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军的炮火有压倒性优势。
当时国军最好的炮是从瑞典购买的博福斯75mm山炮,最大射程90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25发,重量达到800公斤。射程远,但威力相对较小,而且太重,需要两匹马拖拽或者拆成8块驮运。以当时的国力来看,这已经是中国能承受的最好的炮了。因为再重,运输和转移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而炮兵部队到战时,往往会分割成营或者连配合步兵作战,一个营根据情况大概能分配到8-12门山炮。
而日军则装备了大量120mm、150mm、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甚至还投入了一种“秘密武器”——“特二十四榴”口径达到30cm。据参战老兵回忆,日军开炮后,阵地上有地动山摇的感觉。刚修好的工事,往往抵挡不住一轮炮击。而且,日军还掌握了制空权,一旦发现国军炮兵阵地就会进行狂轰乱炸。
当时国军在浦东设了一个炮兵阵地,为了躲避日军的飞机,白天将炮隐藏在竹林或者沟渠里面,黄昏和夜间才开始活动。炮兵团将观测点设立在耶稣教堂楼顶和英美烟草公司大楼楼顶,装有电话线跟后方联系。而当时日军的旗舰“出云号”就常停泊在大楼前的黄埔江上。这个位置恰好在炮兵射击的死角,因此日军也没打算破坏两栋大楼。炮兵也正好利用此处观测,为后方阵地提供了大量精确的数据和引导。
10月间,炮兵团接到奇袭浦西日军机场的命令。经侦查,该机场停有30架左右飞机,每天拂晓前,电灯通明,大概50分钟后第一批飞机就会起飞。炮兵团制定方案:在美英烟草公司大楼东南设阵地,安排8门博福斯山炮,每炮配炮弹百发,利用亮灯后50分钟,打击日军机场。当日凌晨,炮兵团先试射了一发命中目标,随即大面积射击,8分钟射出800发炮弹。接着全部人员和器材迅速撤离阵地。日军军舰对浦东炮轰了一个上午,炮兵团却丝毫无伤。事后得悉,这次奇击毁日机5架,击伤7架。
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军主要力量集结在黄埔江上。日舰炮火口径大,射程远,对两岸中国守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炮兵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摧毁黄浦江岸的敌舰。炮兵团始终活跃在浦东,敌舰在通过黄浦江的时候往往会遭到我军的炮击,随后日军飞机就会飞来侦查,但却始终找不到我军炮兵阵地。炮兵团甚至还命中过日军旗舰“出云号”,但因为威力太小,并未对敌舰造成太大伤害。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实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不论炮兵团的战士再如何英勇也难以对战局产生重要影响。
炮兵团由于数次完成奇袭任务,对日军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冲击,因而获得了“浦东神炮”的称号,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派出飞机和汉奸,不断搜索炮兵团的阵地。由于炮兵团名气渐旺,也有不少记者想来采访,要求看一看“神炮”的雄姿。一天一位与炮兵营长相熟的《时事新报》记者,请求到阵地采访。营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将他带到隐蔽在竹林内的炮兵阵地,记者拍了一些照片。回去以后,写了详细的报道,刊登在报纸上。
第二天一大早,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在看报纸的时候,看到了这篇报道。内容详细地介绍了炮兵的情况还配了大幅照片。张发奎顿感不妙,这篇报道极有可能让炮兵阵地暴露。于是立即叫来副官传令,让炮兵立刻转移。所幸炮兵阵地转移及时,当天上午日军即派出飞机,将阵地附近所有的竹林全部炸光了。这几门山炮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却是当时国军的全部家当,如果被日军炸毁,那抗战将会更加艰难。随后,张发奎下令将该炮兵营长撤职。报社的记者也遭到了处分。
这件事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军人的素质普遍不高,对现代战争完全没有概念。保密工作虽然历来就为部队所重视,但一般士兵往往认为只有电报、部队驻防情况这些是重要保密信息,殊不知,在现代战争中,许多自己平时不容易注意到细节,往往也会为敌方提供重要的信息。一个小小的疏忽,往往可能造成致命的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军事保护区都禁止拍照,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