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中华可谓国富民强,再加上地大物博,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比如四川,人们第一反应想到的应该就是“火锅”、要不就是“辣”,当然还有“豪爽”的东北等。说起华夏各地,“上海”要着重提一下了,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这么说“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几乎是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尤其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高度繁华的上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般来讲,越是生活节奏快,城市就越“年轻”,但上海却是个例外,其历史甚至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春秋时的上海隶属吴国、战国又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如今的“申城”即来源于此。当然,上海又简称“沪”,这要追溯到晋代了,当时渔民发明了一种叫“扈”的捕鱼工具,之后慢慢演变就成了上海简称;某种意义上来说,“沪”最早的意思是指:上海本身是个小渔村,这种观念一直到宋代仍在延续。
简单来说,北宋时松江上游不断淤积,导致海岸线不断东移,促使船只仅能停靠在松江支流,也就是当时的“上海浦”,说白了还是个渔村码头;一直到南宋,随着人口越来越集中,“上海浦”附近居民越来越多,这才建城改名为“上海镇”。当然,这些是千年前的历史,如今的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海运便利促使中外交流增多,“上海”早已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追溯到清末,这里还是“最早对外开放”的五大口岸之一。
也是这个原因,列强纷纷在上海建“租界”,久而久之,上海也成了最早“洋化”的城市之一,耳熟能详的“十里洋场”由此得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上海”也是我国最早的直辖市之一,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的上海甚至称得上“经济中心”,仅2018年的人均GDP已达13.5万。说到这或有朋友笑了“又是‘人均’,看来自己拖后腿了”说这话的大概率不是上海本地人;正如易中天所说“一眼就能分别出上海人”,老上海和“沪漂”的区别,大概也从这里有所体现。
上海,总结起来“标签太明显”,无论是从生活方式、观念等各个方面,似乎都有一种别与他处的味道;放眼望去,外地人第一眼就能“有所区别”,因为上海的建筑就与别处有着明显不同。简单来讲,上海建筑是典型的“中西结合”,这也是历史所致;19世纪,当时的上海建筑还是青砖黛瓦、雕栏玉砌的中式样子,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上海“租界”建筑却是一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子,久之两者结合,再加上如今的现代化霓虹大厦,上海被称为“魔都”首先就反映在建筑上。
除此外,还有“上海话”。说起“方言”没什么特别的,大抵带有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一般来讲,很多朋友方言说习惯了再说普通话多少会有点“别样味道”,但其本人却误以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这就是“河普”、“陕普”、“东北普”的由来。但是,上海人却能很好区分“上海话”和“普通话”,一口吴侬软语可是上海本地人的标志,别说发音,就连说话方式都与普通话有着明显区别;对于外地人来说,即使长期生活在上海也未必能学出“上海味”,因此是不是上海人,几乎开口就能“分辨”出来。
再有就是生活方式,这就要提一下上海人的外号了,“(老)劳克勤”。追溯历史,英文“collar(职员)”音译指的就是上海人,这些人也是受到西方文化冲击最早的人,也是他们将本土与西方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当然不只是名字,其影响深入上海人生活的角角落落,比如上海长期、发达的商业活动,上海人习惯讨论公事,也养成了公私分明的性格,这些生活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但这些生活习惯在外地人看来,逐渐成了“精明和市侩”的外在表现,当然还有上海人的“精致”;说起上海人的“精致”甚至可以说主导了中国的潮流,从19世纪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上海人举手投足都有一股“贵族”气息,发展到今天,那就有点“小资”了。最早一批“(老)劳克勤”出现,上海人就习惯了打扮自己,尤其民国时期,上海女人开始将自己“塞”进小一码的套装,男人们也开始西装革领的出现在大街小巷;除了买菜穿家居服外,但凡外出,上海无论男女都要将自己上下仔细打点一番。
当然,在老上海,“精致”也直接反映了人的地位,越是“精致”就越能代表地位尊崇、生活无忧;直到今天,上海人的“精致”逐渐演变成了“严谨”,甚至有些“苛刻”,比如交通规则、“垃圾分类”等政策的遵守。举个例子,“车让人”规则出现后,几乎所有上海司机都在严格遵守,在红灯时几乎没车辆过马路;如果真有“抢红灯”的车辆,无论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大家都会说“这不是上海人”。
再说“垃圾分类”,上海人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因此不少外地人抱怨上海人“斤斤计较”;当然,干湿垃圾分起来确实比较麻烦,甚至分类标准和细则搞得人晕头转向,但上海人却在身体力行,某种角度看,这也是我国“垃圾分类”为什么最早选择在上海实施的原因。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上海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排外’”这点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其实不光上海,任何一个世界级大都市,都很“排外”;以上海为例,紧张的生活节奏、公私分明的本土性格,以及生活物价,这些都让人觉得这座城市缺少人情味。
说起“上海是否排外”只能见仁见智的理解。比如四川人去上海,上海人都会热情帮忙,甚至会帮着“斤斤计较”的砍价;目的只有一个,四川曾发生了大地震,上海人在以各种形式支援灾区,这大概就是“思惟九州之博大兮”的真正解释吧。
上海男人越老越有魅力,善于变通,见过世面,大度有味,时尚大方,称为老克勒
有些外地人说上海话说的不要太好,一点口音没有
我们这个房东是62年来的上海定居住茅草屋 现在几套房子 他儿子孙子们 是上海户口
好像什么都懂,其实懂得的并不多。哈哈哈
老克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