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功德林监狱,几乎人人都听说过。这座监狱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级别高,更因为它关的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像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沈醉这些名字,大家都听过。然而,并非所有在功德林监狱的国民党战犯都能获得特赦。一些顽固不化、拒不认罪的战犯最终被处以极刑。陆荫楫、杨海清、邓子超、张卓和张国勋这五人,于1951年被执行死刑。这五个人是谁?他们为什么会被判死刑?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他们的故事。
陆荫楫在国民党里算得上老资格了,他出身于保定军校的首届学员,虽然没打过什么大仗,但资历相当深厚。民国的历史,一半在保定,另一半在黄埔。他在黔军里干得不错,军阀乱斗那会儿打过几场硬仗,还掺和了蒋桂战争。靠着家世、战功和白崇禧的赏识,他混得风生水起。他和白崇禧关系特别铁,走得近得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部队在大别山一带与日军周旋,虽然没打过大胜仗,但始终坚持抗日。后来在桂南、昆仑关以及豫鄂皖边区的重要战役中,他都亲自指挥作战。抗日战争结束后,他晋升为陆军中将。在三大战役后,他依然死心塌地地跟着蒋介石。国军溃败后,他试图改名换姓藏匿,但最终没能逃过抓捕。由于他残害了许多革命者,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最终法庭判他死刑。杨海清的人生轨迹颇为曲折。他一度投靠了日伪势力,甚至当上了骑兵团团长。然而,亲眼目睹日军残害同胞的暴行后,他的想法彻底改变,最终选择脱离日伪阵营,投身东北抗联。在东北的寒冬里,他和战友们与日军多次交锋,赢得了当地抗日民众的广泛支持。之后他去了苏联寻求庇护,组织批准了他正式加入共产党。1945年,杨海清率领部队与苏军一同返回东北,他被任命为合江人民自治军依兰第五支队的副司令。
杨海清起初被委以重任,但在新环境下很快迷失自我。他抵挡不住金钱和女色的诱惑,成了当地黑恶势力的靠山。后来,在特务的游说下,他叛变投靠了国民党军队。为了往上爬,杨海清不惜拿几位干部同志的生命当筹码,用他们的血换来了辽东绥靖副司令的位置,还混了个中将军衔。辽沈战役开始后,他想尽办法躲避追捕,靠赶大车谋生,但最终还是被老百姓举报,进了功德林。由于犯下不少罪行,他在1951年被执行了死刑。邓子超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还加入了共产党。不过,他后来没有跟随陈赓等人,反而选择了蒋介石的阵营。抗日战争打响后,邓子超被任命为江西保安第14团团长,带领部队投入抗日战斗。他在庐山地区成功阻击了日军进攻,因战功显著获得表彰。解放战争那会儿,他坐上了江西省保安司令的位置。面对全国局势的转变,他依然站在蒋介石那边,没打算改弦易辙。1949年,解放军拿下赣州后,他被抓了起来,送到功德林进行思想改造。可他顽固不化,不但不接受改造,还打算策划越狱。结果,1950年他被判了死刑,1951年执行。
张卓在国民党将领中算是个另类。跟蒋介石身边那些互相包庇、贪污腐败的军官不同,他为人正直,做事光明磊落。他在日本士官学校完成学业后,回到国内先后在云南讲武堂和湖南讲武堂担任教职。北伐战争一打完,他就被调到中央步兵学校当教育长。这人既能打又能写,还从不收礼,蒋介石没少夸他。1942年,他被任命为胡宗南麾下第一军指挥官,多次与日军交锋。在潼关战役中,面对敌军的强大火力,他的部队遭受重创,最终被解除职务,调回步兵学校担任教育长。1948年,他再次上阵,带领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对抗,结果又一次失利。被俘后,他被关进功德林。在那里,他不仅拒绝接受思想改造,还鼓动其他囚犯一起策划越狱。由于这些行为,他在1950年被判死刑,并于次年执行。张国勋在国民党军中算得上是个狠角色。他出身贵州讲武堂,最初只是黔军的一个小排长。靠着北伐时的战功,他一路爬到了独立旅参谋长的位置。这支军队后来被国民政府接管,他直接当上了团长。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他带着手下参加了太仓和武汉的防御战,在战场上打得特别勇猛。他在前线亲自指挥战斗,一次战斗中右眼被子弹击中,但他坚持留在战场,结果右眼完全失明,成了单眼将军。之后,他被提升为少将旅长。长沙战役一开打,他就表现突出,跟日军硬碰硬打了好几场。蒋介石得知他的战绩后,直接提拔他当了26集团军参谋部的二把手。
升到高位后,他跟毛人凤、蒋经国这些国民党大佬慢慢熟络起来,最终成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之一。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蒋介石在撤离大陆之际,将镇守大西南的重任托付给了他。尽管他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能力也不差,但局势已定,谁来了都无力回天。结果他兵败被俘,被送进了功德林接受改造。他原本有机会被宽大处理,但有人揭发他曾协助军统杀害革命人士。因为牵涉的人太多,最后被判了死刑,1951年执行。这五个人的是非功过都很清楚。在功德林里,比他们作恶更多的国民党将领多的是,但大多数人还是能跟上时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认真接受改造。这五个人与老百姓对着干,结果肯定没啥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