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这些不同凡响的地名,你能“三思而解”吗?

地产看 2024-10-09 13:06:53

昆明本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又是多民族文化的汇聚区。近年昆明市区迅速向老城四周扩张,原来隐藏在乡间的少数民族村名、地名演化为社区和街道名,获得前所未有的曝光率,引起了关注。不少地名看似“有厘头”或“无厘头”,务必“三思而解”,一旦望文生义,理解就“失之千里”了。

这些地名不能望文生义

图 | 当地彝族称官渡为“阿勾娄”,意思是“螺蛳城”

昆明城东有个“五里多”,更远又有个“八公里”。“八公里”出于现代,以和昆明老城的距离命名。“五里多”出自元代,本与距离无关。这个五里多原称“斡耳朵”,也作“斡尔朵”或“斡里多”,是蒙古语(一说是契丹语)的音译,意思是宫帐、帐殿,引申为“行宫”。因为元梁王在昆明城东设帐殿为离宫别墅,延伸为地名,昆明人讹读为“五耳朵”。那里还有元代咸阳王赛典赤的墓地。明清时因为这里地处通京古道,离大南城约五里,因此称之为“五里多”。昆明城区南马料河边有矣六村,还被写作迤六村甚至一六村,其实这个地名和“一”“六”都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彝语地名,“矣(一)”的意思是水,“六”的意思是多,“矣六”的意思是水源充足的地方。

昆明东北郊有个波罗村,音出彝语,一说意思是“虎”,源于唐代南诏时期,据唐《云南志》(《蛮书》)记载:南诏称“大虫”为“波罗蜜(亦名‘草罗’)”,这个“大虫”就是老虎,虎皮“谓之‘大虫皮’,亦曰‘波罗皮’”。在现代彝族、白族语言中,“波罗”的意思都是老虎。至今大理还有不少以“波罗”命名的地方。按照这个说法,“波罗村”应为“虎村”。另说波罗村另有一个彝语义,意思是“小山旁边的村庄”或“山沟边的村子”,从波罗村的地势看,此说也有道理。

昆明新城区的彝语地名还有不少,理解起来,还得追本溯源,以免望文生义:

北市区有个落索坡,却与“坡”无关,据考也是个彝语地名:“落”的意思是多,“索”意思是人,“坡”意思是族,“落索坡”就是居民多的村子。昆明西北有羊仙坡,又说为羊先坡,也和“坡”无关,而出自彝语“雅西波”,意思是长着杨梅和酸多依果的地方。

城东南有个羊甫村,也是彝语地名,“羊”与羊无关,在彝语里说的是鸡,“甫”的意思为族,据说是彝族一支的族名。昆明城郊彝族盛行的“公鸡帽”,就和这个“羊甫”有关。城南跑马山有子君村,这个“子君”也出自彝族先民“自杞”部一支的名称。昆明东郊有个阿拉村,和“阿拉上海人”无关,这个“阿拉”是彝族对幺儿(最小的儿子)的称呼,因历史上一个“阿拉”汉子的名望很高,被用来做了村名。

城东的普照村也和“阳光普照”无关,“普照”是彝语,原名大普纳,意思是黑彝居住的长有秧草的地方。昆明城南的马洒营也和马无关,这里的“马”是彝语,意思是兵,洒是树林,马洒营就是树林边的兵营,算是个彝汉双语结合的地名。呈贡新区的新册村也没有“新书”之意,而出自彝语中的“西茶”,意思是小河边的村庄。昆明城西还有大小两个昭宗村,和东魏、唐代、金代、元代、明代的昭宗皇帝都没有关系,这里的“昭宗”出自彝语,意思是山箐里的村子,如此而已。

城南的官渡古镇原称“蜗洞”,当地彝族称“阿勾娄”,意思是“螺蛳城”,而整个官渡古镇就建在“贝丘”(螺壳堆)上。唐南诏时期,此地成为王公贵族游览滇池的渡口,宋大理时期得名“官渡”。

这些街名是从内地“移”来的

图 | 广东、广西商人聚居的广聚街,俗称广马街

昆明是座移民城市,这从老昆明的街巷名称中也可以看出来。城南的金碧路明代称新城铺,又叫金马大街,清末此地开为商埠,对外开放,滇越铁路通车后,广东、广西商人蜂拥而入,聚居于此,于是改名为广聚街,俗称广马街。除两广之人外,这里还住着不少越南人。1930年以街上的金马坊和碧鸡坊取意,改名为金碧路。

金碧路中段岔出一条同仁街,街上也多住广东人,并设有广东同乡会,街上建筑全为骑楼,尽显广式风格,俗称广东街。再往东走,与同仁街隔着新市街并排而立的还有一条陕西巷,又和巷内居住不少陕西人有关。

清代末年和民国初期,昆明大南门外汇集了不少玉溪(当时称新兴)商贩,在此经营土布、风味食品等。民国初期,玉溪商贩发起建立新兴(玉溪)商场,同时成立了玉溪同乡会,这里就叫玉溪街了。翠湖以南有个沈官坡,据说是因明初南京巨富沈万三被迁徙昆明、居住于此得名。青年路早年有条绣衣后街,后来有个姓丁的外地人到此购地建房,便以“在昆明安家立业”之意,改名昆安巷。华山南路有条浙江巷,清末巷内有浙江会馆,为旅昆浙江人居住之处。

前面说过,武成路上有大富春街和小富春街,明末清初,有江南移民在此建盖居所,形成街道,便以家乡的富春江命名。华山南路有条吉安巷,清代巷中住进一位从江西吉安来的王姓笔墨先生,在巷口挂上一块“吉安王寓”的匾牌,于是昆明就有了一条以江西吉安命名的小巷。

另类惊悚街名也有来头

图 | 逼死坡

昆明地名都讲究吉利,否则,该避讳的要避讳,该雅训的要雅训,但偏偏有几个带“死”带“杀”的惊悚地名,有的还想改都改不了。如城里的“逼死坡”,城外的“死口子”。

逼死坡在五华山西麓,为今华山西路南段一段陡坡。早年半坡上有片小树林,远望如篦子之形,坡上又有几家卖篦子的小铺,因称篦子坡。明末清初,吴三桂陈兵滇缅边境,强逼缅王交出外逃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将其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头的金禅(蟾)寺。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朱由榔,同时被绞杀者,还有太后王氏、皇次子朱慈煌,明王朝最终灭亡于篦子坡头,后人将此坡称为“逼死坡”。逼死坡坡脚有法华庵,朱由榔被杀之时,庵内有18个尼姑,听说朱由榔殉国,在庵内自焚而死,民间又称法华庵为火烧庵。

朱由榔殉国之时,昆明“天晦黑七日”。吴三桂将朱由榔等焚尸取灰,分赐诸将,一说残骸葬于北门外商山莲花池畔。后来清康熙帝削藩,命令吴三桂“移镇关东”。吴三桂杀康熙使臣祭旗,又祭朱由榔墓,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掀起“三藩之乱”,终于身败名裂,那是后话。

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认为逼死坡之名不雅,更名升平坡,并立碑为志,然而民间仍称之逼死坡。辛亥重九起义成功,云南都督蔡锷以“三迤士民”名义,在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碑。此碑后失,1983年寻回,重立坡头。现更建起花园,碑移立花园中,高2米,宽0.5米,下有大理石基座并围栏,碑左刻:“民国元年季冬月下澣”,成为昆明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

“死”字总有点儿不吉利,不能不忌讳,除非骂人或愤世,昆明人轻易不说这个“死”字,而竟始终坚持“逼死坡”之名,可见对吴三桂痛恨之极。

洋人街、洋楼街、洋人塘、英国花园

老昆明没有洋地名。青云街早年有条洋碱巷,因当时巷口有肥皂公司得名。肥皂是舶来品,旧称洋碱,洋碱巷多少与外国有点儿关系,但后来不喜这“洋”字,改了杨俭巷。涉及外国的“洋”地名也有几个,多为民间俗称。这些涉“洋”地名多出现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后,清末开设的昆明商埠之内。

巡津街为商埠中心,与滇越铁路总车站昆明站隔盘龙江相望,外国“洋人”和中国“贵人”从香港和越南的河内、海防运进大批建筑材料,在此兴建洋楼和豪宅,有法国甘美医院、英美烟草公司、美国三达水火油公司、法国龙东公司、徐璧雅洋行、商务酒店等,法国领事馆还在这里组织了警察,俨然成了变相租界,成了昆明最早的“洋人街”,被老昆明人称为“洋楼街”。巡津街北端的塘子巷、金碧路、拓东路一带,也因洋人聚居、洋货充斥、洋机构林立,被称为“洋人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英国领事在昆明城北的莲花池畔占地约20平方丈,兴建园林居宅并不断扩大,成为英国领事的别墅,因为花木繁盛,人称“英国花园”。1936年,这里曾发生英国领事打伤昆明商校美籍教官事件,此后不久,当局收回了这片土地。

昆明城南的南屏街兴盛于抗战时期,街上银行林立,有兴文银行、侨民银行、云南实业银行、劝业银行、昆明银行、重庆银行、中央银行等等,据说达40多家,被称为昆明的华尔街。南屏街以北有高山铺,美援剩余军用物资买卖盛极一时。南屏街以南有晓东街,开设不少高档商店,专做洋货生意,主要出售美国舶来品,如高档烟酒、化妆品、名贵衣料、珠宝玉器等,还开设了洋酒吧、洋酒楼、洋餐厅,吸引了不少美国援华抗战的大兵,也被称为“洋人街”。

(文图见《老昆明旧话旧照》修订版)

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朱净宇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公众号云南楼市观察沟通处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

0 阅读:0

地产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