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街头碰到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一屁股坐在商店门口,哇哇大哭,母亲站在一旁,满脸尴尬却忍着没发火。
路人投来目光,有人摇头,有人笑着提议:“哄哄孩子吧。
”但笑声落下,母亲始终没过去安慰她的孩子,只是站在一旁,显得无助又疲惫。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自己,初为人母时,那些“崩溃又和解”的时刻。
养孩子真的很难,特别是做妈妈的,总希望每一步都走对,与孩子“通上电”,然而事与愿违的时刻数不胜数。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矛盾,每次都像一块小石子,激起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波澜——不过,后来我发现,这些波澜,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和孩子站在同一片水面上。
一位朋友大糯糯,是个酷爱户外运动的妈妈。
怀孕前,她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成为母亲后,她却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育儿生活中。
这种转变对她来说并不容易。
她坦言,一开始和孩子的连接感很弱,甚至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后来,她学会带孩子外出散步。
推着婴儿车的那些清晨和黄昏,她意外发现了身边从未注意的风景:湿地里栖息的白鹭,细长的腿像把剪刀;河边垂钓的大爷,阳光落在鱼竿上亮闪闪的;大草坪上,孩子伸手抓住一丛蒲公英,像发现了宝藏。
大糯糯说,过去的她总追求更高的目标、更远的风景,但母亲的角色让她重新定义了“广阔”:广阔不在远方,而是出现在孩子的小手指向之处。
“推着她的车往前走,真的觉得生活变美了。
”她笑着说,那些细小的美妙时刻,像是和孩子共同发现的“秘密”。
做不完美妈妈也能找到亲子沟通的“密码”对另一个妈妈朋友饭团来说,育儿过程中她最难接受的,是自己的“不完美”。
饭团是个行动派,带着孩子的时候,她总希望一切都计划好,但孩子的不可控性,经常让她感到挫败。
“常常一秒前还在满心期待晚上陪她玩积木,下一秒,她因为牛奶没有倒满而泣不成声。
”饭团说,“无数次怀疑自己作为妈妈是不是不够合格。
有一天,下大雨,饭团原本想留孩子在家,但小家伙坚持要出门玩水,拗不过,她破天荒答应了。
于是母女俩戴上雨帽,穿上雨鞋,在雨中找了个水坑踩水。
水溅湿了陈旧的裤脚,衣服也被雨点打出深色的斑点,可女儿的笑声一直没停。
饭团说,那一刻,她忽然明白了,育儿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陪孩子像孩子一样去体验世界”。
从那之后,饭团开始尝试“蹲下身”和孩子沟通,试着读懂孩子语言背后的真实需求。
比如,孩子哭,不只是发泄情绪,而可能是因为她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时,她会拿起一本绘本,比如《爱哭的汪汪狗》,和孩子一起看,“你是小狗汪汪吗?
要不要试着告诉妈妈‘汪汪’为什么哭?
”饭团说,这样的一步步尝试,也治愈了自己。
从身体联系到心灵连接,爱是看见与理解贝塔妈是一位医学博士,她信奉科学育儿,但即使如此理智的她,也难免在育儿的细节里纠结、矛盾。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断奶的那段时间。
对于母乳喂养,贝塔妈一直非常重视,因为她知道母乳,不只是身体上的滋养,更是亲子关系最初建立的纽带。
但当孩子到了断奶的年龄,她纠结了很久才下决心。
她说:“我意识到,如果羁绊过多,可能会拖慢孩子的独立,而我想要搭建的是一种既亲密又稳定的关系。
断奶后,孩子喜欢上了贴纸游戏和绘本,常常一个人专心研究半天。
贝塔妈意识到,孩子在成长,亲子关系也在成长,它已经从身体的连接变成了心灵间的对话。
一次游泳课,孩子抱怨泳镜总是不舒服,贝塔妈一开始以为孩子在逃避,后来才发现泳镜确实坏了,这让她惭愧不已。
她说:“如果没有耐心,可能永远不会发现孩子的话其实是有道理的。
她总结道,爱孩子是一种能力,而这能力的核心是“看见”——看见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需要,理解他们小小心灵的敏感与脆弱。
亲子之间,看似渐行渐远,实则深度相依最后再说说我自己。
我永远记得,那天儿子在街上哭闹了近二十分钟,我以为我们之间已经没有沟通可言。
直到他轻轻地伸开手,说,“妈妈,抱抱我吧。
”那一刻,我忍不住抱起了他——其实,他真的已经很重,但这个动作就像一种无声的和解。
后来我发现,越是觉得无法建立连接时,越需要不断努力。
孩子的成长中充满了哭闹、挣扎,以及那些微小得几乎难以察觉的进步,而这些恰恰是亲密关系的养料。
有人说,孩子长大了,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我觉得,亲子之间的关系从不会真正远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彼此依存。
那些哭过、闹过,争论过、陪伴过的时光,会成为爱最坚韧的纽带。
当我看着儿子在玩具车上笑着玩耍,突然明白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根缠绕的藤条,总有分开的时候,但根永远连在一起。
成长的过程,也是彼此靠近的过程。
只有努力看见对方,爱才有可能真正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