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通过了马祖道一的勘验,从此与祖师心意相通、携手同行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1-31 03:41:18

次日,马祖升堂,众才集,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师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曰:“鼻头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师作礼而退。

——《五灯会元》第三卷 百丈怀海禅师

白话直译:

百丈怀海因说“野鸭子飞过去了”,而被马祖扭了鼻子,他也因这个事情有所领悟。第二天,马祖刚把众人召集起来,正准备说点什么的时候,百丈怀海就把席子收了起来。

于是马祖什么也没有说,就从法座上下来,径直向方丈室走去。

百丈怀海见马祖一言不发地回去了,也跟着来到了方丈室。

马祖就问他:“我刚才还没有开始说法,你为何要收起席子?”

百丈怀海说:“昨天你把我的鼻子扭得太痛了。”

马祖再问:“想来你对于昨天的事有所领悟了?”

百丈怀海回答道:“今天鼻子已经不痛了。”

马祖对百丈肯定道:“看来你真的把昨天的事情弄明白了。”

百丈怀海于是向马祖行礼后从方丈室退了出来。

鉴赏评说:

在“野鸭子飞过去了”公案中,百丈见得自心,随后又在“刚才哭现在笑”公案中,又从马祖那里印证了自己的证悟,道心已经稳固了。但还没有向马祖证明,马祖也还没有检验他的证悟。

“百丈卷席”公案,就是马祖再次勘验百丈怀海的悟境。

在马祖的那个时代,物资还是比较匮乏的,僧人打坐并无蒲团,都是用的草席或者竹席。清晨师父上堂开示,弟子们便先将各自的席子铺陈妥当坐好,静候师父。

这次反常的是,马祖刚上法堂,尚未来得及开口,怀海便急不可耐地收起席子。

尚未开饭便要下席?看来百丈怀海已然不饥,那师父也没必要喊开饭了啊!

在百丈看来,除了自心可参,还有什么可说的。你要讲,我就不听,收起席子乃本分之事。

在马祖看来,既然你不听,我也没必要再讲。如果都是明心之人,的确没有什么可讲,那我们师徒就找个四下无人的地方切磋一下。

珍宝的成交,无需不识宝之人在场,否则对大家都没有好处。你看,昨天那位好心的师兄不是就被牵连进来了吗?被百丈的又哭又笑搞得焦头烂额。

所以,马祖赶忙离座朝着方丈室走去,百丈怀海也识趣地跟了过来。

马祖就正式检验百丈的成色了。

问道:“我还没说法,你为什么要收席子?”

百丈说:“昨天你把我的鼻子扭痛了。”

鼻子痛了,让我识得了知痛的那个主人,还用听你说法吗?

马祖又问:“那看来你对昨天的事感触良多哦?”

这是个陷阱,如果百丈还沉浸在昨天那里,说自己的感受,立即就失却真心,又随意识流浪去了。要知道昨天的真实感受,现在来说已是妄想。

但百丈道心已然稳固,谁管昨天有什么感受哦,于是回到道:“现在鼻子不痛了。”

见得自心的禅师,只关注目前。除了当下,一切都没有了立足之地。

昨天的那会儿对于昨天是“当下”,现在的这会儿对于现在也是“当下”,未来的那会儿对于未来还是“当下”。“三心不可得”,唯有当下自心在,无始无终,密密绵绵。

“三心不可得”的“心”,已是随意识流浪的妄心,真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此时此处的自己。挂碍过去的,是谁呢?畅想未来的,又是谁呢?它们不都是从当下出发的吗?

看似百丈怀海的每一句回答都是答非所问,但哪一句又是离开当下自心的呢?

至此,百丈对上了马祖的答案,于是马祖对百丈的证悟给予了肯定。通过了过来人的勘验之后,再无任何可怀疑了。

百丈怀海的证悟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在马祖的逼迫之下悟得自心,二是自己在马祖的言行之中印证了自心,三是通过了马祖的勘验。

“野鸭子飞过去了”、“刚才哭现在笑”、“百丈卷席”三个公案很是值得学人参悟。公案只能参,而不是理解。确切的说是对答案,而不是在祖师勘验之语中去找一个答案出来。

没有答案的人面对祖师的勘验之语,犹如铁壁万仞现前,透不过也绕不过,怎么都不是。

比如马祖第一次对百丈的勘验:“野鸭子去哪里了?”

马祖的心中就摆着答案:心地之处。如果要在“哪里去了”这个问句中去分析或者故事前后情节中去推论,犹如痴人说梦。如果那个答案在你心中,一眼看透,还需要费一丝心力吗?

本来就一切现成!当然,这个现成不是从外面捡的,也不是天生如此,还是有一个渐修的过程。只不过在悟的那一刻,是顿悟而已。

因此,证悟之人对于祖师的勘验一眼看透,就像看自己手中之物一样。看不懂的就不要去依文解意了,那就继续渐修吧!

百丈的公案是百丈的“机”,并不是你的。公案的作用乃是给你对答案 的,必究在当今要找一位过来人为你印证已非易事了!

0 阅读:7
青云塾点墨人

青云塾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