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他是谁》的第七集之后,一度认为卫国平等人离凶手只有咫尺之遥了,万万没想到,编剧居然强行“改道”了。
经过调查发现,薛家健并非碎尸案的凶手,于是卫国平决定推倒重来,从被薛家健侵犯过的女性中寻找突破口。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则如此转向明显过于生硬了,要是卫国平身边有一个狄仁杰的话,一定会跟其说: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巧合!”
视而不见的盲区
回顾一下第七集的剧情,汤志远(卫国平的徒弟)发现每当割喉案发生之后,薛家健就会离开宁江一段时间,似乎是出去避风头了。卫国平由此认定薛家健是割喉案的凶手,更是在随后的审问过程中,直接与其进行了对质。
此处有一个细节要注意,卫国平分别提到了1988年3月17日、1990年2月7日、1991年12月17日以及1992年11月5日,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割喉案的案发时间。但其中除了1990年2月7日,其余的三个时间点皆非寒暑假。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时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的薛家健,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理由多次离校?
非常遗憾,剧中没有交代,貌似卫国平也未深入探究。由此形成了一个盲区,如果薛家健离开宁江的时间只有一次与割喉案重合,不排除巧合的可能性,但连续重合了四次,这种巧合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薛家健离开宁江的具体原因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极有可能不是薛家健的个人行为,而是受到了学校的委派。这也很正常,从薛家健能够留校任教来看,其的业务能力必然出类拔萃。果真如此的话,同时接受委派的人,估计不止薛家健一人。换而言之,凶手就在薛家健的同行者中,要么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要么彼时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这么显而易见的侦查方向,卫国平竟然视而不见,只能理解为剧情需要了,否则用不到24集就该大结局了。
最大的嫌疑人
不过按照这个思路推理,凶手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结合目前登场的人物,只有医学院的校长符合上述条件。假定校长为割喉案凶手,说不定也是碎尸案凶手。理由很简单,既然碎尸案凶手能将尸骨放到薛家健刚用过的实验室里,说明这个人一定非常了解薛家健,甚至知晓其侵犯女性的罪行。另外还得对医学院了如指掌,知道薛家健的课程安排以及实验室的具体位置,校外人员连自如进入校区都很难做到,更不要说如此精准地栽赃嫁祸了。
算来算去,起码到现在为止,校长的嫌疑的确最大。
堂而皇之的凶手
当然了,也有可能出现意外,这是源于个人在“其他演员”的列表中发现了一个角色。与其他角色的有名有姓不同,这个角色就叫“凶手”,饰演者名为王伯伦,若非同名同姓的两个人 ,其应该参演过《美人心计》、《红罂粟》等影视作品。
现在的问题在于,此“凶手”究竟是不是卫国平一直在追寻的割喉案或碎尸案的凶手,还是其他案件的凶手?
按照常理来说,割喉案或碎尸案的凶手一定是最后落网的,故而其他案件的凶手必定会在此之前被绳之以法。既然被绳之以法了,不太可能不提及其的姓名,仅仅以“凶手”称呼。反之,“凶手”正是割喉案或碎尸案的凶手,《他是谁》又安排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在“凶手”现身或遭击毙之后直接大结局,的确不必为“凶手”设计一个姓名。不要忘了,碎尸案的原型“南大碎尸案”至今尚未侦破,凶手也一直逍遥法外!
结语
想了想,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或许对于《他是谁》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艺术创作,往往都会存在缺憾,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