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高学府是如何沦为十大笑话之一的?

杠杆地产 2018-10-30 22:22:19

摘要:国子监里故事多

(明最高学府故事多,不过一顶纸糊的桂冠)

撰文|黄大拿

最高学府故事多。

不要误会,咱们说的还是明朝。

明朝时期,作为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与明王朝政权相始终,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明亡后不久,曾在南京国子监担任过司业(司业这个职位在国子监祭酒之下,相当于副校长吧)的大诗人吴伟业曾去南京,寻访国子监旧址。

吴伟业目睹最高学府成为丘墟,昔日胜迹鞠为茂草,悲凉慷慨,写下了一首寄托兴亡之感的著名长诗《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吴伟业感叹:“人理已澌灭,讲舍宜其荒”。在他看来,纲纪伦常都已崩溃,像学堂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不会陷入荒凉?

显然,在吴伟业这里,教育和政治的关系紧密相联,最高学府的命运就是一代王朝的缩影。

国子监的故事值得说道说道。

一 学校伙食恶劣居然引出了血案

“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这是修《明史》的清人对朱元璋的褒扬。重视教育的朱元璋当得起这种赞美。

不过,作为一个专制王朝的帝王,朱元璋的大办教育难免带有他个人和旧时代的阴影。最严重的一点是,对学生的管束过于苛酷。

在国子监里,禁例尤其多如牛毛。大的方面,如禁止学生对所谓“军国政事”发表言论,不许代人打官司,不许为民间冤情越级陈诉,小的方面,更规定,“生员不得擅入厨房,议论饮食美恶,及鞭挞膳夫。违者笞五十,发回原籍,亲身当差”,“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

国子监的伙食由朝廷免费提供,这是朝廷重视教育的重要证明。但能不能因为伙食免费,食用者就只能给什么吃什么,连私下议论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里提供的不是猪食啊。道理很简单,饭菜既是给人食用,就应达到起码的水准。

如果当事者不认真不精心,草草供应,学生却连私下议论的资格都没有,不仅不近人情,而且可能助长那些敷衍塞责者的气焰。

皇帝日理万机,无法面面俱到。因此,规定尽管不仅人情,但在执行中原本大有可能得到柔性地处理。

不幸的是,担当首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明王朝国立大学校长)大任的是一个叫宋讷的古板官僚。

据《明史》,宋讷“性持重,学问该博”,意思是学问不错,性格古板。又说宋讷“严立学规”,每天坚持给学生上课,夜里就在学校住下。看来,宋校长对教学的态度非常认真。

认真古板的宋讷,对皇帝原本不近人情的规定执行得如何?毫无疑问,不但不折不扣,还可能变本加厉。

不近人情的规定偏要强力执行,果然闹出了乱子。

由于国子监伙食太差,学生因此生病者日渐增多,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受不了虐待,在学校里贴出了一张壁报表示抗议。

按照校规,这是“毁辱师长罪”,应该打一百大板充军。

但国子监上报此事之后,朱元璋龙颜大怒:学生就该埋头读书,唧唧歪歪地议论什么?此风不可长!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法外用刑,把赵麟杀了,并且在校舍前立了一根长竿,将赵麟的头高高悬挂,“以儆效尤”。

不知道赵麟同学们的心理阴影面积会有多大,但作为最高学府,国子监开办不久,就惹出了流血事件,未免太违和了。

对一个教书育人之地来说,这分明就是不祥之兆。

二 “学校岂是刑场?”

首任校长宋讷真是个对国子监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了宋讷的身后。

《明史》上说:“讷既卒,帝思之。官其次子复祖为司业,诫诸生守讷学规,违者罪至死。”

意思是宋讷死后,明太祖十分怀念,又提拔宋讷次子当上了国子监司业,并且训诫学生们严守宋讷当初制定的学规。

“违者罪至死”,这句话透露,在赵麟的脑袋被挂出来示众之后,国子监里的流血事件并未终止。

但即使是在高压之下,青年的朝气也总是蓬蓬勃勃无法阻遏。对此,崇尚暴力的明太祖自然是既愤怒又惊讶。

一块石碑将明太祖的愤怒和惊讶“记录”了下来。

南京国子监里的一块石碑上刻下了明太祖对学生们的敕谕: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宋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

近年著那老秀才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宋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 ……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

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

对认定为严重违规的学生,杀头尚不够,还要“凌迟”(就是千刀万剐),还要“全家抄没”,明太祖的法外用刑看来已是变本加厉。

纯粹高压未必有效,于是又想出了嘉奖告密者的办法。“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所谓“许诸人出首”,意思是允许学生出来自首或告发他人,“大银”两个则是告密者可以得到的赏金。……

现在不知道明太祖的这一套效果究竟有多大,但当时至少有一个人十分欣赏,那就是朱元璋之子、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迁都北京,在北京也开办了国子监。这样明王朝就有了两所国立大学。

在北京的国子监里,也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同样刻着明太祖血淋淋的训示。毫无疑问,在朱棣这里,他老子针对学生的那一套高压措施必须行之久远。

朱棣的欣赏并不奇怪。朱元璋、朱棣父子二人风格的相似度原本极高,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因为被株连的嫌犯家属病故,发布过一道著名的圣旨,“着锦衣卫分付上元县抬出去门外着狗吃了,钦此!”这道圣旨和朱元璋对学生们的训示,腔调可谓如出一辙。

说来好笑,最终站出来否定朱元璋高等教育政策的还是老朱家的后代。尤其意外的是,此人是明代历史上以荒淫出名的明武宗。

历代史家对明武宗评价极低。其实此人并无大恶并不残暴,只是喜欢玩乐,性格近于顽童而已。

《明史》上说,明武宗南巡,到了南京的国子监,看见那个高高树立的竿子感到奇怪,说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官员回答是挂学生脑袋的,武宗大不以为然,下令撤掉。

官员们大感为难,因为这是祖制啊。

顽童皇帝偏着头瞪着眼睛,说了一句很朴实的名言:“学校岂是刑场?”

从明太祖树立到明武宗撤去,这根血淋淋的竿子一共竖了126年。

三 国子监学堂沦为十大可笑之一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学者褚人获在所著《坚瓠集》中引用了一句俗谚:

“京师相传有十可笑: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

所谓十大可笑,可笑在于表面堂皇、实则难副也。

看来,明代最高学府沦落得有点厉害。

明代国子监的沦落与科举的兴起有关。起初明太祖对国子监寄予厚望,对国子监生的使用也能不拘一格量才录用,史料记载,国子监生学习结束之后,经考察最高可以出任省部级官员。出路的广阔自然让国子监备受舆论的瞩目。

但随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通过科考荣升进士再踏入官场成为正途,其他途径就难免受人轻视了。

于是,国子监及监生们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监生们投入科考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按照规定,科考中落第的举人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以备再考,这个时候的国子监更像是一个科考的培训机构了。

国子监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入监的门槛也就没有人当回事了。到了明代中期,有钱人家的子弟捐钱就可以入监读书,所谓最高学府,就更是一顶纸糊的桂冠。

这个时候的国子监,从中走出几个白字先生,恐怕也不会让人诧异了。

也许从明太祖当年树起那根血淋淋的长竿开始,这一切就已经注定了下来。

1 阅读:288

杠杆地产

简介:读懂地产圈的各种隐秘杠杆(“杠杆游戏”系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