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既丰富又有趣,包括扫墓、禁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和插柳等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生离死别的悲酸,也充满了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具有独特风俗的节日。
扫墓祭祖自唐朝以来,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绘了这一风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首诗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此节日对逝者的哀思。时至今日,扫墓祭祖仍被广泛实践,体现了后人对于先人的深切缅怀。
踏青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大地复苏,万物生长,是外出郊游的绝佳时期。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传统。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自那时便已流行。宋代,踏青活动更是普及,宋人吴惟信在其诗作《苏堤清明即事》中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出游的景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反映了当时踏青风俗的盛行。
荡秋千在唐代,荡秋千不仅普及于民间,更成为清明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韦庄的诗作描绘了这一风俗:“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由此可见,荡秋千的习俗深入人心。随着这一传统的广泛传播,元、明、清三个朝代将清明节特定为秋千节,甚至在皇宫内也设立了秋千设施,供皇后、嫔妃以及宫女们娱乐。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期间广泛流行的传统习俗。古时人们认为清明时节的风力适宜于放风筝,正如《清嘉录》所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时候,放风筝不仅被视作一种娱乐活动,还被赋予了驱除不祥之气,祈求灾难解除的深层含义。民间常有将所知的灾祸和疾病书写在风筝之上,并在风筝冲上云霄之际剪断线索,任其飘向远方,以此寄托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斗鸡在古代,清明节期间斗鸡游戏十分流行,自清明开始直至夏至结束。我国关于斗鸡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唐代时期,斗鸡活动达到顶峰,不仅民间广泛参与,甚至连皇帝也热衷于此。花蕊夫人,一位五代时期的女词人,曾在诗中提到:“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这表明皇宫内也会举办斗鸡比赛,并以10床红罗被子作为赌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斗鸡活动的极大热情。
插柳清明时节,柳树抽芽泛绿,民间流传着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常在踏青时折取柳枝,或手持赏玩,或编织成帽佩戴,亦或带回家中,置于门楣或屋檐。古人认为,戴柳可避毒虫之害,而柳枝悬挂于屋檐,据说能预示天气变化,故有谚语:“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清明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承载着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习俗,而且体现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和礼数。它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精神纽带。在现代社会,时刻铭记先辈的艰辛付出,继承并发扬先人的美德,以及关爱身边的亲人,是我们在清明节向先人表达最深情的感激和孝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