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饭不会咀嚼?家长的策略对了才能事半功倍

宛爸育儿日记 2024-07-20 05:43:10

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来问宝宝吃饭时不咀嚼或者吃到硬的食物就吐出来怎么办?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只是结果,是家长喂养不当以及家长与孩子在吃饭过程中互动不好影响到孩子的结果。

想提高孩子的咀嚼能力,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多练,没有别的捷径。

就像小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现在要学乘法了,可是做乘法计算时却总是出错,这时家长要做什么?

A、继续让孩子做加法题,每次都全对

B、继续让孩子做乘法题,孩子自己多练多琢磨就会了

C、找出孩子做乘法题出错的原因,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强化

很明显家长都会选择C。可是同样的道理,把事儿从孩子做数学题换成吃饭家长就不行了。

数学题可以慢慢练,但是饭少吃一顿,少吃几口就不行。

数学题在学校有老师教,家长只是辅助,但是饭每天都要做,辛辛苦苦做好一顿饭,为什么不吃?

不会计算乘法只靠练加法题是不行的,但孩子咀嚼差却可以靠吞咽食物吃饱,不会嚼影响也不大。

所以孩子吃饭不会嚼,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吗?

我们工作中那些无法继续坚持或者孩子的变化不大的家长,就是这个事儿没想明白。

有类似烦恼的家长现在静下心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知道孩子咀嚼差,我也尝试提供过让他咀嚼的食物,当孩子把吃不了的食物吐出来后,我做了什么?

你是哪一种?

所以最主要的其实并不是你要做什么孩子才能开始咀嚼食物,而是家长准备好了没有。

为什么我们所有关于挑食问题的解答中都会强调这一点,就是因为对于人类幼崽来说,出于生存策略的需求,3岁前对新食物的警惕性是非常高的,人类味觉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人类幼崽的味觉是最敏感的。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对纠正的过程有过于乐观天真的预期,那么在纠正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对新食物的抵触,孩子与家长的对抗过程,自己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预期与现实的反差过于巨大。家长的抗压能力高低才是决定纠正效果的关键。

如果家长抗压能力比较弱,就容易出现纠正过程反反复复,和孩子一直处在互相推拉的循环里。家长压力小了,就尝试纠正,看到孩子反抗哭闹态度坚决,家长又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妥协。但下一次家长感觉自己又行了,于是继续尝试纠正,但孩子已经掌握了家长的套路,又拿出了“大杀器”,家长承受不了压力,于是又妥协了。

这种推拉在我们工作中太太太太常见了,家长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孩子对入口食物的警惕性又提高了。孩子对入口食物的警觉性越来越高,家长纠正的难度一次比一次大,压力也随之增加。

另外这种尝试和反复一定不是三五天,有可能是漫长的一个月、三个月甚至更久,直到家长意识到挑食问题必须解决的时候才会考虑如何纠正,但习惯早已在每天的一日三餐中养成了,想要打破旧习惯,重新塑造一个新习惯,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势必是艰难的过程。

一般来说家长在纠正孩子的吃饭问题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有下面几个:

1、老人不理解、不配合

2、配偶不理解、不配合

3、家庭关系紧张

4、自己没时间做必须依靠家人帮助喂养

5、工作压力大

6、对孩子不熟悉,无法正确解读孩子某个行为背后的原因

7、害怕孩子哭闹

有类似苦恼的家长一定要认真看上面提到的这些,看似和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毫无关联,实际上这些才是决定接下来的纠正过程能否有效果的直接原因。

只要上面这些问题解决了,全家的意见达成一致,同心同力,接下来怎么做一点儿都不难。

首先连续记录7天孩子的饮食情况,事无巨细只要是入口的食物全都记录下来,每天三餐给孩子做了什么,吃了哪些,吃了多少,奶喝了多少,零食水果是什么,吃了多少。

相信这份7天的记录家长一定能从这些细碎的信息中寻找出一些共性的内容。

比如因为孩子挑食的原因,给孩子做饭已经到了孩子吃什么做什么,不爱吃的就不做的程度。

再比如家庭饮食习惯就是很多食材不会做,不会处理,所以不买也不吃,造成孩子在有限的食物种类里反复吃。

又或者饭后给奶,孩子不想吃某种食物就可以不吃了,然后家长会给其他孩子爱吃的食物让他吃饱。

也可能是家长认为奶不是饭,水果不是饭都不会占肚子,所以奶管饱,水果不限量。

家长首先用数据说话,对自己目前的喂养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二步就是纠正家长一些影响孩子食欲的错误喂养行为。

比如饭后给奶、水果不限量供应、零食不控制等等。这些很容易理解我就不说了。

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容易忽略的,就是家长做好了饭,可是孩子嚼不动或者不想吃吐出来,一顿饭没吃几口就结束了。家长看到孩子吃得不多,担心孩子饿,于是就另外开火再重新做一些孩子能吃的,爱吃的,让孩子吃饱。

如果你是孩子,开饭后发现餐桌上没有自己爱吃的饭菜,都是自己不太想吃的,不那么好吃的,而且根据以往家长的行为判断,只要自己少吃,甚至不吃,家长就会再去开火给自己重新做,那么这时你的选择是:

A、试试吃这些不好吃的食物,努力吃

B、象征性吃点儿然后坚决不吃,等着家长重新做

很明显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B。因为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不吃正餐=可以重新做你爱吃的”

只有家长意识到正是自己对孩子“吃不饱”过于焦虑采取的错误做法让孩子“拿捏”住了自己,狠下心打破这种行为习惯,才能让孩子对正餐正视起来,认真对待。

只有孩子没有了退路,意识到自己如果正餐不好好吃真的会饿肚子,他才会试着去尝试新的食物,新的搭配。

第三是家长多学习,多练习,给孩子提供适合他的食物。

有挑食行为的儿童家长大多数会因为“即使做了孩子也不吃”而越来越没有做饭的动力。做一顿吃一天或者孩子能吃什么做什么是最普遍的。

可是如果家长做了,孩子有可能吃也有可能不吃,至少还有机会能尝试

如果家长根本不做,孩子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变好呢?

这也是很多家长无法坚持的部分,没有专业的指导只能各种凭经验或者网络上碎片化的经验分享尝试,这样的尝试因为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很难快速见效,家长因为迟迟得不到正反馈也会越来越没有动力。

更糟的是多数家长看到孩子能吃某一种新食物了,于是天天做顿顿做,终于有一天孩子吃厌烦了拒绝吃,于是孩子不吃的食物中又多了一个……

所以家长要做的首先是拓展孩子的食谱,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不要一提到鱼就是鳕鱼,提到肉就是鸡肉,一说鸡蛋就是蒸蛋羹,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菜市场那么多种菜,挨个试试,对吧?从20种食材种选5种做一顿饭,显然比从10种食材种选5种做一顿饭容易得多。

最后,家长要理解孩子,不强迫,不焦虑。

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家长都无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简单粗暴地认定我只要改变了,今天这顿饭换了个做法,孩子就必须有变化。

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今天的指令变了他的行动马上随之改变,孩子的变化可以说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的,表现可能今天好明天就不太好,但只要家长能坚持采用正确的方式喂养,孩子整体的趋势都会是在好转的。无非是变好的速度快一点或者慢一点,又或者家长无法坚持孩子暂时停止了而已。

总而言之,想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家长改变了,孩子才能跟着变好。

0 阅读:13

宛爸育儿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