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司马迁在《武帝本纪》开篇明确汉武帝刘彻并非汉景帝刘启的嫡长子,却能够继承大统登基为帝。这背后隐藏着的历史故事。
司马迁讳莫如深,毕竟涉及到汉武帝继位,所以无论是在《五宗世家》,还是在《景帝本纪》都没有阐述其中原因。但是在《外戚世家》、《绛侯世家》、《酷吏列传》、《窦婴田蚡列传》、《晁错列传》等仍可以找到一些隐性线索。
关于汉景帝为何废掉栗太子,而刘荣又是为何被迫自杀的?毕竟涉及汉景帝宫闱秘事,又事关汉武帝继位的历史悬疑,司马迁不敢秉笔直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司马迁没有透露,他将这些秘密隐藏于相关文章中,在行文时总是有意引导读者去思考。
刘荣之死,郅都为责任人酷吏郅都起先深受窦太后喜欢,因为太“酷”了……
彼时,郅都以中郎将身份随汉景帝到上林苑打猎,景帝宠姬贾女士突发内急,在野外上厕所时遭到野猪骚扰。
“上目都,都不行”,景帝多次使眼色让郅都去救贾姬,万一被野猪给糟蹋了岂不是可惜,但是郅都不为所动,一直守护在景帝身边。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汉景帝无奈之下,意欲持刀自己去解救贾姬。“都伏上前”,郅都趴在汉景帝身前予以阻拦。除了身体阻拦,郅都还有语言劝阻——
“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酷吏列传》
失去一个妃子可以再找一个,难道天下缺少这种人吗?即使您不珍惜自己,如果万一出点事,那怎么向整个国家以及太后交待啊!
“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太后听了这句话满心喜悦,“这小伙子太‘酷’(冷酷)了”,赏。于是,郅都获得百斤黄金,而且从此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郅都最终死于窦太后之手,同样是因为“酷”——残酷。
司马迁这么记录窦太后搞死郅都,“以危法中都”、“乃竟中都以汉法”。其中,“中”为中伤、伤的意思,“危法”解释为严酷之法,“竟”意思为最终、终于。
窦太后为何用严峻之法中伤郅都,并置之死地呢?这就牵扯到栗太子刘荣——汉景帝长子,汉武帝之兄。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是刘荣被废太子之后的封号;“中尉”是郅都的官职,负责执掌京师守卫部队及京师治安;“中尉府”是郅都办公的衙门;“对簿”意思是接受审讯。
“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刘荣被征召到中尉府接受审讯,讨要纸笔写信给老爹谢罪,郅都却下令禁止狱吏提供。司马迁明确郅都为刘荣之死的直接责任人。
刘荣死因,景帝暗中授意对于郅都拒绝提供刀笔可以这么理解:其一,景帝已授意郅都处置临江王,否则中尉岂敢拒绝前太子要求;其二,景帝心生杀意,所以临江王交由中尉审理而不是主管王室的宗正。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窦婴派人寻找机会提供了临江王刀笔。“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刘荣写完给老爹的信便自杀了。窦婴派人送刀笔,如此私密事司马迁都能获知,但是刘荣死因却未能记录,其中原因无需赘言。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窦太后将孙子刘荣之死归罪于郅都,以严峻法令中伤郅都。郅都被窦太后免去职务,而汉景帝却另行安排郅都任职雁门太守。
司马迁透露郅都逼死刘荣而非他人,这事景帝考虑再三。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史记·石奋卫绾等列传》
次年,皇上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诛杀太子之舅栗卿等外家亲属。皇上认为卫绾年高有德,不忍心让他去办这桩大案,于是赐他告退还家。而命郅都去逮捕栗家的人治罪。
“其明年”为前150年;“栗卿”为栗太子舅舅;“不忍”,不忍心卫绾干这残酷的事,实际上也是不放心。通过与卫绾对比,说明选择郅都比较放心。毕竟,郅都号称“苍鹰”,执法刚正,既不徇私也不避贵戚,关键是忠诚,而卫绾是个懦弱心软的人。
匈奴听说郅都任职雁门太守,“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郅都虽然异地任职且又有功于国,但窦太后仍不肯放过他,“乃竟中都以汉法”。
汉景帝辩解说“郅都是忠臣”。言外之意,有功于国家可以饶过郅都。“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窦太后反问,难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了么?最终处决了郅都。
窦太后此话既透露了临江王无罪,也反映了窦太后对景帝处死刘荣不满。
刘荣之罪,侵占“壖垣”罪《五宗世家》是对汉景帝子嗣的记录,因为景帝十四个儿子,由五个母亲所生,所以称为“五宗”。其中,司马迁对刘荣从太子贬为临江王,再到自杀身亡,详细记录了过程,但未披露原因。
“临江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用故太子为临江王”,刘荣在前153年被任命为太子,前150年被废太子之位,又被封为临江王。
“四年,坐侵庙壖垣为宫,上征荣”。“壖”为空地,边缘余地。“垣”为墙、矮墙,“庙壖垣”为宗庙矮墙旁边的空地。“坐”意思是为犯……罪。“征”意思为召,征召。
前147年,刘荣被废之后不知收敛,在临江大肆扩建宫室,要么是侵占了宗庙矮墙空地,要么是拆毁宗庙矮墙而占用空地,这事成了被汉景帝征召的借口。
破坏了“庙壖垣”是很重要的罪过么?应该不是!
“内史府居太上庙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袁盎晁错列传》),晁错在做内史时,办公室在太上庙(刘太公的祭庙)后墙旁的空地上,开门朝向东方,进出皇宫十分不方便,晁错就在矮墙上凿穿了两个门洞方便进出。
丞相申屠嘉准备以“擅凿庙垣为门”为由,奏请汉景帝杀掉晁错。申屠嘉是汉文帝留下来的老丞相,对晁错尊宠无比以及大肆变更法令,心里十分不痛快。
晁错获知消息后,连夜进宫向汉景帝求饶,所以当申屠嘉上奏时,景帝不仅不怪罪晁错,反而替他辩白,“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这不是庙墙,是庙旁边空地上的墙,不至于动用法律惩处。
如此,晁错免罪逃过一劫,而丞相申屠嘉被气得呕血而死。
由此来看,“侵庙壖垣”这罪过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景帝对“凿穿太上庙壖垣”的内史晁错能够容忍和宽恕,却对“侵庙壖垣”的长子痛下狠手,只能说汉景帝不喜欢这位前太子了,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
至于景帝为何不喜欢栗太子刘荣,再继续从其他传记中寻找线索。
刘荣之母,栗姬锋芒太盛再从《五宗世家》分析景帝对前太子刘荣痛下杀手原因。司马迁一些看似简单的记录却透露出不寻常的信息,似乎有意引导读者。
“荣行,祖于江陵北门”,刘荣被征召启程前祭拜路神祈求平安。“既已上车,轴折车废”,祭拜结束上车,车轴断裂,车辆报废。
无论是祭拜路神,还是车轴断裂,不详征兆预示了此行的结局。刘荣有所察觉,只是无能为力罢了。
“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窃”字表示当时民间私下已有议论,而“吾王不反矣”理解有二:其一,“临江王恐怕回不来了”,老百姓清楚景帝对刘荣已生杀心;第二,“临江王没有反叛企图”,暗示刘荣之死毫无理由。
而在《外戚世家》中,刘荣被废太子的主要原因则指向太子生母——栗姬。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于栗姬”,景帝身体欠安,心情郁闷,便对栗姬安排身后事。“百岁后,善视之”——我百年以后,你要善待他们(“诸子为王者”)。“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栗姬听完之后暴怒,非但不肯答应,反而对景帝出言不逊。
此记叙表明,栗姬不仅没有城府,也不知宫斗险恶。这也是栗太子被废的关键原因。
“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景帝虽对栗姬不满,但怀恨在心而没有当即发作。对比景帝的表现,栗姬差距太明显了。
至于栗姬为何脾气暴躁,与长公主刘嫖有关。刘嫖是景帝胞姐,也是“金屋藏娇”中阿娇的生母,即汉武帝刘彻的姑姑兼丈母娘。
“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景帝很多妃子都是刘嫖给介绍的。“得贵幸,皆过栗姬”,受景帝宠爱超过了栗姬。因为“栗姬妒”,所以特别怨恨刘嫖。
当刘嫖找到栗姬,想给女儿阿娇与太子刘荣定娃娃亲,“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栗姬醋意点燃了怨恨,直接回绝了刘嫖。
刘荣被废,王夫人出手刘嫖转头便与刘彻生母王夫人达成了联盟。
“长公主怒,而日谗栗姬短于景帝”,刘嫖对栗姬怀恨在心,天天在景帝面前数落栗姬的缺点。同时,天天吹嘘刘彻的优点,“日誉王夫人男之美”。
“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景帝本来对刘彻印象也不错,况且此前王夫人生育时还有梦中吉兆。“计未有所定”,虽然对比明显,但汉景帝仍未决定废太子。
王夫人的高超的政治手段暴露出来了,可以说拿捏到了景帝痛点。
“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王夫人清楚景帝怨恨栗姬,趁着他怒气未消,暗地里派人催促大臣上书请求册立栗姬为皇后。
汉景帝前任皇后为薄氏。薄太后去世之后,薄皇后就被废了,皇后位一直空缺。王夫人暗中唆使要求立栗姬为后,是成人之美吗?
非也。
对于景帝来讲,栗姬要求当皇后这是外戚与大臣联合的行为,有逼宫的意味,所以当“大行”(官职)奏请立栗姬为后,汉景帝怒不可遏!
“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景帝在朝堂上当即发火,“这是你应该说的吗?”于是查办并杀掉了大行(也称大行令,掌礼仪接待事务),随后废太子为临江王。
“栗姬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栗姬更加怨恨,再也没见到景帝,在悔恨中郁郁而终。“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最终王夫人被册立为皇后,而刘彻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
从栗姬的嫉妒到栗太子被废,再从王夫人得政治手腕到刘彻成为太子,纵然栗姬种种过错,却并非栗太子被废的主要原因。
而大臣奏请立后才是关键。景帝既不能容忍大臣与太子勾结,也不容许他人染指皇权。毕竟,汉文帝的皇位便是将相更换的,而薄太后、窦太后对皇权的掣肘让景帝如芒在背。
刘荣之死,支持势力太多刘荣废了太子,汉景帝为何还要杀掉呢?
首先,从窦太后除掉郅都来看,老太太或许暗中支持刘荣。
其次,周亚夫匡扶国难,从太尉提升为丞相,但在任丞相之后却备受冷落,除了性格原因,恐怕与支持栗太子有关。
“景帝废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对周亚夫平叛吴楚甚是器重和信赖。但是,在废太子这件事,周亚夫与汉景帝产生争执而被疏远了。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如此不满,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此时为刘彻)呢?所以,即使周亚夫是功臣,景帝也要杀掉避免后患。
再看《景帝本纪》记录,“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冬”为十一月,汉初每年首月为十月。所以,栗太子被废时,周亚夫是太尉而非丞相。
再次,除了周亚夫替栗太子出头,另一员大将也替刘荣争执。“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侯数争不能得。”——魏其侯窦婴既刘荣的太子傅,又是窦太后的侄子,在平叛吴楚任大将军,如果窦婴也支持栗太子刘荣,对景帝威胁可想而知了。
所以,当丞相桃侯刘舍免职之后,窦太后推荐窦婴为丞相,景帝死活不答应。景帝宁可选择“庸才”卫绾做丞相,也不要将才窦婴。
景帝废太子刘荣最终迫使其自杀,并非因为栗姬嫉妒和心胸狭隘,也并非栗太子刘荣圈占土地毁坏垣墙,而是杜绝功臣将相势力做大,从而裹挟君权。
这也就是说汉景帝虽奉行“清净无为”,但绝不是“政治无能”。所以,景帝时期的五任丞相——申屠嘉、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绾,要么是无能的“庸才”,要么任期短暂而被撤换。
当然,景帝在位期间,臣子大多是碌碌无为、例行公事、鲜有政绩的奴才,石奋父子五人、直不疑、卫绾、周文、张叔等等。而冯唐、李广虽在将位,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施展。
结束语:四年夏(前153年),“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
七年冬(即前150年),“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
中二年(前148年),“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
以上是《景帝本纪》中有关太子之位变更的时间。从废刘荣太子之位,到立刘彻为太子间隔了四个月。彼时,除了王夫人和长公主刘嫖觊觎储君之位,还有梁孝王以及窦太后。
“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梁孝王世家》),景帝废太子,窦太后意欲支持梁孝王刘武获得储君之位。当然,在众大臣及袁盎等人一致支持下,景帝顶住了压力。
如果仔细品味这句话,会发现窦太后对景帝似乎不太满意。(景帝错了什么让窦太后反感?)或许处死刘荣让窦太后心怀怨恨,表明老太太比较喜欢刘荣。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借口,意欲扶持梁孝王刘武为储君。
所以,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之后,随即册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断绝了梁孝王刘武及窦太后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