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其勇壮受到宋高宗赏识,但始终壮志难酬

史海撷英 2024-10-03 09:59:0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一首著名的“壮词”可以说是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所有的理想与无奈都在这首词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辛弃疾曾经的风光无限和最终的壮志难酬,大梦成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是我国著名诗人,但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有过一段时间的军旅生活,并且还上过战场,与敌人展开搏斗。那么一个诗人能杀敌多少?诗人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柔弱的,而他恰恰相反,被后人称为文武将领,既能吟诗作对,也是上阵杀敌。

关于辛弃疾的文学家、著名豪放派词人的身份,人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辛弃疾是一位词人之前,他也是一名以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为终生理想的武将,拥有着关羽、秦琼、李靖之智勇,但奈何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到临死前也未能实现抱负,壮志难酬。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辛弃疾生活的地方也已被金人所占领,成为了金国铁骑践踏的沦陷区,尽管一直生活在金人的统治中,但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身为汉人的强烈民族情怀始终根植于辛弃疾的心中,在目睹过汉族百姓生活的艰辛以及金国的残酷统治之后,辛弃疾更加坚定了心中想要恢复中华的决心,自幼便立下了恢复疆土的宏大目标,并一直为此不断努力奋斗着,只为了有一天能有机会可以拿起手中的兵器在战场上与金兵对决,杀敌报国。“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亮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攻势猛烈,引起了一大批汉人纷纷起义自发组队对金人的入侵进行反抗,其中就包括辛弃疾所带领的队伍,当时才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率领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加入了由同为山东济南人的农民领袖耿京所领导的起义军队伍一同奋起反抗。根据史书记载,辛弃疾的样貌孔武有力,一看就是个大汉,并且从下习武,格斗之术很强。而在南宋时期,当朝无能,不想北上抗金,所以他只能拉起两千人的队伍,参加山东境的义军,简单来说,为国为民,直接拉着人就去抗金。而这时候上级领导并没有让他上阵杀敌,而是让他干文职,很看重他的才学。第二年,作为金军首领的完颜亮却因金人军队内部突发矛盾而被部下杀害,金军内部一时间群龙无首,混乱不已,金军处于弱势无疑就是有利了辛弃疾所在起义军队伍的反扑,当时辛弃疾在队伍中担任掌书记,主管文书,参与机密,受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系,与之联盟共同围攻金军。

辛弃疾

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但人算不如天算,还没等回去上报情况,辛弃疾在返程途中就得知了同为起义军将领的张安国投敌叛国并将耿京杀害的消息,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也让辛弃疾顿时怒气横生,当天夜里便率领几十名精兵潜入敌方军营前去捉拿这个叛贼,以锐不可当之势从有着几万人的金军军营中成功生擒了张安国,并押送至建康,将人交给南宋朝廷处置。“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这一场成功生擒叛贼的战斗也让辛弃疾顿时名声大起,甚至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赏识,“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时年二十五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他的仕途。

一直心怀收复失地,恢复疆土之志的辛弃疾期待着能再次领兵作战,但谁能想到,上天又跟他开了一次玩笑,有着“归正人”身份的辛弃疾始终遭到南宋朝廷的猜忌,所谓“归正人”指的就是从沦陷区投奔而来的人,南归之人一直都是宋金两国处理关系的敏感问题,所以,对于像辛弃疾这样的南归之人的忠诚度,南宋朝廷保有质疑,因而大多不会委以重任,就算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也不例外。“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多年只能屈居于地方官的辛弃疾一直被排除在统治权力之外,也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到了淳熙九年(1182年),被罢免之后,辛弃疾便选择了隐居,一过就是二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那首《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过着整日悠闲的日子但满腔的愁绪却是无从发泄,一个“欲说还休”,道出了辛弃疾郁结心头已久的心境,一生抱负,却不为所用,悲愤愁苦溢于言表,但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最后也只能谈谈天气罢了。

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登临北固亭,遥望远方景色,天地茫茫,人在此刻是那么的渺小,他再次感慨自己报国无门的哀痛,悲叹这一生的境遇,也就此心境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之后的辛弃疾在军事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成就,一直郁郁不得志,想要上阵杀敌也没有那个条件。反而他在文学方面成就越来越深,对政治有独到的见解,很多言论都是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的。而他之后又把一些民间特色的文化,融入自己的诗词中,让自己诗词更有民间特色,这是其晚年的作品。辛弃疾到晚年,虽然还想上阵杀敌,但已经年老,不能继续上阵杀敌,只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辛弃疾被贬了很多次,而其中的理由是收敛钱财,以及乱用刑罚。“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久之,主管冲佑观。”

而辛弃疾收敛钱款一事好像并不是别人捏造,从他的府邸以及妻子就能看出,娶了六房妻子,住的院子让朱熹都有点吃惊,其豪华程度可见一斑。而他的这些钱是从哪来的呢?他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也没有哪位有钱的亲戚,这些财产就成为来路不明的,也因此被人弹劾,说他敛财。而之后他的好友在一本书中写道,他曾经检查商船贩运的事情的时候,发现过自己的好友辛弃疾的货物,他把自己的货物,当成军用物资,躲避检查,从而取得暴利。

辛弃疾

开禧三年(1207年),南宋朝廷终于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让他去往临安赴任,但这一次,收到诏令的辛弃疾却再也不能继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了,重病卧床已久的他早已经油尽灯枯,同年的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便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被人多次弹劾,他自己也没有做出什么辩解,仿佛已经默认了这种事情,默认了他野蛮执法,默认了他收敛钱财。虽然这样可能会让他的形象有些崩塌,与人们了解的辛弃疾不一样,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使用野蛮执法是为了百姓,收敛钱财也可能是为了百姓,也许辛弃疾通过其他方式,用自己的财产救助无辜的人,而在辛弃疾死后,并没有在他家中发现多少钱财,只有一个大房子。辛弃疾一生,只追求不愧于心,不会多做解释,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他的傲气使然。“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呜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0 阅读:17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