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秦王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然而,如此强盛的秦朝仅仅历二世15年便灭亡了,可谓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那么,为何这么庞大的帝国会如此快的覆灭?
有人说秦朝“苛政猛于虎”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可是从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在这样的“苛政”下不但没有亡国,反而越来越勇,卷天下,吞八荒,完成国家统一;有人说秦朝穷兵黩武,不知体恤民力,是秦国灭亡的原因,但与孝公之后的秦国也不相符?那到底什么是秦朝二世而斩的原因呢?
其实,秦国从一个王国变成了秦朝这样一个朝代,虽然看上去强大了十倍,却没有了基本盘,相当于一颗大树的根枯朽了,自然被摧枯拉朽般灭亡。
西汉与外戚勋贵诸侯王共天下,东汉与外戚宦官世家共天下,唐朝与武人世家宦官共天下,北宋与士大夫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明朝与文官勋贵藩王共天下,满清与八旗共天下…只有秦朝是独夫,根本没有基本盘。
商鞅变法后,在秦国能混出头的只有六国人才,外戚和勋贵,看看封侯的七个——白起和王翦父子是勋贵,魏冉是外戚,嫪毐是秦始皇野爹,其余都是六国人才,这也导致秦国的中央集权空前强大。
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获得绝对权力,把原本的三根支柱全部砍掉。
王翦灭五国何等大功,结果封侯却没有封地,只有一些农田赏赐,可想而知其他勋贵的处境。
司马迁祖先是和白起一起自尽的副将,史记开篇就大书特书家族的光辉史,这么恨老刘家的司马迁对秦始皇都没有一句好话,就知道秦始皇失了中上层军心。
秦始皇还赖掉了士兵的赏赐,当年秦军打长平之战,河内青壮都能蹭一级民爵,得到宅邸、田地和奴隶。
可是秦灭六国,六十万大军几乎颗粒无收,还要到北方草原和南方不毛之地打仗,要知道那时候士兵要自带干粮,俸禄全靠抢,如果是抢富裕的山东六国还有的赚,抢不毛之地是血亏,还是持续失血。
同时嬴政不立皇后,消灭了外戚,也不给皇子皇孙权力,不给功臣分封,也不给皇子分封,就引发了更大问题。
秦始皇完全废弃分封制实行单一郡县制,将权力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的同时也将集中权力带来各种矛盾和风险高度集中到中央和皇权之上。
要知道项羽也好、刘邦也好,都并没有废除封君制,可见当时人们认可的就是立功受封。项羽刘邦都分封,到了东汉都还有封国,甚至于到了清朝都还有分封。
以秦朝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分封,就是自绝于天下,因为这牵扯到了严重的就业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屠龙术流行,像韩信这样穷的一逼,不种地苦读书沉迷宏大叙事一心想飞黄腾达的人到处都是,内卷严重,他们满天下跑去毛遂自荐当门客,现在你秦始皇把就业岗位都撤了,让这些人怎么办?
刘邦年轻时当游侠,一心想当信陵君的门客,然后当张耳的门客,老板跑路了只好回家种地当亭长,韩信更惨,当亭长的门客被嫌弃,不是老婆婆救济就饿死了。
嬴政要是把儿子们都分封出去,能创造多少就业岗位?
商鞅设计的“耕战体系”将社会阶层跃迁的途径唯一化,全国人口被动员为直接参加作战和服务保障作战两大类,秦国被改造为一个“农”“战”相长、扩张导向的战争机器。
相对传统贵族领军制、单一封建制结构的东方六国,秦国聚集了“降维打击”的巨大优势,进而形成了全面“碾压”的进攻态势,并最终塑造了天下一统的历史大势。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农耕的供给仍源源不断,但战争提供的进阶之路却突然堵死了。
而六国地区的年轻人既没有读书入仕的上升通道,没有当兵立功的参军机会,也没有什么发家致富的门路,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全天下的“待业青年”云集响应,六国复辟之火迅速燎原。
秦始皇本人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四项工程,即万里长城、高速公路(秦直道)、秦始皇陵和阿房宫。
前两项工程进度快、有口碑,泽被千载;但后两项工程却工期周折、争议很大,老百姓超负荷徭役,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历朝历代大规模农民起义都是亡国征兆,因为精英阶级感受到了威胁开始跳船了,秦朝统治虽然苛刻,但比起其他王朝末期也就半斤八两,但因为嬴政不与全国人才分享利益,所以精英阶层全都加入了起义军。
秦始皇嬴政才死几个月就天下皆反六国齐刷刷复国,就是因为从上到下都对秦朝统治充满怨恨。
秦始皇统一后没有对治国的方针政策,做出及时调整: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对内大兴土木,严酷法律,国民思想没有完全统一,百姓得不到修养生息,看不到希望,在沉重的兵役,徭役,苛政之下,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并且失控,统一后仅15年就亡国了。
可以说秦朝在统治思想和策略上犯了颠覆性错误,过度集权导致各种矛盾风险高度集中到中枢,政权容错率降到生存保障线以下,以致秦始皇一死各种矛盾立即激化集中爆发,最终压垮了强大一时的秦帝国。
秦朝人心尽失,从郡守到县令争着跳船当反秦先锋,各个阶级的人都争相参与反秦大业,秦朝仅凭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军团怎么能抵挡呢?
有道理