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这一天,A股用3038只跌停的惨烈数据,向世界宣告了资本市场的残酷——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调整,而是一场足以改写金融史的“雪崩”。
创业板指数盘中暴跌近15%,中证500、中证1000股指期货直接封死跌停,就连向来稳健的银行股、券商股也集体跌停。
交易软件上满屏刺目的绿色,让散户们自嘲:“今天不亏20%的,都算跑赢大盘。”
更讽刺的是,就在两天前的清明节假期,全网还在调侃“美国崩盘”——美股两天跌去10%,但那是在历史新高后的回调。
而A股呢?十几年如一日地困在3000点,却能在同一点位上反复上演千股跌停的戏码。
网友苦笑:“别人家的暴跌是登顶后摔一跤,我们的暴跌是在地下室再挖个坑。”

一场没有赢家的“金融战”
当特朗普政府抛出“对等关税”的杀手锏时,或许没人料到这场贸易战会演变成金融核爆。
月7日开盘,外资单日净流出1539亿元,年内累计出逃超2万亿,直接将苹果供应链、半导体、消费电子等板块砸向深渊。
立讯精密、宁德时代等龙头股从开盘跌停到收盘,连一丝挣扎的机会都没有。有机构人士私下哀叹:“这不是技术性调整,这是系统性溃败。”
全球市场也未能幸免——日韩股市熔断,欧洲斯托克50指数暴跌10%,连比特币都在24小时内蒸发25亿美元。
但最扎心的对比在于:欧美股市跌5%就能登上头条,而A股跌停潮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一位老股民在论坛留言:“美股暴跌是新闻,A股暴跌是日常。”
数据背后的黑色幽默
翻看历史数据,更像是一出荒诞剧:
2015年股灾:2010只跌停,被称作“史诗级崩盘”;2024年2月5日:近1400只跌停,市场哀嚎“至暗时刻”;2024年10月9日:900余股跌停,创业板创单日最大跌幅。但这些“纪录”在2025年4月7日面前,全都成了笑话——3038只跌停,超过4900家跌幅超7%,创业板指数单日跌幅抵得上别人一年的波动。
有段子手调侃:“以前跌停叫‘关灯吃面’,现在得叫‘关灯挖矿’——毕竟跌得太深,得带上探照灯才能找到底。”

跌停板:散户的“保护罩”还是“遮羞布”?
这一天,跌停板制度意外成了全网焦点。
若没有10%的跌幅限制,创业板15%的跌幅或许只是开始。
有私募经理算了一笔账:“按照中证1000股指期货的跌停幅度,实际潜在跌幅可能超过20%。”更可怕的是,A50期货在收盘后继续下挫,仿佛在暗示:明天的战场,只会更惨烈。
散户们在社交媒体上自嘲式感恩:“幸亏一天只交易4小时,再跌下去账户要归零了。”但这背后是更深层的无奈——当市场流动性几近枯竭,跌停板反而成了“死亡倒计时”,每一笔封单都在宣告:逃命的机会,稍纵即逝。
金融战的“底”在哪里?
监管层并非毫无动作。
中央汇金盘中紧急增持ETF,国家队资金试图托底,但在单日1.6万亿的天量抛压下,这些努力如同杯水车薪。
某券商首席经济学家直言:“现在不是救不救市的问题,是怎么重建市场信心的问题。”
讽刺的是,当A股跌穿去年9月低点时,外资投行却在悄悄更新“抄底清单”。
高盛报告中将茅台目标价调高至2800元,摩根士丹利强调“中国核心资产被低估”。这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只不过贪婪的,未必是自己人。

写在最后: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无辜
这场暴跌撕开了资本市场的遮羞布:
关税战只是导火索,杠杆资金连锁平仓、量化策略集体失灵、机构多杀多踩踏,才是真正的推手。
而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全球都在用科技革命重塑经济时,我们的市场还在为3000点守卫战耗尽元气。
或许正如某私募大佬的朋友圈感言:“今天跌停的每一只股票,都在提醒我们:金融战的武器不是K线图,而是产业升级的硬实力。”当特斯拉的机器人已在工厂流水线作业,当OpenAI的GPT-6开始编写上市公司年报,A股的未来,绝不能只靠“跌出来的机会”。
这种做空暴跌,受损的不仅仅大家的钱袋子和资产贬值,更加严重的流动性问题,是系统性问题,不仅仅是企业。
让炒房客看看股市,什么才是叫做投资。
(市场有风险,本文仅为现象记录,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