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这样说毛主席:他不是我的学生,当时的水平太差考不上北大

南萧看花回 2024-04-24 10:09:38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毛主席与胡适,作为同一时期的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都做出过突出贡献。

年轻时期的两人,还有一段缘分不浅的师生情缘,且两人对对方都十分欣赏。

然而,胡适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却称,毛主席水平太差,考不上北大!

师生情缘——“我的楷模”

从年龄上来说,毛主席与胡适,属于同龄人。毛主席出生在1893年,时值清王朝统治末期,胡适也仅比他大两岁。

然而虽然年纪相仿,但在青年时期,论“成就”而言,胡适可谓一骑绝尘。

1917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展开时,胡适已经是声名显赫的运动领袖,还是留学归来的北大教授。

而毛主席当时,尚在湖南师范读书,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

随着《文学改良色议》一文,在中国大地掀起白话文浪潮,作为作者的胡适,瞬间风靡全国。

天下青年无不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可见当年他在全国的火热程度。

作为有志青年的毛主席,当时也是《新青年》以及陈独秀和胡适的忠实读者之一。

1918年6月,毛主席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同年底,他第一次到北京,来到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前沿。

这次北上之行,对毛主席来说,可谓影响深远。

其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认识了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

说起毛主席与胡适的缘分,还要提到一个人。

当年秋天,毛主席在湖南一师的恩师,也是他后来的岳父杨昌济先生,受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昌济在北京安顿妥当之后,便立刻致信毛主席,建议他到北大来深造。

几个月后的11月,毛主席因在湖南学生工作的需要,便应老师之邀,来到了北京。

毛主席与胡适的第一次见面,正是源自于杨昌济的牵线搭桥。

因杨昌济的关系,毛主席、蔡和森等人,曾来到缎库胡同胡适的居所拜访,所谈多学术及人生观各问题。

之后,毛主席在京暂留。经人介绍寻了一份,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的工作。

深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尤其是毛主席这样,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人来说。

在北大期间,毛主席不仅参加了各种学会。更重要地是他可以旁听各大教授的课程。

其中,胡适所授课程,他也自是不会错过的。

正是由于这段在北大时期的交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毛主席算得上是胡适的学生。

对于这段经历,毛主席的态度是充满感激的。

1936年,主席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谈及《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曾直言:

“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驱张留法——胡适赞同

新文化运动时期,毛主席不仅是思想上,他的许多行为,也曾深受胡适等人的影响。

在毛主席的眼中,胡适亦师亦友,而胡适却认为,以毛主席的水平考不上北大。为何胡适对毛主席的评价,不是带有一种身为“师长”的语气?

毛主席的初次北京之行,持续时间并不长。

1919年3月,毛母病重的消息从湖南传来,主席便不得不结束了这次北上之行。

毛主席在离开北京之前,亦曾专门拜访胡适。目的是为了“争取他支持湖南学生的斗争”。

同年7月,毛主席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并同期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

对于这篇文章,胡适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肯定,称赞了“其眼光很远大,也肯定了其是现今一篇重要文字。”

由于胡适的赞扬,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迅速在各大报刊被转载推荐。包括胡适主持的《新青年》等重要报刊。

此外,毛主席1921年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也受胡适影响颇深。

据毛主席1920年2月14日,给周士钊的一封信中所言,他曾经同胡适商议过,关于建立一个“工读互助团”的计划。

并且根据胡适的建议,他将这个“互助团”,命名为自修大学。

对于此事,在胡适的日记也有相关记载,他声称毛主席曾将拟定的自修大学章程,拿到胡适家去,并请他修改。

除了这些报刊、学习班之外,毛主席与胡适联系较为紧密的,还有两件事情。

一是“驱张运动”,一是关于留法一事。

1919年12月,时隔半年有余,因湖南“驱张运动”,毛主席率领湖南各界代表,再次北上。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唯独两次上京的最后一次。

这一次他在北京停留了大概三个月,目的就是争取各界对湖南“驱张运动”的支持。

在此期间,毛主席再一次拜访了胡适。

而对他提出“支持湖南学生斗争一事”,胡适也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驱张运动”取得胜利后,毛主席特意给胡适写了一封信。

一是对胡适在此次运动中起到作用的肯定,,二是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得到胡适的支持。

至于另外的“留法”之事,还得从毛主席第一次赴京原因谈起。

当时,新民学会刚刚成立不久。恰逢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发起号召,邀有志之士到法国勤工俭学。

新民学会中亦有很多成员,对此颇有想法。毛主席亦花费很多精力,积极组织和宣传留法一事。

当时他到北京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便是为留学法国做准备。

然而就在法国邮轮即将启航的前几天,主席突然告知众人:他不去了!

对此,毛主席也给出了解释。

在毛主席看来,有人到外面,是为了学些新东西,回来改造的国家。但同时也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本国问题。

除此之外,他在一封信件中曾言关于留学一事,他曾与胡适和黎锦熙探讨过,“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

可见,毛主席最终拒绝留学,胡适的意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分道扬镳,不停争取

既然曾经亦师亦友,又彼此赞赏有加。那么胡适为何会对毛主席作出尖锐评价,认为以毛主席当时水平,考不上北大呢?

究竟原因,主要还在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迅速且深刻的变化。

而毛主席与胡适信仰的救国之道,也逐渐走向了两极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主席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成长为一名信仰马列主义的政治家。

这样一来,与胡适一贯坚持的进化与改良道路,便只能逐渐“分道扬镳”。

虽然信仰和坚持的道路不同,但从始至终,毛主席其实一直没有放弃对胡适的争取。

1923年,毛主席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外力、军阀与革命》。

文中,他将胡适、黄炎培等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划分为非革命的民主派。

并明确指出:是可以争取和合作的力量。

可以说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对胡适一直采取的都是争取和团结的政策方针。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内局势再一次面临巨大变革。

彼时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党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作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且无党派所属的自由主义大师,胡适是双方都要努力争取的目标。

1945年7月,傅斯年等人飞抵延安,商谈和平建国问题。

临结束前,毛主席还曾以学生的身份,请傅斯年代为向胡适问好。

同时,身在纽约的董必武,也受党中央委托,与胡适有过多次畅谈,希望他可以在道义上支持我党的主张。

虽然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当谈及到毛主席是不是其学生时,胡适否认了。

并且还补充了一句,按照毛主席当时的水平,考北大是考不上的。

在毛主席眼中,他一直将胡适当做重要导师。这样尖锐的评价,无疑是将两人的关系彻底划清了界限,

事实上,毛主席在进军北平之前,还始终抱着可以把他留下的期待。

主席甚至认真考虑了,如果胡适能够留下,对于他的安排问题。

“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彼时胡适曾经的得意门生,也是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吴晗,与毛主席与周恩来总理有过一次会面。

主席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吴晗。可惜话传到了胡适耳朵里,事情却没有按照预想的趋势发展下去。

尽管如此,我党对胡适的争取,始终没有停下来过。

1956年9月,毛主席接待从南洋归国的作家曹聚仁。交谈时,他再一次委托曹聚仁给胡适写信,邀他回大陆看看。

可惜至始至终,胡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随着胡适1962年离世,这段纠缠近半个世纪的交往,最终画上了句号。

参考文献:

赵映林. 毛泽东与胡适 [J]. 共产党员, 2011, (07).

李文乾. 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 [J]. 福建党史月刊, 2002, (05).

吴小妮. 道是无情却有情──毛泽东与胡适[J]. 湘潮, 2001,(02).

0 阅读:0

南萧看花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