姓征求新的食品保存办法。法国人阿培尔(Appert)潜心研究十四年,最终于1809年向政府提供了自己的方案:将蔬菜或水果放入玻璃瓶中封紧,再用水煮开消毒。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也发现了用铁罐保存肉品的方法。由此可知,罐头最开始被发明出来时,其实是一种军事用品。但随着日后局势的发展,一战和二战带来的物资匮乏与民生凋敝极大地推动了罐头向平民食物转变。到今天,罐头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便捷食物。

变废为宝?也是出路

前面介绍的物品,他们的“不务正业”或是因为其某一方面的特长,或是单纯因为美貌可做装饰。虽然用途逐渐跑偏,倒也一直在“工作岗位”上。还有一些东西,“在岗”时或许平平无奇,反倒是“下岗”后变得十分全能,堪称“居家旅行之必备良品”。

比如打包冷热食物时使用的保温袋,实在是用途多多。为了实现保温的效果,这种保温袋内会做上一层铝箔层。由于铝箔的导热系数低且密封性好,能够有效维持袋内的温度,因此多被用于保温袋的制作。也正是因为这一层铝箔,使这种外卖袋极大地拓宽了“职业周期”。一些需要拍照打光的网络博主便发现,将袋子拆开摊平,就是十分便捷的打光板,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补光,累了还能直接摊在地上,当坐垫休息。因为铝箔层还有防潮性,在实在没有趁手装备时,内部套上一个塑料袋就可以做一个临时性的盆,接上水就能简单清理一些水果或衣物。相比较而言,将保温袋回收再利用,走上批发购买冷饮的岗位,那实在还是囿于它的“老本行”了。

除了外卖袋,超市里常用于打包水果的透明塑料盒,也渐渐被发现了丢进垃圾桶外的出路。这种塑料盒是全透明的,对于内部的物品一眼可见;两角有圆形的按扣,可以轻松闭合;为了给水果透气,盒身上往往设计有一些孔洞。这些特性都成为它在其他领域“大展拳脚”的武器。因为盒身全透明且易于闭合,用它来做收纳盒可以轻松看到里面的物品,还能防止灰尘落入,不用开盖就能找到需要的东西。在盒盖上开一个口子,就是一个现成的纸巾抽盒。因为盒身自带孔洞,它还可以作为一个便携的蔬果沥水筐,在里面洗完水果后直接翻转盒身,就能将水轻松排出。一些小一点的塑料盒,可以完美匹配肥皂的尺寸,将盒盖裁下倒置在盒身上,就是一个既能沥水、又能收集废水的肥皂盒了。

透过这些物品“说明书之外”的使用方式,我们不难看到,它们之所以能够找到“新赛道”,皆因其本身功能需要的特质,或是天生存在的特点。无论社会的要求如何变化,发现自己的特色、挖掘自身的亮点,一定可以帮助你在“变”中寻得“不变”,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

你还知道哪些“不按说明书使用却更好用了”的东西?一起在评论区交流吧!

参考文献:

[1]戴吾三.从发明史看办公用品的演变[J].装饰,2012,(11):43-47.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12.11.001.

[2](英)詹姆斯·沃德著;张健译. 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文具的千年演化史[M]. 重庆:重庆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集团, 2021.07.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潇湘水冷。)

0 阅读:9

国家人文历史

简介:以历史的眼光解读新闻,用新闻的视角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