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长子最终还是推着自己弟弟的残尸回到了陶地。见此状况,范蠡的妻子和众乡邻们无不惨痛哭泣,只有范蠡一个人仰天大笑,说自己早已经算到,长子此去,必定是这样的结局。算无遗策、洞悉人性的范蠡明知长子此行非但救不得次子,还会使其丧命,为何不加以劝阻?
在《史记·越王勾践史家》的最后,范蠡给出了自己的长子救不得次子的原因:长子由于和自己一生颠沛流离,打小就同范蠡吃过许多苦,历经很多磨难,因而他知道钱财来之不易;相反,范蠡的小儿子在陶地出生长大,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出行皆是香车宝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不知道钱财为何物,让他把万金送出去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范蠡的长子就因为舍不得那两万两金,因而才被庄生设计害死了自己的弟弟。假使让小儿子前去,次子必定会安全回来。可范蠡明知道结果,何为还要让长子代替次子去楚国救人呢?
我们都说范蠡算无遗策,可是有时候,他也无法抉择。虽然他说了自己知道长子此去必然救不得次子,但这只不过是他所想的结果中的其中之一。他肯定也想自己的儿子能平安的回来,可是一个人面对无法控制的未知,脑海中想的大多都是坏的那一方面。我想范蠡也会这样。
况且,他的长子一生和他颠沛流离,已经学到了他很多本事。范家都是长子在打理,足见长子已然成熟稳重。而小儿子年幼,用范蠡的话说只会坐上等车、骑千里马打猎,一副二世祖的模样。让小儿子去范蠡其实也不放心,所以两相比较之下,范蠡选择了让长子前去。
再者,范蠡之所以让长子前去,还是长子以死相逼的结果。范蠡的长子听说次子在楚因为杀人被捕以后,范蠡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搭救。可兄友弟恭的范蠡的三个儿子怎么会让兄弟们吃苦,于是作为兄长,长子认为要去也是自己去,怎么让年幼的弟弟前去呢?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相反,长子对弟弟们爱很深沉。
因而,范蠡的长子就向父母说明了自己的意图,如果不让自己去的话,那么他就选择自杀。长子这话一出,就让范蠡的妻子乱了分寸,于是妻子又哭哭啼啼地向范蠡哭诉一番,使得范蠡失去了冷静的判断。最终让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范蠡始终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当次子在楚地杀人被捕的消息传到陶地,范蠡痛苦地说出了“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的话。在范蠡的眼中,次子在楚犯法,被捕处死无可厚非。可作为他的父亲,范蠡不能坐以待毙,想要用万金去援救自己的儿子,以求心安。原计划是让小儿子前去,可大儿子非要拼命前去。范蠡知道次子命当如此,于是也就顺应天命,救不了就救不了了吧。
洞悉人性的范蠡,对普通人还是心生悲悯的。因为他出生于贫困的家庭之中,知道普通人所历经的苦难。因而,哪怕他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次子死于楚国的律法,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心中始终都有自己的坚守,为人父母,作为智者,他已经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结果还是救不了次子的话,那也只能是顺应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