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四人帮成员姚文元走出了监狱。
恐怕姚文元自己都没想到,居然还有重见天日的这一天,这是组织上对他极大的宽容。
出去之后,姚文元一直过着非常低调的生活,和往日相比,简直像变了一个人。
不过,他还是向组织上提出了两个要求,希望组织能够满足。
但这两个要求,最终,组织都没有同意。
于是,很多人好奇,姚文元为什么出狱之后,还好意思提要求呢,什么事情对他这么重要?
而组织上又是因为什么,拒绝了他?
青云直上关于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姚文元出身于一个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家庭。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下,他开始在文学和思想评论领域崭露头角。
年轻的姚文元,善于抓住当时的政治风向,撰写一些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文艺评论文章。
他的文章往往表面上,打着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旗号,但其实,姚文元本人并没有那么正义,他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思想大流,让自己能够有平步青云的资本。
甚至于,他会用手中的笔杆子,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过度解读和批判,将许多正常的文艺创作倾向污蔑为“反动思想”的体现。
他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当时张春桥等人的注意。
当时,上海在张春桥等人的影响下,正逐渐成为一股极“左”势力的聚集之地。
张春桥姚文元的文章,为他赢得了张春桥的赏识。
张春桥看到了姚文元文章中,那种可以被利用来进行政治操弄的特质,开始有意地将姚文元纳入自己的政治圈子。
1965年,是姚文元最春风得意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姚文元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这篇文章,成为他走向中央权力核心的重要跳板。
表面上,此文是对一部历史剧进行批判,实则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政治攻击。
当时,文艺界流行起一股批判之风,大家对于一些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到深深的担忧。
当然,也有人以此为由互相攻击,对一些文化领域的现象表示不满。
江青等人利用了人们心中这种担忧,而姚文元的这篇文章,正是在江青、张春桥等人的策划下出炉的。
文章将《海瑞罢官》中所描述的海瑞形象,与当时的政治情况进行无端联系,把海瑞的刚正不阿,歪曲为影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状况,给作者吴晗扣上了莫须有的政治帽子。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当时“左”倾思想逐渐占据主导的情况下,这篇文章被视为一种政治信号,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文化界的大批判浪潮。
姚文元也因为这篇文章,被毛主席所关注。
泯灭良知毛主席认可了文章所表达的批判方向,这使得姚文元一下子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
如此,姚文元开始慢慢接近中央的权力核心。
随着姚文元的“出名”,他更加紧密地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勾结在一起,形成了后来臭名昭著的“四人帮”。
张春桥作为姚文元的早期赏识者,不断地向他传授政治斗争的手段和经验。
张春桥深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何通过操纵舆论和打压异己,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姚文元则从张春桥那里学到了很多,并且利用自己擅长的笔杆子,为他们这个小集团制造舆论声势。
江青则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在背后为姚文元等人撑腰打气。
江青有强烈的政治野心,她妄图通过操纵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批判,进而掌控整个国家的政治走向。
姚文元成为了她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专制统治的重要打手。
江青会给姚文元提供一些所谓的“政治方向”,让他撰写文章来为他们的集团利益服务。
江青常常指示姚文元,从思想文化角度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污蔑一些老革命,从而达到排除异己的效果。
王洪文则是在上海起家的,他与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就有一定的联系。
当王洪文进入中央后,他们互相利用,王洪文以自己的所谓“群众基础”为后盾,而姚文元则用自己的文章,为这个集团进行思想上的包装。
姚文元利用自己分管宣传舆论工作的权力,大肆进行造谣诬陷。
他控制了许多媒体和宣传渠道,将不符合“四人帮”利益的声音全部打压下去。
他修改和炮制了大量新闻报道,对许多革命干部进行污蔑抹黑。
他甚至还积极参与了,“四人帮”对周总理的阴谋迫害。
在周总理病重期间,姚文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减少对周总理正面事迹的报道,同时对周总理的一些政策进行无端指责。
他与“四人帮”其他成员一起,妄图阻止周总理推荐的干部接任重要职位,为他们篡党夺权创造条件。
在“四人帮”妄图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中,姚文元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他利用自己的笔和掌握的舆论机器,为他们的反革命政变制造舆论准备。
他歪曲历史、编造谎言,企图混淆干部群众的思想,以便“四人帮”能够顺利地掌控政权。
当然,邪恶无法战胜正义,“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终究不会长久。
锒铛入狱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果断采取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四人帮的主要成员悉数被捕。
1980年,对“四人帮”的审判,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司法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混乱时代的终结,也彰显着法治的逐步回归。
姚文元,作为“四人帮”中的重要成员,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当姚文元被押解到法庭时,他的形象已与往昔那个不可一世的“政治笔棍”大相径庭。
他穿着朴素的囚服,头发略显花白,脸上带着一种惶恐又不甘的表情。
庭审开始后,法庭宣读了对他的一系列指控。
在面对这些指控时,姚文元起初试图狡辩。
他不断为自己开脱,说自己是在执行“中央的指示”。
他试图撇清自己的主观恶意,然而,他的这种辩解在铁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检察官出示了一份份详实的证据,包括他亲自撰写的诬陷文章、参与阴谋策划的会议记录等。
那些文字,曾经是他用来打击异己、制造混乱的工具,如今却成为了他犯罪的最有力证据。
当看到那些熟悉的笔迹和文件时,姚文元的眼神开始闪烁,他的声音也变得有些颤抖。
法庭上,展示了姚文元当时发表的文章的复印件,那一行行充满恶意的文字,让人看到了他毫无底线的政治投机和陷害他人的丑恶嘴脸。
他对大批的作家、艺术家、学者进行迫害,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被他污蔑,众多文艺工作者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
法庭提到了一些著名作家的遭遇,那些曾经创作出感动无数人的作品的作家们,在姚文元的打压下,失去了创作的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命。
他对文化界的控制,使得整个文艺界陷入了一片死寂,百花凋零。
随着庭审的深入,姚文元参与策划反革命武装叛乱的罪行,也被揭露出来。
在“四人帮”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中,武装叛乱是他们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姚文元虽然没有直接指挥军事力量,但他在舆论和政治策略方面为叛乱进行谋划。
他利用自己在宣传部门的权力,制造舆论声势,企图为叛乱披上“合法”的外衣。
他参与的这些阴谋活动,一旦得逞,将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混乱和动荡之中。
随着证据的不断出示,姚文元的态度开始慢慢发生转变。
他不再像开始时那样强硬地狡辩,而是逐渐沉默下来。
他的头越来越低,逃避着法庭上众人的目光。
铁证如山让姚文元失去了辩解的勇气,重新开庭后,他的语气变得缓和了许多。
虽然还没有完全认罪,但已经不再矢口否认,自己的行为与反革命集团有密切联系。
他开始承认,自己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错误,但仍然试图淡化自己的罪行,把自己说成是一个被形势所迫的参与者。
经过长时间的庭审,所有的证据都已确凿,姚文元的罪行无可辩驳。
法庭最终判处姚文元有期徒刑20年。
相比于姚文元曾经犯下的罪行,这个判决结果可以说是很轻了。
而20年也足以改变很多事情,在庭审之前,姚文元一直表现的焦躁不安,
但结果出来之后,姚文元反而平静了,开始有时间,去回顾自己过往的所作所为。
牢狱之中,单调的生活,唤起了姚文元的愧疚之心。
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曾经做出的事情有多么荒唐。
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就在这样的沉默之中,他终于等到了1996年出狱的日子。
两个要求姚文元是幸运的,这么多年,他的家人从来不曾放弃他。
出去之后,一家人专门赶来迎接。
有一些记者提出要采访姚文元,不过姚文元都拒绝了。
他过起了一种近乎于隐居的生活,可他心里却还总牵挂着两件事。
为此,他和中央提出了两个要求。
但这两个要求,可把大家都吓了一跳。
姚文元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想要重新入党。
这个要求,中央直接一口回绝了。
大家不知道姚文元心里怎么想的,也许他是真心悔改了,想要通过入党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痛改前非。
但是,他过去对国家和人民,做了那么多不可原谅的事情,早就已经不配成为党员了。
这个要求,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而姚文元的第二个要求,是希望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回忆录。
一手好文章,一直让姚文元引以为傲。
经过半生沉浮,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下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
按理说,出版文章是姚文元的自由,可考虑到他情况特殊,他的回忆录一出版,恐怕是要引起轩然大波。
而且,中央还有一个考虑。
过去,姚文元可没少用他的笔杆子搬弄是非。
他的回忆录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吗,如果他又在回忆录中,使用春秋笔法,会不会误导一些人?
而且,对于经历过四人帮的人们来说,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岁月。
如果姚文元的回忆录出版,对这部分百姓也是一种刺激,甚至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
而在国际上,还有不少居心不良的人,一直想利用四人帮的事情做文章。
现在姚文元出狱了,许多人闻风而动,都想钻空子。
姚文元的回忆录一出版,恐怕西方媒体会蜂拥而至,对其中的内容断章取义。
中央经过反复考量,最后告知姚文元,可以出版回忆录,但也有几个条件:
第一,只能在国内出版,不可以在海外刊印。
第二,他的稿子写出来之后,必须要经过中央审核,等大家都同意之后,才能够印刷出版。
姚文元同意了,随后,他便更加低调,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写作上。
一段时间后,他把手稿交了上去。
据说,姚文元的文笔不减当年,还是十分的生动鲜明。
只可惜,这样好的文采,却没有用在正道上。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回忆录的出版,还是没能得到众人的一致同意,这件事情搁置了下来。
直到姚文元去世,他的回忆录还是没能够出版。
姚文元死于2005年12月23日,他选择与妻子合葬。
在夫妻俩的墓碑上,却也只刻了妻子一人的名字。
这是因为,姚文元和他的家人很清楚,人民群众难以原谅他。
姚文元的去世,也意味着,四人帮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句号。
参考资料:
叶永烈《四人帮兴亡》
中国青年报《粉碎四人帮》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