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第一批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文官朱家骅(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名列第20,排在宋美龄之前。很多人可能对此人不了解,但是能排进前20名,朱家骅绝对不是一般人。
朱家骅的经历堪称豪华,但是却很低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朱家骅,字骝先,浙江湖州人,人们常尊称他为“骝公”,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的朱家骅,10岁丧父,11岁丧母,生活和读书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公费留学美国,然后再次留学德国,取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岁的敢死团团长朱家骅不只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官,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宣统二年(1910年),刚刚加入同盟会的朱家骅看到了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被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举所感动,从上海跑到南京,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罢手,第二年,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立即决定成立中国敢死团,并在《民报》上招募人员,先后有学生、军警和政府官员500多人参加,在大家的一直推举下,朱家骅当上了中国敢死团团长,这年,他才18岁。武昌起义后,陈其美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朱家骅和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有力地支援了辛亥革命。
朱家骅
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朱家骅曾在同济大学的前身,德国退役军医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学习德文,打下了良好的德语基础,民国三年(1914年),他随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一起到德国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系留学,受一战的影响,他没有取得学位,两年后回国。
民国六年(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沈尹默向他推荐了朱家骅,蔡元培被这个年轻人扎实的德语功底所震惊,决定聘请他出任北大教授,这一年朱家骅24岁,成为当时北大28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德语课非常精彩,很多学生慕名选他的课程。
创立中山大学“五・卅惨案”爆发后,朱家骅领导北大学生集会游行,占领警察总局和邮电局,史称“首都革命”,“三・一八惨案”后,朱家骅被列入黑名单,受张静江、戴季陶邀请,担任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备成立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忙于北伐,中山大学实际上是副校长朱家骅在主持,这一年,他33岁。
国立中山大学
他锐意整顿,扩充院系规模,大力建设图书馆,邀请鲁迅、傅斯年、顾颉刚等大批知名学者到中山大学任教,中山大学很快成为学术重镇,全国名校,戴季陶曾这样公开评价朱家骅——“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才。”一个就是指朱家骅,而半个则是指易培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他还创办了两广地质调查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科中山大学地理系,邀请德国学者担任系主任。
杭州免于成为焦土的守护者日本入侵江浙时,朱家骅正主政浙江,蒋介石下达“焦土抗战”命令,他三次违抗“最高领袖”的命令,一次是驻守杭州的第10集团军63师奉命挖开钱塘江大堤抵御日军登陆,大堤一开,杭州城将生灵涂炭;一次是军统局别动队准备焚毁杭州城著名建筑;最后一次是工兵运来两吨炸药,准备炸毁钱塘江大桥。都被朱家骅极力阻止,抗命的结果是他被调离,临走前,他特意嘱咐杭州市长、浙江省警察局局长、保安处处长一定要保护好杭州,新任浙江主席黄绍竑撤退时要求 烧毁杭州全市,他的命令最终没有被下属执行,对比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长沙大火,可以说,没有朱家骅的抗命,今日的杭州恐怕将是另一个画面。
在朱家骅的倡导下,先后创办了中央图书馆、中央博物院、国立编译馆,抗战期间主持国家文物西迁,中研院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朱家骅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担任代理院长18年,前任是蔡元培,后任是胡适。败退到台湾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也不敢随便到中研院抓人,“只要是中央研究院的人,我们能不动他就不要动,事关国际视听,假如中央研究院有人被抓起来了,那就是不得了的国际大事”。
成为战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朱家骅任国民党中执委秘书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为了防止汪精卫掌权和抗衡CC派,戴季陶给蒋介石出主意,将秘书长提高一级,高于中央部长,仅次于总裁、副总裁,6月份,兼任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中统),朱家骅成了国民党中央真正的三把手,他工作上大包大揽,让副总裁汪精卫无法插手,眼看掌权无望,汪精卫只好出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上中央组织部部长,主管党务并兼任中统局局长,朱家骅招兵买马,自立门户,把陈立夫、陈果夫那一套统统抛弃,把大批CC分子清除出各省市党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辞去中统局局长职务,同年,将组织部长一职让给陈果夫。
朱家骅
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荣登“战犯榜”第20名,与他参与政治有关,尤其是担任组织部长和中统局局长的经历。
晚年凄凉做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朱家骅为国民党奔波操劳一生,到了晚年,最后还是被蒋介石抛弃,被“请”出“中研院”,虽然经历了两段婚姻,但是朱家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晚景凄凉,任高官多年但一生清廉,没有什么积蓄,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
1963年,71岁的朱家骅因心脏病在台湾去世,葬在阳明山。
生前身后,政治风向变换,成败任人评说,但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历史,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