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困晚上清醒?可能是痴呆症的早期预警信号,医生教你如何应对

俊朋随心养护 2024-11-14 17:06:51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深冬的下午,神经内科诊室里走进一位面带愁容的中年女士,她是来为她父亲张老先生就诊的。

"李医生,我爸爸最近情况很不对劲。白天总是昏昏欲睡,晚上却格外清醒,整夜睡不着觉,还经常徘徊在房子里。"说这话时,陪同前来的张老先生正在诊室的椅子上打瞌睡。

我仔细询问了张老先生的情况。他今年67岁,退休前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大约半年前开始出现昼夜颠倒的症状,白天无精打采,晚上却异常兴奋。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一周前接诊的另一位老人,王大爷。他是位退休的面包师,也是相似的症状——日间嗜睡,夜晚清醒。经过详细检查,我们发现这竟是早期痴呆的预警信号。

作为一名从医二十多年的神经内科医生,我深知这种昼夜节律紊乱往往暗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生物钟的混乱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预示着认知功能的衰退。

"您父亲平时的生活习惯怎么样?"我一边记录,一边询问张小姐。

"自从退休后,爸爸的作息就变得很不规律。有时候下午三四点才吃午饭,晚上熬到很晚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张小姐无奈地说。这让我想起了刘阿姨的病例。她是一名退休的餐厅老板,也是因为长期作息不规律,导致昼夜节律紊乱,最终被确诊为早期痴呆。

生物钟紊乱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我们的大脑需要有规律的休息和活动周期,但现代生活方式却在不断打破这种自然规律。

记得一位姓赵的老先生,退休前是位摄影师,习惯了不规律的工作时间。退休后仍保持着颠倒的作息,结果加速了认知功能的退化。

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这类患者往往还伴随着其他症状: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判断力下降等。白天的嗜睡和夜间的清醒只是冰山一角。"那我父亲这种情况严重吗?该怎么治疗?"张小姐焦急地问道。

我安慰她说:"及早发现是很关键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通过综合干预来调节您父亲的生物钟,同时预防认知功能的进一步衰退。"调节生物钟的关键在于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避免在晚上接触强光源,特别是电子设备的蓝光辐射。

白天要保持适度活动,增加日光照射时间。阳光能帮助调节褪黑激素的分泌,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适量运动也能改善睡眠质量,促进大脑供血。

饮食习惯也很重要。我的病人孙老先生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时间,避免深夜进食,慢慢改善了睡眠问题。规律的进餐时间能帮助身体建立稳定的生理节奏。

社交活动不可或缺。多参与群体活动,保持大脑的活跃度。钱奶奶就是一个好例子,她通过参加社区舞蹈班,不仅改善了作息,认知功能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药物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有些患者会服用褪黑激素来调节睡眠,但这需要专业的评估和指导。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张小姐认真地记录着。我补充道:"要重视心理健康。很多老年人因为退休后角色的转变,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这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预防认知功能减退,还需要保持大脑的持续学习。可以通过读书、下棋、学习新技能等方式,激活脑细胞,延缓衰老。

我的患者徐老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退休后开始学习书法,不仅调整了作息时间,认知功能也保持得相当不错。

定期体检也很重要。通过专业的认知功能评估,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如果出现记忆力减退、行为改变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听完我的建议,张小姐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谢谢李医生,我这就带父亲去做详细检查,同时也会帮他调整作息。"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想起了这些年遇到的众多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实能带来奇迹,许多早期患者通过积极干预,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感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性。昼夜节律的紊乱虽然看似普通,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示。及时觉察,积极应对,才能守护好晚年的精神健康。

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我想起了那些战胜疾病的老人们。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科学的作息规律,就能让生命绽放出更持久的光彩。

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这不仅是作为医生的期望,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我们要记住:健康的身心状态需要用心经营,而规律的生活作息,就是通向幸福晚年的重要钥匙。

1 阅读:323

俊朋随心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