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南海内发生了一件“怪事”
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被发现吊死在毛主席的藏书室内,消息传出,中南海人心惶惶
田家英陪伴毛主席18年,深得毛主席的信任,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政坛红人,为何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而在他自杀之前,他曾经最后见过一位客人,不久后,他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么这个人是谁?难道田家英的自杀和这个人有关吗?

1966年5月23日,负责照顾田家英日常生活的勤务员陈义国,发现了一件怪事
那是一个阴沉的早晨,中南海永福堂内一片寂静。负责照顾田家英日常起居的勤务员陈义国,像往常一样准备好了早餐。然而,平日里总是准时出现的田家英,今天却迟迟未露面。
陈义国心里泛起一丝不安,但他还是耐心地等待着。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永福堂内依旧没有任何动静。陈义国的不安逐渐转为焦虑,他开始在心中盘算:难道首长生病了?还是有什么要紧事耽搁了?
终于,当时钟指向上午十点,陈义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不安。他轻轻地敲了敲田家英的房门,喊道:"首长,您还好吗?早餐已经准备好了。"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一片死寂。
陈义国的心跳加速,他再次敲门,这次力道加重了些。"首长?首长!您在里面吗?"仍然没有回应。一股寒意顺着陈义国的脊背爬上来,他意识到情况可能比想象的更糟。

顾不上其他,陈义国果断推开房门。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房间里空无一人,床铺整洁如新,仿佛昨晚根本没有人睡过。
陈义国立即向办公厅汇报了这一异常情况。消息如同一阵旋风,迅速在中南海内传开。很快,一支由警卫人员、工作人员组成的搜索队伍在永福堂附近展开地毯式搜索。
可大家将中南海翻了个底朝天,却始终没有找到首长的踪迹,眼看天色越来越晚,众人心中的不安也越来越强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提到,他好像看到,毛主席的藏书室内有一个身影
众人心里咯噔一下,隐隐约约感觉到,接下来要出大事
果不其然,透过黑乎乎的藏书室,窗外月光的映照下,里面似乎真的有一个人影荡来荡去

坏了,这下出大事了,众人急忙推开门,迎面而来的是早已经气绝身亡的田家英
昔日鼎鼎有名的毛主席秘书,如今却在藏书室离奇自缢,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中南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中央立即下令严查田家英的死因,一场大规模的调查随即展开。
好友揭秘,临终怪事调查中,一个关键人物浮出水面——朱德的政治秘书何均。原来,在田家英自杀前的最后一天,何均曾到永福堂拜访过他。这次会面的内容,成为解开谜团的重要线索。
早在延安中央宣传部时,两人就已经在一起工作,后来中南海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两人更是关系亲近
5月23日那天,何均路过永福堂,想到这位老朋友,便专程登门拜访
可这次登门,何均却在田家英的身上发现了一件怪事,田家英似乎受到了极大的刺激,面对何均的关心他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眼看上班时间越来越近,何均安慰了两句,便准备抽身离开,可谁成想却被田家英挽留
就这样,一个要走,一个要留,两人前后推脱了四五次
直到后来何均距离上班时间所剩不多,他这才离开了永福堂,可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他和老友的最后一面
何均的发言,证实了他的死亡和田家英没有关系,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导致田家英离奇自缢的真凶呢?
看着愁眉不展的调查人员,何均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七个字,也正是这七个字,道出了谁才是导致田家英放弃大好前途,选择自缢的幕后真凶
可奇怪的一幕发生了,明知真凶的身份,在场众人却愣在原地,没有一个人敢动手抓人

那么真凶是谁?何均说出的七个字又是什么呢?
七字遗言,揭开真相原来,在何均和田家英的交流中,他发现田家英总是患得患失的模样,两人分别之际,田家英甚至直接说
士可杀而不可辱
事实上,田家英之所以这么说,或许还要和,那些人开始说起
自从从农村调研回来之后,田家英就被那些人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可由于毛主席,他们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动手
然而,不久后他们就等来了机会
一次,田家英负责整理毛主席关于《海瑞罢官》的评价,因为田家英删了一段过于敏感的表述,在那些人眼中便成了罪无可恕

好不容易找到借口的他们,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最后得出结论,田家英必须在第二天搬离中南海
事业的当头一棒,那些人的针锋相对,让田家英痛不欲生,就在他愁眉苦脸之际,一通电话,让他的心情降到了最低点。
根据田家英夫人的回忆,在当天晚上,曾经听到田家英接过一通电话,接完电话后的田家英大发雷霆。原来打电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昔日颇为照顾,同时也是当时大权在握的戚某人。
或许是看到田家英“不受重视”,这位昔日曾经蒙受了田家英不少照顾的晚辈,开始频频向老领导发难,最终,让老领导大发雷霆
一边是18年来的兢兢业业,一边是那些人的横挑鼻子竖挑眼,出身传统的田家英,自然受不了这种侮辱
就像他说的那样,士可杀不可辱,而这一点,在他后来随身携带的红字遗书上,也得到了验证,即使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可他始终相信自己终将沉冤得雪

由于那些人身份特殊,即使工作人员知道真凶也不敢动手抓人
1980年,田家英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召开,而他也终究等来了自己期望的结果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欢迎点击头像进入主页,查看下集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