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公元前773年,嬖爱褒姒的周幽王琢磨着要废黜现任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盘为新太子。身为王朝司徒的郑桓公姬友问政史伯,史伯却向他道出了一段关于褒姒的离奇身世,以及一首预示着周朝灭亡的童谣...
公元前773年,一场深秋的寒雨笼罩了夜幕下的西周都城镐京。
王朝的太史伯此刻正在家中掌灯夜读。突然,一阵低沉而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清思。雨声中,他隐约听见门童开了大门,随之,一阵杂乱的湿漉漉的脚步声渐渐地朝他的书斋来了。门帘被打了起来,门童恭恭敬敬地让进来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人影。
来人进得屋内,缓缓除下斗笠。映着幽暗的灯火,史伯端详了好一阵,方才吃惊下拜道:“司徒大人屈尊枉顾,有失迎迓,死罪,死罪!”来人一欠身、双手一托,示意史伯免礼,然后顺势坐到了史伯对面的座儿上。
史伯抬头打量着这位夤夜造访的贵客——先君宣王的胞弟,当朝天子的叔父,更兼一年前被任命为王朝卿士的姬友,他挑了这个时候前来,必有事故,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就在史伯暗自揣摩的当口儿,姬友先说话了。他疲倦地抚了一把自己花白的头发,沉重地问道:“太史可知道我此刻的忧心吗?”
史伯见问,意味深长地回答:“我恐公之所忧者,不在白发,乃在垂髫小儿乎?”听到“垂髫小儿”四字,姬友的嘴角浮现出一丝苦笑。
无怪乎他会在这个雨夜前来造访史伯,史伯真是一语道出了他心底最深的关切!此时此刻,能让位高权重的司徒姬友忧心如焚的,除了当今圣上的两个儿子宜臼和伯盘之外,还能有谁呢?
8年前,刚刚登基的周幽王聘申侯之女为后,生下太子宜臼。又过了3年,他却移情别恋,爱上了褒国之君进献的美人褒姒。幽王爱之不能自已,在褒姒生下儿子伯盘之后,便一直琢磨着废嫡立庶,扶伯盘上位新太子。
“司徒大人,请恕下官直率。恐怕我大周的国祚就要毁在眼前的两三年内了。”
“已经无可挽回了吗?”
“恐怕是这样的。您的胞兄,先君宣王在位的时候,坊间曾经流传一支民谣,有道是‘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您可有耳闻?”
“倒是听过。可就凭一张山桑做的弓、一只箕木制成的箭筒,便要亡我大周,什么样人物能有这等武略!当时听见,只当是无稽之谈,付之一笑罢了。”
“非也。当初宣王听说这两句民谣以后,曾经拿住一对沿街叫卖这两样物件的夫妇问责。略施薄惩之后便放走了。这对夫妇惊魂未定,急急逃往褒国避祸,在路上捡到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遂收养了她。您道这女婴是谁?”
“谁!”
“不巧,正是今上嬖爱的美人褒姒,王子伯盘的母亲。”
“既是弃婴,那她的父母却又是何人呢?”
“说来您或许不信,她根本就没有亲生父亲!我曾专门为此检阅《周书》,那上面写道,从前夏朝衰亡之际,有褒君之神化作两条龙,前来盘踞于王庭。夏王命人占卜该如何处置。卜者说,不可杀,不可去,亦不可留。唯有布币策告,请这神龙留下涎水,以椟藏之,才是大吉。于是夏王依策而行,神龙留下涎水之后便飞走了。”
“那只贮藏涎水的木匣从夏朝传到商朝,又从商朝传至本朝,从来没有人敢打开一看。直到您的父亲厉王在位的时候,执意竟要一睹,却不料开匣之后,那涎水流漫于王庭,怎么擦也擦不干净。厉王惶恐,一迭声命宫女们褪去宫衫,赤身鼓噪,意欲压服那邪祟。而那涎水竟化成一只黑色蜥蜴窜入后宫,正巧被宫中一个不满7岁的女童撞上了。”
“到了15岁及笄的那一年,这个女童莫名其妙地有了身孕。怀胎42年——您没有听错,的确是42年——之后,直到宣王三十六年,这个腹中的胎儿才分娩降生。多么瘆人的怪胎!可把这宫女给吓坏了,她将这女婴弃于路旁,谁想到却被那对卖弓箭的夫妇收养,带去了褒国。”
“您的意思是,先君宣王时代流传的那句‘实亡周国’的民谣就要应在褒姒和她的儿子伯盘身上?!”姬友震惊地问道。
“不错。您请看。”说着,史伯举起灯盏,将书斋中一幅卷起的地图放下,以手指着镐京东南的申国,对司徒姬友讲道:
“今上要废太子,最大的阻力必是来自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倘若朝廷因宜臼而与申国公开决裂,只怕这个南方强国会纠合缯国、犬戎并力西向,合击镐京。此势一成,大周的覆亡只在旦夕之间!覆巢之下,焉得完卵?所以司徒大人啊,要想避开这一场灾难,您得早做打算,留给您的时间不多了。”
姬友的封地郑国近在华县,密迩王畿。倘若真如史伯所言,镐京必为三国联军攻陷,那自己也将遭受池鱼之殃。古语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褒姒得宠,伯盘夺嫡本已经让司徒姬友对朝政产生了一种危亡的预感。此时又听了史伯这一番分析,他更加确信镐京这个是非之地不可久留。忧心如焚,五内焦煎,姬友的额头上不觉渗出一层密密的汗珠。
“史伯啊史伯,这也正是我今天要专程来向你请教的事情啊!如今王室多故,诸侯或叛。我要去往哪里,才能躲过这一劫难呢?”
“一旦镐京陷落,王权中衰,东有姜齐,西有嬴秦,南有蛮夷之楚,北有同姓之晋,此四大国必然代周而兴,宰制天下。能让您安身立命的所在,恐怕只有洛邑之东,河、济之南这么一块地方了吧。”
正是听从了史伯的建议,郑桓公姬友果断地将郑国百姓与财产寄寓于今天河南新郑的虢、郐两国之邑。随之,申侯真的因为周幽王废太子的决定,联合缯国与犬戎攻入关中。
两年之后,郑桓公姬友死于战火,幸运的是,迁往新郑的这支姬姓余脉为郑桓公保留了一线骨血。
郑人拥立了桓公的儿子武公即位,从此,在新郑,一个在乱世战火中崛起的春秋小霸——郑国即将拉来他兴衰沉浮的春秋大幕了。
参考文献:
徐元诰《国语集解》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
杨宽《西周史》
本文系小书房1538(XSF1538)的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私信我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