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哪三种?无后是什么意思?

张无远啊 2020-07-11 19:02:45

想想吧,同学们朋友们,被逼婚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每个长辈催婚,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怎么反击?当然是问一句:“另外两个不孝是什么?”问完之后,保准你会挨一顿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人啊,有很深的家族(宗族)观念,这种观念,让中国人的亲情比任何民族都要浓厚,所谓血浓于水,再好的朋友、同事,也比不过血缘关系带来的亲情,你看,皇帝就不会把皇位传给最有学问的大臣。(这是扯淡)

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当然有许多好处,一条血脉延续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哪怕两个陌生人,如果是同姓,也会说上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但也不免有许多糟粕文化,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只有生男孩才叫有后,因为只有男孩才能延续宗祠,延续家族血脉。

放到现代,这当然是糟粕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也,为无后也,君子以为忧告也。”——《孟子·离娄上》

这段话的解释颇有争议,一种说法跟我们通常的认知一样,无后就是没有后代,是为不孝。另一种说法则将“无后”理解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因为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妻子。

舜当然不是个不孝父母的人,只是他的家庭太过悲惨,后母和生父每天变着花样要弄死舜,到了结婚年龄也不管舜,没办法舜只好自行娶妻了,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我认为不重要,因为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孝顺”,无论没有后代,还是没有尽子女的责任,都是属于不孝。而且自古至今,大多数人都认可第一种(没有后代)的说法,包括《十三经注疏》这类经典。因此,无后指没有后代,这种说法更具普适性。

不孝有哪三种?

《孟子·离娄上》原文只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没有另外两种不孝具体是什么,但是在《孟子·离娄下》又提出了“五不孝”的说法:

“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度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好吃懒做、贪酒好赌、贪财好色是三种不孝,放纵自己让父母羞愧,是一种不孝,好狠斗勇让父母处于危险,是一种不孝,其实总结起来,还是三不孝,因为前三种都是“不赡养父母”的具体分析,似乎并没有提到“无后”这个方面。

又,东汉赵岐著《十三经注疏》,在《孟子·离娄》原文基础上,总结出了“新的”三不孝:

于礼有不孝者三:

事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亲,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第一,一味顺从,把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所谓的“愚孝”,也是不孝;

第二,不能赚钱养家,让父母挨饿受冻,不能赡养父母,是不孝;

第三,不谈恋爱不结婚,绝了一家血脉,是不孝。

第三种是最大的不孝。

争议

1、《孟子·离娄》有争议,因为如果把“没有后代”作为“无后为大”的解释,那么在《离娄下》中的五不孝,没有任何一条提到了“无后”,这显然是前后矛盾的。

2、《十三经注疏》有争议,既然孟子的“五不孝”并没有提到“无后”这一条,那么赵岐的注解,就有明显的断章取义的嫌疑。

那么,赵岐为什么要说“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后世为什么又普遍认可这种说法呢?无非还是受了政治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罢了。

1 阅读:781

张无远啊

简介:诗词,历史,传统文化,中外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