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作战部署好了之后,由于9兵团司令部位于江界,距离第一线长津湖战场较远。为强化高效顺畅指挥,及时掌握战局并处置各种情况,9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向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建议:他在一线开设前指,指挥第一梯队20军和27军的作战。然而,宋时轮却拒绝了陶勇的建议。他认为:陶勇一直有胃病,入朝以后由于是秘密开进,后勤保障跟不上,部队是一把炒面一把雪,致使陶勇原本就有的胃病异常发作,很是痛楚难受。所以,宋时轮想让陶勇留在兵团部,他亲上第一线指挥。
宋、陶争持不下,都想去一线指挥。最终,宋时轮没有争过陶勇。一向性格倔强、刚强好胜的宋时轮,这次却为何没有争过陶勇呢?
宋时轮上将
陶勇的第一点理由是宋时轮是主帅,而历来主帅不能离开“中军帐”。
陶勇深知,宋时轮想去一线指挥,显然是一番好意。因为他更多地是出于对陶勇身体的担心,怕他的胃病吃不消、顶不住。但一向有战将之称的陶勇,一向闻战则喜的陶勇,一向敢打硬仗恶仗的陶勇,哪会被这点胃病吓倒呢?
陶勇向宋时轮表示,26军还在后方,整个兵团需要宋时轮的全面掌控,需要宋时轮来亲自坐镇中军,特别是需要宋时轮向主席和志司的彭德怀司令员请示和报告战况。他这个副司令员可不好直接上对主席和彭老总。对此,陶勇还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这样对宋时轮说道:下象棋时,没有老帅跑出田字格的,更没有老帅跑过河去的。
给人们一向的感觉,陶勇有勇但文化不高,打仗够硬够强,但不擅长讲大道理,但这次他却给宋时轮说得头头是道。
陶勇中将
陶勇的第二点理由是他对20军、27军更熟悉,指挥起来很顺手。
陶勇毛遂自荐上第一线指挥,还有他的另一层考虑。第一梯队的20军、27军,他很是熟悉。这种熟悉有这样的几点渊源和因素。
对于20军的领导和部队,他可以说是了解得非常深透。因为这支部队是新四军老部队出身,是战将叶飞一手带起来的部队。从抗日战争时期起,陶勇和他的部队便没少和这支部队打交道,没少和这支部队一块遂行作战任务。黄桥决战、车桥战役、天目山反顽战役,都留下了两支部队密切配合作战的佳话。解放战争时,大名鼎鼎的“叶王陶与一四六”更是如此,那是华野的绝对主力部队,联袂打了很多的大仗、硬仗、恶仗。至于军长兼政委张翼翔、副军长廖政国等人,他没少与他们联合作战击敌。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时时,陶勇还曾统一指挥过该军(当时为华野1纵)遂行作战任务。
张翼翔中将
对于27军这支部队的战斗特点和战斗作风,尽管陶勇不如对20军了解得那么深透,但有一点,27军军长彭德清,是他最为得力的老部下之一。这种得力,可以从车桥战役彭德清担任主攻车桥的老7团团长兼政委时算起。天目山战役时,彭德清曾给陶勇当过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还曾给陶勇当过师长、副军长。
对部队特点和战斗作风了解熟悉,特别是对部队的指挥长知根知底,再加上老部下这一层,这无疑给陶勇强烈要求去一线指挥,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陶勇的第三个动作便是不由分说,未等宋时轮同意便立马开拔。
陶勇待人和做事,便如他打仗一样干脆利落、一样机断果决。而宋时轮长期搞军事、长期当军事主官,再加上他火爆的脾气,也养成了喜欢说了算的行事风格。所以,他也是一个劲地跟陶勇说:我们不用争了,你身体不好,说啥也不能让你去!
陶勇知道,这样是争不出什么结果的。面对十万火急的军情,面对宋时轮作为主帅绝不能离开“中军账”的现实,他干脆来了个自行决断,未经宋时轮同意,便不由分说带上几个参谋人员立即向前线开拔。
面对陶勇的这一行为,宋时轮最终也只能“无可奈何”。他深为陶勇的这种勇挑重担、深入一线、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彭德清少将
整个长津湖战役下来,前指的陶勇和基本指挥所的宋时轮配合密切、指挥得当,最终完成了赋予的作战任务。毛泽东主席对长津湖战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9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在后来回忆长津湖战役时,一向要求人严格、不爱表扬人的宋时轮,却对陶勇赞誉有加。他这样说道:9兵团在朝鲜之所以能做出一定成绩,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我和陶勇合作得很好,他是我的得力助手,是一个指挥经验丰富的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