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是国内晶圆代工企业的龙头,不管在技术上还是营收上都走在国内芯片产业的前列。中芯国际目前已经可以量产14nm芯片,而且良品率超过90%。而梁孟松带领的团队采用N+1等工艺,一度实现了7nm制程的突破,这也让国内网友看到了中国芯片业突围的希望。
但是,就在近日,中芯国际的官网上,已经看不到14nm工艺的相关内容了,这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而且,就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发布会上,中芯国际管理层也没提到先进制程相关内容。既然中芯国际已经能量产14nm芯片了,这样的改动让人不免感到意外,是不是真的不再提供代工业务了?事实上,中芯国际这种做法可能是出于多方考虑。
“出口清单”的制约
美国和日本、荷兰等国的出口限令,针对就是国内的高端芯片相关的设备和材料。中芯国际希望掩其锋芒,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中芯国际目前还需要进口光刻机和光刻胶等原材料。
目前,荷兰阿斯麦向中国大陆企业出口的主要是1980Di光刻机,而它的制程是38nm。这样的光刻机,就算数量再多,也无法满足先进制程的需要。如果采用多次曝光等方法,虽然可以减少芯片制程,但会降低良品率增加成本,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中芯国际等国内代工企业的生产能力。
而日本今年又列出了清单,限制23种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出口,限制的节点也正式14nm以下。这就导致国内企业很难再获得14nm以下的任何设备和材料。尤其是在高端光刻胶方面,美国和日本企业垄断了相关业务,这些不利因素都可能对中芯国际在14nm上的产能带来影响。
全球芯片行业整体低迷的环境
前几年由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销量迅速攀升,全球对芯片的需求也一路高涨,一度出现了“缺芯潮”,这导致各大芯片企业纷纷扩大产能。但随着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芯片业也进入了低谷,产能也出现了过剩的情况,这种情况延续到了今年。据估计,2023年全球芯片销量增幅只有4.6%,是2019年以来的最低增幅。今年,台积电宣布暂停扩产,三星则罕见地宣布减产。英特尔等美国企业更是在大力裁员,缩减开支。存储芯片方面,各巨头甚至打起了价格战,只为保住市场份额。
和成熟制程相比,先进制程方面产能过剩更为明显。由于造价高昂,原本能用上5nm以下芯片的就只有苹果等少数企业。由于受到砍单的影响,台积电已经减少了自己EUV光刻机的订单。国内的芯片业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去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出现了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滑,总需求量同样遇冷。
这些情况也波及到了中芯国际的业务。中芯国际70%以上的订单都来自国内厂商。而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中芯国际营收同比下降13.9%,净利润则同比下降44%,2023年整体前景也不够明朗。如果中芯国际在14nm以下制程上加大投入,可能影响总体业绩水平。所以中芯国际适当地调整布局,维持核心业务,然后才能扩展生产范围。
而中芯国际的订单中,28nm及以上的制程一直是重要来源。中芯国际这几年也一直在稳步提升成熟制程产量,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投产了4座28nm代工厂。未来3-5年,其成熟制程产能可以翻倍。成熟制程工业虽然技术上不算先进,但依然能满足70%以上的市场需求。比如新兴的智能汽车领域,所需的也大多是成熟制程芯片。
不过,中芯国际虽然把14nm业务撤出官网,不代表他们彻底不能生产14nm芯片。一方面是可以利用现有材料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国内的半导体业正在加速研发,加速进行国产替代,未来,14nm也将完全国产化。而且由于产能有限,中芯国际14nm以下的订单本就不多,中芯国际也可能只是把14nm以下的产品也归入了“28nm”的范围中,这样做还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中芯国际这次财报中,已经不再根据芯片的制程来公布营收数据,而是采用了“8寸晶圆”和“12寸”晶圆的方式进行分类。这样的做法,是在有意打破“成熟”和“先进”之间的壁垒,因为12寸晶圆,既可以用于生产成熟制程,也可以用于先进制程。中芯国际CEO赵海军则表示,这样的做法,更能体现公司业务的特点。芯片行业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本就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再加上美国仍然可能继续针对国内半导体行业,这都导致国内代工企业对未来做出更稳健的决定。
总结
近期,中芯国际的官网上取消了14nm以下制程业务的介绍,只保留了28nm及以上制程的业务。这一方面是由于“出口清单”限制了相关产能,另一方面,中芯国际的营收仍然主要依靠的是成熟制程。而中国相关企业则需要加速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实现14nm制程上全面国产化,不再怕国外的各种“限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