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上演年度最大乌龙,本次土拍毫无疑问草草收场。
年初举办了那么多场次的土地推介会,最后落得今天的此情此景,真是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土拍一点都不费时,3宗居住用地全部底价成交。花果山大道东、振华路北的两宗地块,被苍梧和房投托底成交。烟草巷地块,被万象以楼面价6111元/㎡底价摘得。
命运,早在暗中写好了注脚。这3宗地挂牌时,便已有征兆。受制于开发商缺钱、起拍价高、土地出让金一个月付款等因素,土地凉凉、放鸽子也成为了业内的共识。
土拍遭遇寒流,谁损失最大?
当然是政府。
高房价、高地价,意味着民众的梦魇,但同时,又是一个城市无可辩驳的竞争力体现。政府卖地有收入,对土地进行持续经营,建设住宅,城建开发,科教文卫,招商引资,让城市的商业、效率、文明在土地上生根发芽。高明的城市经营者,既要警惕热钱带来的喧嚣,又要长袖善舞,引导热钱成为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投资,这就是政府的操盘能力了。
土地卖不掉,就失去了财政收入的大头。地方的城市财政支出停不下来,科教文卫都要花钱。
当下的这个点,大家都很难受,也都只能受着了。
为什么有的卖不掉,有的能卖掉?
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商,大家都是生活的乙方。当商人的账面算不过去、竞拍门槛越来越高的时候,自然参与的人就少了。眼下,整个行业都在收缩。对于很多房企来说,能拿什么地固然重要,不能拿什么地更重要。
比如,花果山大道东、振华路北的两宗地块。起拍楼面价分别是8060元/㎡、8113元/㎡,而周边二手房成交价仅维持在1.2-1.3万元/㎡。掐指一算,这就是个亏本的生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很不幸,花果山大道东板块循环同一个剧情——2018年9月,苍梧以楼面价7406元/㎡底价摘得六期南地块;今天,苍梧和房投再次底价拿地。楼市启动时,用花果山大道西土地引爆;楼市走弱时,花果山大道东扛鼎头阵。
三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缝缝补补又三年,下个三年还剩哪个地方平台能上?
与前两宗土地相反的,则是烟草巷地块。性价比比较高,最终被万象成功抄底。
为什么只有万象捡漏?
起拍价6111元/㎡,周边二手房1.3-1.4万元/㎡,还是有利可图的。显然,万象心里的小算盘应该是仔细算过一遍,才会从容上场的,估计也是势在必得。
可惜却发现,万事俱备只缺对手。
现在的房企,真的很难。例如连云港,过去土拍场上经常出没的几个熟面孔——品牌房企,已经停止拿地主抓回款;地方房企,能出手的就更少了。有些全国性房企,来自于客观上的现金流恐慌,缺钱的肯定拿不了,有钱的不敢拿想存钱过冬。
说白了,房企没钱。资金的闸门,现在是对房地产行业关上的。在土地的价格好不容易能够低一些时,反而大家都不去拿地了,但依然有些房企,顺手抄了个底比如今天的万象,这样的房企真的够胆。
不过,有时候胆识也要靠财力来支撑。万象在楼市寒冬下积极补仓,无非就是因为“有钱”——现金流比较充裕,负债率比较低。它是房企里面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无论楼市阴晴圆缺,几乎都不会轻易离场。而此时此刻,依然活跃在土地市场的万象,成为了本土房企最后的尊严和胜利。
土拍遭遇寒流,出路在哪?
土拍遭遇寒流,既有大环境的客观原因,但也脱离不了地方的主观因素。第四季度是市区土地供应的高峰期,但却是房企们最难熬的痛苦时期。
接下来,市区还有两批次土地待供应。如果依然按照强市行情进行定价、脱离于真实市场,那仍躲不开流拍/政府托底的命运。短期来看,是市场、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但从长期来看,曾经从土地口随手就能有天量资金的地方财政来钱方面会困难很多。这可不是地块重新编个号上架,再卖一回,没什么损失。
毕竟,买房买地买到后面都是在买预期。土地接二连三流拍,则会加剧各方的悲观预期。而地方政府的职责,便是“稳预期”。
后发先制
活该 楼市火的时候 一房难求,是个楼盘都要验资摇号时 拼命捂地,
yfyuanye
抄底连云港[笑着哭],你怎么脑子瓦特了想抄底连云港[笑着哭]
简单开心卢同娟
都是在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