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从7月4日起对我国制造的纯电动汽车实施临时性关税,这将对我国电动汽车生产商产生重大影响。
这一天还是来了,本以为会有戏剧性的转折,但目前来看,还没有。
根据欧盟的规定,7月4日生效的临时性关税将根据不同制造商的情况征收。其中,上汽集团面临最高的37.6%关税,而吉利和比亚迪则分别面临大约20%和17%的关税,这些关税将加在现有的10%进口税基础之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件事就板上钉钉了。
根据欧盟的法律法规,7月4日生效的临时关税不意味着我国电动汽车公司需要马上支付关税,在11月4日欧盟最终确定关税之前,企业只需要提供银行担保,确保在欧盟委员会决定最终关税之后可追溯征收。
这意味着,欧盟在11月初最终确定关税后,也可能放弃追溯征收7月4日至11月4日之间产生的临时关税。
至于这场关税最终的结局如何,恐怕还需要看双方最后的谈判结果。
我国商务部7月4日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欧双方已就电动汽车关税问题进行了多次技术层面的磋商,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指出,中方希望欧盟在此问题上相向而行,避免反补贴措施伤害中欧汽车产业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何亚东还强调,希望欧方认真听取欧盟内部呼声,理性、务实地开展双方磋商。
目前,距离11月4日最终裁定,双方还有4个月的协商期。
在是否要对华电动汽车征收关税问题上,欧盟内部的确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德国、法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在关税问题上态度并不相同。德国由于和我国有深厚的贸易关系,因此更希望通过谈判解决贸易分歧问题。
此前德国总理肖尔茨和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都曾在访华时表达过这一立场。
和德国遥遥对应的,则是法国、意大利乃至西班牙则坚决支持关税措施,认为应对“不公平竞争”至关重要。
西班牙经济部就曾表示:“如果我们的公司受到伤害且不能再公平条件下竞争,欧洲必须进行自我防卫。”
根据路透社的调查,包括希腊、捷克、爱尔兰和波兰在内的多个欧盟国家尚未决定是否支持关税措施,比利时和荷兰则处于过渡阶段。
要想让欧盟收回这项措施,根据欧盟内部的法规,至少需要欧盟60%以上人口的国家同意或反对,那么才能够更改欧盟的决定。
对我们来说,就是需要争取到这些人口大国的支持。
此前,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已经对欧盟即将要加征的关税发出警告,认为这将对德国汽车工业造成巨大伤害,并导致我国采取报复性措施,例如对欧洲出口的高级轿车加征关税。
宝马首席执行官齐普斯称这些关税为“死胡同”,认为它们将阻碍全球企业的发展,减缓欧洲的去碳化进程。
除了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特斯拉也宣布计划提高在欧洲汽车的价格以应对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
根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奥地利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表明,欧盟在实施新的关税后,欧洲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将减少42%,尽管如此,欧洲电动车的价格只会略有上升,涨幅仅在0.3%和0.9%之间。
这是因为减少的中国进口汽车量将被欧洲生产商和其他第三国的进口所弥补。
研究还指出,随着欧盟关税的执行,中国市场上电动车的价格还可能下降,而欧洲的电动车价格会略有上升,短期内,这些影响更为显著。
当然,这些经济机构的一切预测都是基于我国不实施报复性措施的前提条件之下。
基于该预测,一旦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那么将会导致我国出口到欧洲的汽车减少42%,这对我国庞大的汽车制造产能而言,无疑是相当危险的一步。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对欧洲猪肉、化学品和法国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作为对欧盟关税措施的回应。
至于这场中欧双方接下来4个月的贸易磋商,到底会走到怎样的局面,一切还尚未可知。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多名分析人士对路透社指出,欧盟的这一关税调查可能只是对华强硬立场的开始。早在4月份,欧盟所在地布鲁塞尔就发布了一份长达712页的报告,这份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我国对电动汽车的所谓干预和补贴,这也显示出欧盟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心。
到了7月4日欧盟加征关税的当天,欧盟还公布了我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税率,并附多达12万个单词的详细调查结果,并解释其如何展开调查、有关利益方的反应、欧盟的回复等等。
欧盟委员会计算了对我国三家电动汽车抽样企业在调查期间获得的补贴率、统计类别包括通过不同形式获得的融资补贴、直接现金补贴、提供更便宜的土地、电池成本等等,最终征收的反补贴税率为各单项补贴率的总和。
在完成一系列流程后,欧委会将向欧盟成员国提交最终决定,各成员国需对是否升级为永久关税投票,只有在至少15个国家反对、且这些国家人口占欧盟总人口65%的情况下,临时关税才会被取消,否则临时关税会在11月之后维持5年。
对我们来说,要想争取15个国家的支持,并不容易。
这一次,欧盟更像是“玩真的”。
当初美国宣布对我国汽车征收100%关税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性的调查和报告,而欧盟这份712页的报告,不仅仅说明了欧盟此举准备旷世持久,更表明了欧盟对华的立场。
如果欧盟成员国在11月4日之前的投票中支持这些关税,可能会加剧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届时可能会影响乃至破坏我们和欧美之间本就紧张的贸易往来。
尽管欧盟希望的是通过这些措施推动我国在谈判中做出让步,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筹码,但从眼下的时机来看,似乎很难很难,在双方都不让步的情况下,欧盟对华的强硬立场,也可能导致双方陷入更深的贸易冲突之中。
在和欧美贸易分歧愈来愈大的今天,最终可能双方要比拼的,还是软肋的扩大,比拼的是谁的经济更具韧性,谁坚持的足够久,那么谁就会先一步服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