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因“野鸭子飞过去了”而开悟,如能在此见百丈心,谁都能开悟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1-30 04:48:08

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

——《五灯会元》第三卷 百丈怀海禅师

白话直译:

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的侍者,一天他正陪马祖在外散步,见到一群野鸭子从身旁飞过。马祖就问他:“那是什么?”

百丈怀海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野鸭子。”

马祖继续问:“到哪里去了?”

百丈怀海说:“飞过去了。”

百丈的话音刚落,马祖就回过头来,一把抓住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扭,百丈痛得失声大叫。

见百丈痛得眼泪都掉下来了,马祖才松开了手,说道:“还说飞过去了吗?”

虽然鼻子吃痛,百丈怀海却因此开悟了。

鉴赏评说:

“野鸭子飞过去了”这个故事,就是百丈怀海开悟的证明。

悟,没有层次、境界之分,悟就是大彻大悟,没悟那就是完全不入门,没有什么悟了一些之说。至于百丈怀海“再参禅”公案,被马祖一喝“耳聋三日”,那是另外的事,与开悟无关。

如果能在这则公案中领会百丈怀海的领悟之处,你也是能开悟的。

马祖的第一问:“那是什么?”一语双关。

如果只向外看,“那个”当然是野鸭子,没有什么好怀疑的。禅,不玩文字游戏,也不是科普知识,并不是要去探讨名字与本质的区别。

如果还能向内看,“那个”就是自己在觉知一切的心,看见野鸭子的“那个”就是你。这就是禅,也不要有丝毫的怀疑。

野鸭子是因为心的觉知才呈现于当下的。但是,世人都不会向内看,因为都在外求,找答案、辩对错。

在探寻外界时,根本就不会调转头来认识自己。虽然如今的科学很先进、学问很丰富,但对自己却非常陌生。

为何看不清自己呢?因为把自己当成了原点,站在原点观察一切,而没有站在旁边看看这个原点是何物。

只把自己看作观察者,而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被观察的对象之一,结果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能时时反观自心,百丈在看见野鸭子的同时,也能觉知到了那个正在观察世界的自己,他就能跳出来,站在旁边观察世界以及正在看世界的自己。

当马祖问“那是什么”时,百丈怀海当然可以回答“那是野鸭子”;当马祖再问“去哪里了”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来应对了。

因为,第二问是“违反常规逻辑”的,百丈怀海如果开悟了,不但知道这是师父在有意勘验自己,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答案灵活地呈现给师父。

他可以直说:“就在这里。”

也可以说得委婉一点:“正在陪你散步呢!”

还可以调皮一点,什么也不说,摸摸马祖的光头,或者扯扯马祖的纳衣。

甚至搞搞恶作剧,打师父一巴掌就跑,来个先发制人!马祖是绝对不会生气的。

总之,知道答案的人,随便找个方法就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答案。

当然,如果直说就显得有点神 经。如果在第一问时就说:“那不是野鸭子,而是自己”就更神 经了!因此,悟道的禅师往往不直说答案,那样会显得自己正常一点。

禅师的勘验之语不是要告诉你什么答案,而是叫你来对答案!如果向转语里去解读,师父的话是什么意思,那就天远地远了,纵然学富五车,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仍然连门边都摸不着。

如果知道答案,转语就一眼透过,想都不想就对上了。然后一言一行信手拈来,都可以让师父知道你的答案,毕竟师父是出题的人,他也一眼看穿答案的。

但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只能云里雾里,怎么对都不可能对上,因为答案正好与常规逻辑颠倒。

如果师父是作家高手,或许会有法子敲打敲打,协助你去体悟那个无处不在的心。

百丈怀海不知道答案,当然对不出来。师父扭痛他的鼻子,仿佛在问:“知道痛了不?还是不是飞过去了,不就在这里嘛!”

知痛的那个,就是看见野鸭子的那个,在马祖的逼迫下,百丈见得自心。

那个心啊,时时处处都陪伴着你,无有始终、没有来去,觉察到了吗?

1 阅读:7
青云塾点墨人

青云塾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